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26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领导干部要为政以德
——读《诗经·陈风·墓门》有感
◇张万功
《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墓门有梅,有号鸟萃之。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大意:墓门长棵酸枣树,拿起斧子砍掉它。那人不是好东西,百姓谁都知道他。知有罪恶而不改,向来他就这么坏。墓门长棵酸枣树,猫头鹰成群在上面,那人不是好东西,唱支歌子责骂他。责骂他也不在乎,灾难临头莫能助。
《墓门》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主要是讽刺陈佗的。陈佗是陈桓公庶弟。据《左传·桓公三手》记载,陈佗在陈桓公病重时杀死太子免,桓公去世后篡位自立为君,致使陈国大乱。陈国人民便写了这首诗诅咒他,后来蔡国帮陈国平乱,杀了陈佗。诗里充满着当时国人对乱国者陈佗的仇恨和责骂。这说明,不论你权位身高多重,违背民心,破坏社会和谐,干扰人们正常生活的,必为千夫所指,终无好下场。多行不义必自毙,古今皆然。所以为政者一定要谨记为政以德,勿行恶事。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第二》。为政以德有多种层面,包括为政方向,为政理念,为政作风,为政措施,为政友风,为政学风等,核心是为政方向,即把为政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还是作为为人民造福的平台。在当前,做到为政以德,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执政为民,必须有政绩,做到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庸碌无为,绝不是好的领导者。然而怎样出政绩,出什么样的的政绩却需要把握。首先,要多出群众需要的政绩。无论何时何地,把群众的利益作为行政的出发点和最终检验的尺度,绝不可患“政绩急躁症”,热衷于大搞易于彰显的“表面风光”之事,对百姓疾苦,困难漠不关心,对容易看到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不愿投入精力;对见效快的政绩“快马加鞭”,对长远的发展却不加考虑;甚至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骗取荣誉。一个好的领导者应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担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次,要尊重客观实际。无论是搞建设和发展经济,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制宜,决不能把政绩建立在超越当地实际,损害群众的利益之上。不能“政绩”出了,失去了群众的心,其三,务求实实在在。政绩是干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政绩不能夸大,更不能虚构。为官一任,要创造“造福一方”的真成就,决不能搞“造势一时”的假政绩。别把政绩“吹”在自己的嘴上,要把政绩树在百姓心中。其四,要从长远发展着眼,不能急功近利,搞“揠苗助长”。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既不能墨守成规、无所作为,也不能好大喜功“突飞猛进”,要做到既有短期目标,更有长远规划,循序渐进,协调发展。
要做到以政以德,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观。在行政过程中往往有这种现象,有的计划方案开始时是正确的,但随着行政的进程,因时间、条件的变化,计划、方案会和现实不符或部分不符,就要善于坚持对的,敢于纠正错的,根据新的实际,完善行动方案,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扬弃”是一个规律,没有对旧的否定,就不会有新的飞跃。所以不能怕丢面子,不然的话,虽出于造福群众之心,却造成遗祸于群众之果。
要做到以政以德,需养浩然正气。孟子讲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认为有此才可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古至今,正气是从各种形式表现的:国家危亡之际,表现为民族英雄节气;生死考验关头,表现为视死如归骨气;处于逆境,表现为卧薪尝胆的志气;面对强权,表现为请民之命的豪气,困难面前,表现为克难攻坚的锐气;是非面前,表现为拍案而起的胆气;利益面前表现为大公无私的爽气;路见不平,表现为拔刀相助的侠气;遇人有难表现倾囊相助的义气……正气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能使“怯者勇,贪者廉”。人无正气不立,官无正气不威,正气在身,为官处世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抵御各种不良诱惑,行为端正,光明磊落,善其自身,永不变节,翻开一个个落马高马的档案,无不是因失去正气而导致行为失端,违法乱纪而最终自绝于党和人民。当前开展的“讲正气、树新风,促发展”活动,也是“为政以德”的教育,清醒的领导者当在教育活动中厚其官德,养其正气,真正做到“为政以德”这样自然会群星共之,切不可落到“墓门有棘,斧以斯之”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