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
记得小时,就常常跟在大人们后头去外村看戏。到散戏时已是半夜了,怪冷的。有一个冬天晚上,去八里集看戏回来,月黑头又刮起大风,戏迷大伯不小心被掉进枯井里。大家抱来麦秸点着,用腰带结成绳,借着火光才把大伯拉上来。大伯说,外村能唱戏,咱们村就不能请一台热闹几天?后来村里戏迷们一商量,户户摊钱,生意人多拿点,定在每年冬至开始,唱四天大戏。
消息传开,村里沸腾了,家家请闺女,唤女婿,叫亲戚,请朋友,比过年还热闹哩!
儿时看戏,最爱看武打戏。听锣鼓咚咚咔咔一敲打,武生披戴盔甲,背插三角旗,舞枪弄刀,你来我往,对打一番,攻的凶猛,守的严密,环环紧扣,配合默契。台下人不住地鼓掌喝彩,我的小手就拍得麻痛麻痛的。若是武旦,头插雉尾,手持银枪,轻盈碎步,腾挪架闪,飘飘欲仙,看得人眼花缭乱,心花怒放。至于戏名是啥,为什么打,当然是不知道的。谁打输打赢,听大人们说,是后头定好的。
大人们为啥要看戏?各有各的说辞。大伯说走夜路唱几句,壮胆哩!二叔说干活时唱几句,解乏哩!三爷说烦闷时唱几句,散心哩!四婶说寂寞时唱几句,作伴哩!芬嫂子说高兴时唱几句,成仙哩!可“老戏迷”却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他看戏时,随着戏的情节变化而心驰神往,时喜时悲,时怒时怨。他跟人们讲戏里“门道”,言词为忠臣孝子的悲惨遭遇而惋惜,为贫赃枉法、卖国求荣的奸臣而愤怒,为清官廉吏而赞誉。在饭场里,农闲时,常听他讲戏里故事,包文正的刚直不阿,杨家将、岳飞的忠心报国,秦桧惨害忠良,慈禧腐败卖国……大到治国之策,小到做人之道,他都讲的头头是道。老戏迷们还钻研调门演技,仿效念唱做打,特别迷于老包见皇姑的唱段。去年他参加电视台梨园春戏迷打擂,一举夺魁。可惜不久他因病而去了。村里老少戏迷们还特别为他开了追悼会呢!
近年来,经济发展,生活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需求也多了。村里戏迷们一合计,每年又多增加两次唱大戏: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四,三月初三到初六。每逢唱戏时节,村里人无不锁门闭户,阖家出动,十里八村的男男女女,也络绎不绝地前来观看,互致问候,煞是热闹,成了村里一年三度的团拜会了。尤其是青年小伙姑娘们,这时更要着意打扮一番,借看戏之机,展示自己的魅力,以引人注目,寻觅称心的恋人。
村里人爱听豫剧、曲剧、越调等地方戏。近年来还“土洋”结合,称业余剧团唱戏,有时还请来城市里职来剧团,不仅唱的好,而且布景、道具、灯光、乐队很像样儿,使人大开眼界,如临其境。业余剧团也很好,除演唱抬花轿、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传统的优秀剧目外,还就地取材,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歌颂勤劳致富奔小康光荣,不讲道德可耻。使人们在娱乐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去年我们村有位虐待公婆又违反计生的媳妇,她看了《父母心》、《一孩好》的小节目后,觉得脸红耳热鼻尖酸,就悄悄退场。后来还真的幡然改过,被村民评为孝顺媳妇和计生模范。
家乡戏还促进了物资交流,市场繁荣。每当村里唱戏,周边村镇的商户和生意人竞相而至,在戏场周围设柜台,摆摊点,卖小吃瓜果的,卖冰糖葫芦的,花生麻花的,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虽说改革开放,乡村早已旧貌换新颜,坐在家里彩电前能收看各种各样的现代文艺节目,但乡亲们依然爱看家乡戏。为什么?正如戏迷们说:俺爱看戏,看古人,看今人,也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