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2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李乃庆
一个地方的文化流淌在他的历史长河中,记载在他的志书里。没有志书,就很难看到随着河流漂向远方的文明和因为厚重而沉积在河流下面的灿烂。因此说,志书是一个地方文化最好的见证之一,是让前人和历史说话的代言者。
淮阳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为了挖掘和整理淮阳历史文化,发挥它的优势,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淮阳的文化和经济建设,为子孙后代造福,本人虽然拾遗了不少历史珍珠,但是与淮阳灿烂的文化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带着这一历史责任感,我便非常注重在志书里淘金。
目前,能看到的淮阳志书,最早的是当属清朝乾隆十二年的《陈州府志》、乾隆十九年《淮宁县志》、道光六年《淮宁县志》。接下来是民国五年《淮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淮阳县志》,和1991年版《淮阳县志》。1991年版《淮阳县志》序二说:“ 斯地修志源于宋,时撰《陈州图经》。明成《陈州志》,为续修之藁本。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州守张吉吉有修志之举。”看到这一记载,我便想方设法去查找《陈州图经》和明代的《陈州志》。看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其说有着严重的错误。其实,我国有组织的大规模修志始于隋朝初年。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淮阳隋时就有《陈州旧图》《陈州图经》多种图经出现,久佚。《中国古方志考》记载,明代州志初修于正德八年(1513年),曰《陈州志》,四卷,知州冯相(直隶栾城人,弘治十二年进士,莅任日期无考,当在正德初)主修,书久佚。再修于知州戴时雍(江西浮梁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莅任日期无考),曰《陈州志》,书六册,十二卷,书已久佚。为了考证准确,又查阅很多史料,记载基本一致:《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天一阁藏书总目》著录:明代州志初修于正德八年,曰《陈州志》,四卷,冯相主修,书久佚。《晁氏宝文堂书目》著录:“《陈州志》一种又一种”,无卷数、年代、编者,疑亦为此书。再修于知州戴时雍,曰《陈州志》。《澹生堂藏书目》著录:《陈州志》,书六册,十二卷。《四明天一阁藏书目录》著录:《陈州志》一种,无卷数、年代、编者,疑亦为此书,书亦久佚。
虽然都说上几种志书都已久佚,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先是在网上发帖,请帮助查找,争取得到多方的支持。但是,没有任何消息。之后又与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联系,仍然没有如愿。5月20日去北京参加电视片《太昊伏羲》的研讨会,借此机会便到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查找,总希望有个意外。但是,都一无所获。
5月23日从北京回来,特在郑州停留,又到河南省图书馆善本部去查,依然没有查到。准备返回时,索性在查找图书的卡片橱柜里翻腾。当再次失望时,看到有个“胶片”橱柜,忍不住又去翻查。翻着翻着,不禁眼前一亮:一卡片上写着:清顺治《陈州志》(十二卷)。我有些怀疑,因为过去从没听说过有此志书,《淮阳县志》也不曾记载。于是,急忙找到工作人员,按编号让他们找来胶片,在阅读器上阅读。当看到第一页开头就有“开封府陈州”字样,接着又看到有关于太昊陵的记载,我欣喜若狂:是我们的《陈州志》!问胶片是什么时间、从什么地方得到的,工作人员说管理者已经换了几茬,不很清楚,可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一图书馆从民间征集到并拍成胶片,他们是从北京买的。遗憾的是缺少三、四两卷。
有了这一发现,便又在网上发帖,请求帮助完善,但仍未如愿。
为了能找到它的完整本,8月10日,又去北京国家图书馆,看是否有这套志书。经多方努力,在善本阅览室看到了清顺治《陈州志》的完整胶片本,并又发现了清康熙《续修陈州志》胶片本。可是,他们强调版权,说《陈州志》是孤本,只能在他们的阅览室阅读,不能复制,不能看原书。我再三恳求,才答应复制三分之一,且收费很高。由此想到了河南省图书馆胶片本短缺的原因。为使该志能完整地展现给淮阳人民,并流传下来,回来后又打报告给国家图书馆领导,并撒谎说《陈州志》和《续修陈州志》几个地方都有的存本,我们正在修志,请求特批给我们全文复制。几经周折,才于9月12如愿以偿。
不久,我们在认真核对复制稿时,却发现《续修陈州志》有着严重的错误:在它的里面有好多页的书口上印有《淮宁县志》字样,内容也是《淮宁县志》的。《淮宁县志》是乾隆时期的,《续修陈州志》是康熙时期的,中间还隔着雍正时期,这是怎么一回事?是复制人把《淮宁县志》的内容无意中复制进去了,还是有别的原因?这一错误是明显的,那么《陈州志》是否有错误的地方?
为了对淮阳的史籍负责,对淮阳的历史负责,10月11日,我又与副主任戚荷花及王鑫同志到国家图书馆,先到复制室询问。工作人员说,他们是按胶片复制的,上面是什么就复制什么样,他们并没有看内容。我们到阅览室,工作人员说,胶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拍的,他们的任务保管这些胶片和让读者看胶片,内容是什么样,他们也不知道。我们以此为条件,看到了原书。看书的时候要求很严格:不能带水杯进阅览室,怕有水溅出;不能用唾液湿指翻书;不能在桌子上平铺着看书,只能在他们特制的阅览架上轻轻翻看,不能用力按书;更不能带相机进行拍照。《陈州志》开本26.5X17.5厘米,四册,十二卷,面为土黄色,无书名,胶片内容和原书无误。《续修陈州志》是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民国时期的“京都图书馆”收藏的,书皮是深蓝色,无书名,复制的内容、胶片、原书三对照,均一致。于是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一,该志是否把《续修陈州志》和《淮宁县志》的两个残本凑合在一起的?二,是否《续修陈州志》编写好以后,并没有付印,到了乾隆时期,原来的刻板还保存着,就进行了印刷。因为有些刻板损毁,重印时就加上了《淮宁县志》的一些内容?三,如果不是乾隆时期才付印,为什么《续修陈州志》出现残字的地方,纸张并没有残?他们回答不了,只说这是过去的藏本,原来就这样的。因为我在一个资料上知道《续修陈州志》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王清彦接巡抚阎兴邦修志檄后,遂延流寓莫尔榷(字文定,广东恩平县人,曾任浙江台州府宁海县知县,与前陈州知州方于光为同年,遂迁居陈)偕邑人纂修。当年稿成,但未付梓。康熙三十二年张吉吉(字愚谷,山西运城人,贡生)接任知州,重加考订,始付梓行。”虽然到三十四年才付梓,但是不是乾隆时期才付梓的。这套花了几千元复制费的《续修陈州志》是怎么一回事?肯定是一个赝本,但是,是怎么造成的?现在已无法说得清楚。此时,我们很为看不到完整的《续修陈州志》而感到感惋惜。最后问他们是否知道其他图书馆有藏?他们说没有听说过,但是说,二十多年前国家图书馆曾经召开过一个在全国全面调查所藏古籍的会议,说南京地理研究所图书馆藏有很多古志书,可能有。国家图书馆没有,一个研究所的图书馆怎么会有?尽管我们怀疑,但是毕竟是一个信息。
10月26日,我和戚荷花、王云同志去浙江一古籍印刷厂重印《陈州志》,交了稿和签定协议后,29日便到南京地理研究所图书馆进行查找。该所现在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叫图书情报室。该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胡键红同志为我们的精神所感动,给予了热情接待。立即在他们所藏书目上进行查找。令人激动的是确有《续修陈州志》。但是,当她从书库里取出书让我们察看时,我们不禁又心灰意冷了:函套的书签上写的却是《陈州府志》。我说我们看的是《续修陈州志》,不是府志。她说他们登记的就是这一套。既然如此,也没什么办法了,我们怀着看看他们把府志保存的情况的心理,打开函套,认真的翻看起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书签上写的是《陈州府志》,内容却是《续修陈州志》!我们几个人都感叹说:如果没有耐心再翻看一下,这套深藏在书库的志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被淮阳人所知。该书两函,四卷,十六册,深蓝色封面,封面无书名,保存完整,印刷清晰。
我们询问该书的流传经历,胡键红同志介绍说:该所方志的馆藏始于解放初期,当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还处在筹建阶段,时任中国科学院第一副院长、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先生得知浙江望氏盐商家藏方志近三千种,因企业倒闭,急于变卖所藏志书,立即委托地理学家楼桐茂先生前往,以时价三亿元的价格合今人民币三万元悉数购回。以后该馆逐年通过收购、征集、调拨、复制、复本交换等方式多渠道收集,每部书都用函套或木匣精装,并用专柜保存。如果不是竺可桢先生,《续修陈州志》将会不复存在。目前,该志在我国也是孤本。
两套孤本志书被发现,确实是淮阳一件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事。
(注:目前,《陈州志》已原版重印。 《续修陈州志》的重印已纳入县政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