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素平,女,1984年8月出生,2007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淮阳区心理协会会员,心理咨询师,助理社会工作师,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14年,持续多年参与心理健康科普和社会心理服务公益活动。
一、关注心理公益,展现公民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公众的重视,国家对国民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方面越来越重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十分重要。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她深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常规教学工作中,她利用课堂和课后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解决部分心理困扰。工作之余,她加入周口市心理协会、淮阳区心理协会、周口市家庭教育协会,河南“我爱我”心理研究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更多心理学工作者一起为全市全区心理健康科普工作贡献力量。其一,开展线上微课,分享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微信群,公益平台,为家庭教育爱好者和家长提供支持。基于心理学知识和家庭教育知识,以《认识孩子成长规律》、《亲子沟通》等为题的微课十分受欢迎。数位家长私信咨询教养经验,有位家长回复时说,自己对如何养育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十分荣幸听到这么有用课。在公益读书群,通过读书的方式分享心理健康书籍及名篇,数百人受益。
其二,参与网络公益,助力爱心推广。
2020年,“我爱我”心理研究院、“教育文摘周报”河南工作站联合心理爱好者推出“疫情防控・我们在行动”活动,她积极参与公益课程助力和爱心推广,荣获“爱心推广大使”。每年“99公益日”,参与公益筹款募捐,以绵薄之力助力社会公益。
二、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疫情防控
2020年,新冠疫情突起。2月19日,心理协会接区卫健委工作安排,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志愿团队,为隔离点隔离人员及防疫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协会发出淮阳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干预救助倡议书,号召全区心理咨询师行动起来,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从咨询原则、咨询伦理到咨询话术、记录填写,她认真参与线上培训。接线工作开始,她认真值班,耐心接听求助电话,做好咨询登记,按照危机干预工作原则,帮助每一个求助的人。2021年8月1日,郑州市疫情反复,心理协会心理危机干预志愿团队再次组织工作。她积极参与,按照团队工作要求,与队员们一起为淮阳区抗疫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三、热心社会服务,积极参与实践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制定推行。按照《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划政策要求,要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逐渐显现。
作为助理社会工作师,结合心理咨询师经验,她参与多项心理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2021年2月,接民政局工作安排,心理协会对全区残疾儿童进行心理帮扶。她和工作小组一起,走访帮助40名残疾儿童,通过交谈、互动等方式给残疾儿童及其监护人送上心理支持。2021年7月至10月,参与淮阳区社区心理矫正工作,帮助参与社区矫正人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积极正能量,以达到顺利回归社会的目的。另外,参加多所留守儿童学校的公益心理课程授课,受益儿童数百人。
此外,制作美篇,撰写宣传材料,搜集心理健康知识编写科普手册,她在心理健康的公益之路上一直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