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13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 晨之风
淮阳太昊陵园区内,毗邻统天殿东侧有一祠,名曰岳忠武祠,是为纪念岳飞而建的,其状古朴厚重,其貌沧桑憔悴。出于对岳飞的敬仰,闲暇之时我爱拂去历史的烟尘,走近渐行渐远的岳飞。
淮阳的岳忠武祠据说在南宋就有雏形,到明代才建立起今天的规模,当然比起杭州西湖的岳王庙这里的岳忠武祠显得小家碧玉,还不及当今一个达官的庭院。整个院落小巧玲珑,入得门来,西墙是岳飞手书的《出师表》拓碑,这是南宋绍兴戊午年(1138年)八月,岳飞过南阳拜谒诸葛亮武侯祠时书写的。院落正北面是供奉岳飞像的殿房,正南边靠近南屋根是五罪人铁跪像处。至于岳忠武祠为什么要建?淮阳的说法有两个,其一,因为岳飞被道教尊为护法四帅之一。其二,南宋时期,陈州屡受金兵侵犯,岳飞曾三次派兵收复陈州。在此建岳飞祠,是让后人效法民族英雄惩恶扬善,是淮阳人爱憎分明的具体体现。
每次走近不大的岳忠武祠,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来这里实际上也就走近了中华民族一座千年不倒的民族英雄标像,我一直这样认为 ,岳飞作为一个民族符号已经融进了我们民族的躯体血脉。是他激荡着历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如今建在各地的岳王庙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我驻足在这位民族英雄塑像前,无比敬仰之余心中升腾更多的是无限感慨。
了解岳飞最早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我知道,岳飞诞生于华夏民族多灾多难之时,在公元1103年,河南汤阴地的一片血脉汇成了岳飞的身躯。岳飞出于民族的本能挚爱自己的故土,他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族救亡图存的抗争之神,但岳飞生不逢时,他又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冤屈之神!岳飞的一生为了民族的存活轰轰烈烈过,结局悲壮得却让人心碎。
岳飞的悲剧告诉世人一个朝代的悲剧可以因一个人而注定,更告诉世人忠贞之士往往囿于小人的罗网似乎是中国历史的定则。纵观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自古掌军权的将领多为君王猜忌,以各种名义处死的比比皆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似乎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潜规则。与韩信、袁崇焕相比,岳飞的冤屈是深重的,韩信是天下甫定后被杀的,袁崇焕是因为明廷中了满人的反间计而被杀的,而岳飞是自己人主动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岳飞的冤屈程度远过于袁崇焕。
与袁崇焕相比,论军事功绩,岳飞超过袁崇焕,袁崇焕是依托坚固的城池防卫作战,袁崇焕死后,满清也一直无法逾越山海关,最后还是吴三桂献关满清才得以入关的。而岳飞则是在大片国土沦陷的情况下,自组军队抵御外族入侵。在当时宋军的战斗力非常差,根本丧失了自信心,被金兵赶着像赶牛羊一样一路狂奔。在败势里冲出的岳飞在后勤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甚至孤军深入主动进击,历经大小数百仗,扭转了宋金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可以说岳飞打的仗都是巧仗、恶仗、硬仗。岳飞以一支军队的力量改变了宋金战争的态势,同时改变了国家的局势,乃至改变了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后来的变故,“直捣黄龙”是完全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袁崇焕远不及岳飞。
岳飞在古代名将中是罕见的战略家,从南宋后来的北伐屡屡失败可见。设想一下,没有岳飞,南宋就算立国也不过苟延数年。是岳飞让南宋雄起了一阵子。正因为这样,岳飞是北方老百姓心目中地位至为崇高的英雄,民间将其尊为神。淮阳的老百姓对岳飞更是如此。在宋朝陈州是沦陷区,而岳飞三次挽救陈州,是岳飞让陈地人有了民族尊严,所以陈地人对岳飞感恩戴德的心至今不变。
而岳飞的结局又太令人扼腕,岳飞为什么会遭到秦桧的陷害?有好多种说法,传统的说法是秦桧勾结金朝陷害岳飞,以至于今天秦相人还以千古汉奸第一人的身份跪在岳飞像面前谢罪,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评书水平上。今天到岳忠武祠,还可以看到祠堂前跪着的陷害岳飞的五个奸臣的上身裸体铁像,这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据淮阳民间传说,如果你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你就狠狠地打击这五个奸臣的哪个部位,就会把疼痛转移到他们身上,可谓手到病除。一到每年的二月太昊陵庙会,五铁像会被香客打得油光锃亮,尤其是秦桧之妻王氏的乳房被人摸得发出白光来,香客们在一片唾骂捶打声中获得心灵的安慰。这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这充分表达了老百姓对那些陷害忠良的奸臣的痛恨。还有人认为赵构怕岳飞迎回二帝,危及自己帝位,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也站不住脚,再说赵构只身逃回,重建国家,又在战争中对强大的金兵取得了优势,威望比丧土辱国的二帝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就算二帝还朝,他的帝位根本没有什么威胁。近来还有学者认为,岳飞出于军事考虑,屡次上表要求赵构早日立储,他们还考证出赵构在南逃的时候受了惊吓,失去生育能力,正在治疗,对岳飞的这个要求大为恼火,认为岳飞干涉立太子之事,遂萌生除掉岳飞之心。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仍不能让人信服。
总之,岳飞是无端地死于政治斗争,但是岳飞内心确实只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并没有参与朝廷斗争之意,赵构不顾国家大局,自毁长城,终南宋一朝,只能偏安一隅。赵构应该心里明白,在武力积弱的宋朝,岳飞是数百年一出的帅才,对积弱的汉民族来说,岳飞也是数千来罕见的军事天才。可他对小人强加于岳飞的罪名“宁信其有”,荒唐地以“莫须有”杀了岳飞。这一杀宣告了大宋终究是要烂掉的,大宋似乎从太祖赵匡胤起就不知人善任,用人而又疑人。从岳飞的命运可以看出,岳飞一死,宋军的军事优势随之丧失,宋金对峙,鼓舞人心的“直捣黄龙,迎请二帝回京”的民族战争转入低潮。岳飞之死加速了宋王朝的腐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岳飞的死赵构是逃不了干系的,赵构才是杀害岳飞的真凶,而秦桧只是替罪羊,跪在岳飞像前的其实应是赵构。
可到了今天岳飞仍然是一个悲剧英雄!
遥想岳飞当年,我们的先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惨受外民族入侵者摧残之时,是岳飞率领英勇的岳家军为同胞、为民族、为国家尊严与入侵者浴血奋战;从军前的岳飞赤裸身躯被母亲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注定了他一辈子要以身报国;难忘英勇的岳家军八百长枪队大破金军十万敌众,难忘岳家军将士与号称无敌的精锐铁骑兵“铁浮图”、“拐子马”厮杀疆场为同胞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难忘岳飞牛头山设伏大破兀术收复南京。他可曾想到眼看要大获全胜的节骨眼上会接到十二道金牌圣旨被迫撤退,岳飞是多么不甘心将用生命从入侵者手中夺回的大好河山再次让给侵略者啊!他又可曾想到曾被他挽救了生命的同胞的子孙今天竟然认为他多此一举,阻碍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对于岳飞不敢大张旗鼓肯定,这多少让英雄寒心!岳飞冤屈,不但冤屈在他遇上了一个孱弱的朝廷,一个压根儿就扶不起来的朝廷。我认为还冤屈在到了今天不能给其定位。
得知教科书把岳飞民族英雄更改成抗金名将一事,后来更改成功了,我非常感慨!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这一事实不是现代人现在评定的,这是历史作出的评价,他已被载入史册,成为历史。为什么我们总爱更改历史来满足我们现实的一点点需要呢?历史是不容更改的,也是无法更改的。
今天有些人也许说岳飞不识时务,这也许是对的,岳飞确实不谙权谋,有的只是一腔报国热血,为了国家他不想其它的。他不知道自己说白了其实就是皇帝老儿的一幅字画,想展开就展开,想收起就随时收起。不可否认,岳飞不懂得揣摩人心,不适合从事政治,他恰恰遇上了一个工于算计的统治集团在当时冤死也属必然。但是,岳飞所提出的“直捣黄龙、迎接二帝”是全民族的心声,是他唤起了中华民族反抗强暴的抗争精神,他让文弱的宋朝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而高宗赵构等考虑的是个人利益,他们将父、兄利益统统视为无物。与此相比,岳飞在收复失地时心里装的是国家和民族利益,作战间隙他倾心手书诸葛亮《出师表》,借以抒发心志。他书写的“还我河山”至今气壮山河。他动情呵成的《满江红》气贯长虹,令人荡气回肠,成为鼓舞后世人民爱国斗志的绝唱。而历史偏偏为小人左右,岳飞在“忠君”的旗帜下被“君”杀害,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嘲讽。
回到岳忠武祠上来,淮阳的岳忠武祠主殿内原先塑有岳飞坐像,其像英俊勇武,气壮山河,怒发冲冠。在塑像的暖阁上方还悬挂有一匾额,上写“还我河山”四字,气势磅礴,为岳飞手迹。明代诗人徐即登《吊岳武穆庙》曾赞曰:“宋代诸陵何处寻,鄂王祠庙肃阴阴。金牌诏数催何急,铁骑尘高转战深。知过二桃三字狱,冤衔六桧万年心。英雄遗恨今犹在,长护中原壮带襟。”在诗中诗人表达了无尽的感慨。而现实仍对英雄不尽人意,这也许是大势,但就淮阳的岳忠武祠来看,年久失修,屋殿蛛网横生,多处危情,已经列为了危建筑,不对游人开放,而其他什么观金碧辉煌一片,一个比一个气派。因为岳飞不能保佑某些人升官发财,香火不鼎盛看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顶礼膜拜者寡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社会心态的反应。人文景点历来是因人而异的,淮阳的包公祠、飞龙桥虽然有志之士喊了好多年要开发但至今不能够付诸实施,我想这里面是很耐人寻味的!要知道为政者迎合的是世俗,顾及的是眼前,君不见各地庙宇巍峨壮观,而孩子们蜷缩在危房里天天向上。
肯定岳飞民族英雄并不代表我们搞民族主义,相反,岳飞对国家、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正义感是我们当今社会缺失的。从这点来说岳飞的爱国情怀应该大加褒扬,不能羞答答的。我始终固执的认为,中华民族三百年来是一个需要补钙的民族,我们的血性有时候还不够强。一个有血性的民族才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我想每一个来岳飞观的人都应该汲取岳飞一点精神,而不是单纯地朝跪着的五铁人吐几口唾沫,打几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