廉吏刘拱宸传

时间:2017年08月08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刘拱宸,字星平,号伯垣,江西新昌人。道光甲辰(1844年)进士,他以拔萃科任吉安训导,在任时发起请文天祥从祀文庙建议,建立五贤祠祭祀颜真卿诸贤,为明儒萧君节、罗文庄修建墓祠,创立阳明书院,纂修府志。状元刘(绎)瞻岩赠诗:“官小政能知大体,职勤心每在前贤”。1850年担任西华县令,在大堂前悬锣,接受民间词讼,处理及时,不留案牍。了解案情时,仅带少量随从。征收钱粮时从严剔除害民的衙役,遇到重案,微服实地务必了解到真实情况。因父亲去世卸任,回老家主讲衍畴书院,捐款买田40亩,出资购买书籍。三年丧满后,委任督查陈州各县丁银征收存放情况,凡是请客送礼的一概不通融。咸丰十年(1860年)担任陈州知府时,清将胜保派兵在周口镇设卡征收重捐,引起了兵民争斗,有兵勇20多名被杀害,胜保知道后大怒,属下士兵要进攻周口(报仇雪恨),刘拱宸极力为民解脱,洗去罪名。当时回民和土著居民积怨很深,屡次发生重案,朝廷怀疑陈州回民勾结陕西甘肃一带造反的回民,派人来查办,刘拱宸知道没有(勾结)这事,就个人出具担保书,事情得到了平息。协同张镇军,袁部郎进剿项城尚店巨匪,智勇并用,围攻了40多天,剪除了祸患。匪患平息后,安抚沈丘、项城、商水扶苏寨的受灾百姓,以实心行实政,恳切动人。担任陈州知府七年,在军务繁忙中,还能兴建学校,严肃学风,劝民农桑,取得了卓著的政绩。居然因为征丁征粮没有完成任务,部里下文降职调离,陈州民众争相凑钱去省里请求留任,妇孺巷哭,更有甚者燃指焚顶不想让他调离。离开的时候,身无长物,就几件简单的行李。不久皇帝下旨恢复了官衔,河南巡抚李鹤年考虑他的贤德,安排到南阳任知府。在赴任的途中看到有饥民,就借贷赈济,当时旱情极其严重,在旅途住宿时还祈神求雨,刚刚接任职务,大雨倾盆,南阳人民说这是“随车雨“。他剿灭巨寇,赈济灾民,尊崇前贤,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拒绝有不良目的的拜访,就像在陈州时一样。越南来进贡的使臣从北京归来,经过南阳,听到他的名声前来拜会,刘拱宸以《孝经》、《谢康乐诗集》、手工草编团扇来回赠他。他当官二十多年,专心致力于以德化民,遇到钱财保持廉洁,自己日常生活简朴俭约,冬天的皮衣、夏天的葛衣,常常露着缝补的痕迹,妻子纺织不停、补贴家用,孩子不穿绸绢。他去世时,治下的百姓就像丧失了慈爱的父母一样。在历史这条长河里,很多东西被时光洗得单薄。凌烟阁上二十四功臣画像已经泛黄,古代许多清官廉吏的光辉事迹也遥不可及。我们从县志和碑刻中了解到这位在淮阳呕心沥血七年的前辈,怀揣着歆慕的感动,打捞起岁月的沉淀。让我们能隔着百多年的光阴遥想刘拱宸这位清代官吏的风采。是陈州成就了这位在历史上惊鸿一现的能吏,还是他成就了陈州曾经的繁华。但是历史不允许遗忘,万亩龙湖碧波荡漾处,那一望无际的皎洁白莲,它们肯定会铭记每一位为陈州鞠躬尽瘁的前辈们,在斗转星移、岁月变迁中,犹自笑迎着风雨。

( 网络编辑:新闻中心 )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