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8月22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周口晚报 点击:次
□晚报记者 杜欣
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日益临近,作为东道主,我们准备好了吗?近期,晚报记者兵分数路对姓氏文化节作全方位报道,以期让读者对我们身边的盛事有最直接深入的了解。
决战百天淮阳巨变
“我刚回到淮阳时,差点就找不着家了,真没想到只几个月时间,县城就变得这么漂亮。”9月26日上午,在北京经商不到一年回家过节的淮阳北关居民贾先生,领着爱人和孩子在县城转了一圈后,从内心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记者在这里采访的每一位居民都跟贾先生的心情一样,亲眼目睹着自己家园的变化,体味着越来越浓的都市生活气息,每个人都是笑意写在脸上,特别是一提起姓氏文化节这个话题,就更多了几分兴奋和自豪。
当天,记者从淮阳县委办公室了解到,淮阳作为姓氏文化节公祭伏羲大典的主会场,为把这次活动办成展示我市形象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今年3月19日,县委书记刘庆森代表县四大班子,向全县党员干部和百万人民作出了“决战一百天,淮阳变新颜”的庄严承诺。并在多方论证,充分征求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以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综合开发太昊陵,龙湖绿化、亮化、美化为主的十项重点工程。目前,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多元,新建、改造城区主要街道9条,总长20多公里,绿化湖滨及城区街道面积15.8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青石板15万平方米,沿街沿湖安装各种路灯1600多盏。记者信步所至,处处景色迷人,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周淮公路流红滴翠
在周淮路搬口收费站东100米处,一座造价120万元、标志着古城“西大门”的过街石牌楼,成了进入淮阳县境内的第一道风景。9月26日上午,记者看到这座刚竣工不久的石牌楼横跨公路,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清一色草白玉石料,双面雕刻云彩花草、九龙图案,正中由原国务院总理朱钅容基题写的“羲皇故都”四个金色大字尤其令人瞩目。一路前行,沿途20多公里公路两旁,点缀着60米宽花草林木带,满眼绿色,如在画中。
据淮阳县公路管理局局长李邦勤介绍,为在姓氏文化节期间更好地展示该县境内干线公路的良好形象,他们依照《公路法》和《路政管理条例》,在进一步加强领导,实行划路段、定任务、限时间、责任到人的基础上,对境内干线公路红线以内的违章建筑、摊点、集贸市场以及广告牌、打场晒粮等进行了集中治理。共拆除违章建房252间,清理障碍物91处,搬迁集贸市场2处,制止打场晒粮268起,查处路损案件17例,索赔金额4.6万元,确保干线公路的安全畅通。与此同时,在公路建设方面也加快了步伐,特别是长28公里的二环路的全线贯通,标志着淮阳县城5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中原水城呼之欲出今年年初,淮阳县抓住姓氏文化节在我市举办这一历史机遇,从河南省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扶持县的整体思路出发,科学论证,广泛征求各界意见,从恢复太昊陵原貌、再现龙湖浩淼神韵入手,走百年淮阳发展之路,创中原水城名牌,打造“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的城市格局,大手笔展开了太昊陵周边环境整治、恢复建设羲皇文化广场,实施万亩龙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并把城市改造建设重点放在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大街小巷上,敲定了改造整修淮郑河、打通陈州路、拓宽新华街以及城市排污等20个建设项目。先后投资4600多万元,对老城区的大同街、新华大街等街道进行标准化改造,沿街两行安装路灯242盏,改造弱电线路15.8公里,铺设人行道青石板10.7万平方米,规范户外门头广告牌322家,安装道路隔离栏4600米,西关平交道口高标准安装了红绿灯,人车分流,秩序井然。
鲜花朵朵笑迎佳宾
为展示龙湖神韵,新修了长1700米、宽15米的外环湖路,又在古城墙旧址上,打通了宽8米、长4.5公里的内环湖观光大道,实现了淮阳人多年来向往的内湖相通、外湖相连的愿望。沿湖地带刚刚建起的湖滨公园,以绿色为主体,亭台石椅,曲径通幽,集旅游、休闲、广场、码头等多功能于一体,成了居民休息、游玩、锻炼的好去处。城区处处花团锦簇为营造节日气氛,展示淮阳丰厚的文化底蕴,从10月5日开始,历时5天时间,淮阳县将把96万盆鲜花陆续摆放城区街头。整个城区届时将变成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据姓氏节淮阳环境治理组陈国新介绍,姓氏文化节期间的装点鲜花都是县农场、良种场自己培育的,自种自用,节省了开支。品种有国庆菊、万寿菊、鸡冠花、一串红等,以红、黄两种色调为主,按设计图案摆放在周淮路、县城主要街道、羲皇文化广场及龙湖周围。其中大的花卉造型就有100多处,包括“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姓氏文化柱”、“阴阳鱼”等。最引人注目的,当数蔡河渡善桥两侧的两个直径26米的大型花坛造型,以及羲皇文化广场22个临湖摆放的青石罗马大花盆。
羲皇广场古朴大气
姓氏节开幕式暨“万姓同根”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将于10月17日在淮阳羲皇文化广场进行。届时这里将成为欢乐的海洋。9月26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已整体竣工的羲皇文化广场古朴大气,视野开阔,气势恢弘,巍巍壮观,其北依太昊千年古陵,南临龙湖一汪碧水,古蔡河如玉带穿中而过,水上观礼台与龙湖自然衔接,浑然天成。广场由青石硬化,卵石相隔,蔡河由红石护坡、青石护底,雕花青石护栏,收到了南“湖”北“陵”、陵湖相映、蔡河绕陵的最佳效果。
据该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彭真之介绍,羲皇文化广场是在恢复原午朝门广场的基础上建成的,由55000平方米的主体广场、5400平方米水上观礼台和1.6万平方米蔡河护坡工程3部分组成。广场本着古朴、庄重、大气的风格,与太昊陵、龙湖自然衔接,相互辉映。蔡河南北两岸为主体广场,用青石铺设;横贯其中的蔡河,彻底清淤,石料护坡,并在午朝门前渡善桥两侧又各修一桥;与主体广场相连的水上观礼台,呈“凸”字形延伸到龙湖60米水面上,96根钢筋混凝土立柱从水下18米深处支撑起5400平方米平台,游人可最大限度地接近水、亲近水。同时观礼台与太昊陵“十门”相照,同在一条中轴线,沿该线用红色花岗岩铺设的一条宽9.5米的神道,从广场跨过渡善桥,直达太昊陵午朝门。
万亩龙湖景点密布
16000亩水域的龙湖是淮阳百万人民的骄傲,淮阳人亲切地称她为“母亲湖”。特别是未开发的东湖区,由于良好的生态保护,至今仍保持着原始自然的古朴风貌。9月27日上午,记者沿湖放眼望去,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有不少游人泛舟湖中,如诗如画。
据悉,目前湖中不仅生栖有常见的鱼类和鸟类,还有珍禽白天鹅,沿湖居民曾多次发现有数只白天鹅在湖中生栖。现湖区有各种高、低等植物200多种,主要有蒲、荷、苇子、水浮莲等。过去由于对湖面分隔养鱼,湖中的荷莲基本是自生自灭。眼下当地政府部门对整个东湖区进行统一管理,拆除了湖中隔离网,对湖中的野生蒲、荷采取了有效保护措施,湖中荷莲靠自身繁衍已占据近2000亩水域,举目四望,满湖碧绿。与此同时,淮阳县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打通了弦歌湖、南坛湖的主航道,使万亩龙湖连为一体,游客乘船观光既可饱览鸥翔鱼跃、碧水蓝天的风景,又可随时登岸,游览太昊陵、弦歌台、画卦台等湖区人文景观,使游客“龙湖泛舟”游一天。对剪枝公园、七台八景、平粮台、汉墓、陈胡公陵园、思陵冢等人文景观进行整合,使之形成陆上景点闭合线路,游人可“陈州访古”看一天,并以此形成淮阳两日游的效果。当天上午,一位从郑州来的游客很是惊喜地对记者说:“真没想到这儿这么美!水域宽阔,纯朴自然,有种原始的美。”
太昊陵区庄严肃穆
根据姓氏文化节活动的整体部署,公祭伏羲大典将于10月18日上午在太昊陵统天殿月台前举行,当天还将在太昊陵区内举行“把根留住”植树活动。面对日益迫近的铁定日期,淮阳县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已拿出一套成熟的活动方案。
昨日下午,记者在太昊陵区内看到,古建筑门窗、廊柱已油漆一新,青石铺设的甬道和陵区西侧竣工不久的城墙古色古香,把陵区古建筑映衬得更加恢弘。今年新移栽的100多棵直径10公分以上的松柏,已是青翠欲滴。据太昊陵管理局局长齐玉珍介绍,太昊陵现已恢复复古式外城墙300多米,古建筑门窗、廊柱复漆3000多平方米,过去甬道上的水泥方砖全部换成了青石方砖,铺设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为公祭大典作好了充分准备。届时陵区内将是龙旗飘飘,乐曲阵阵。
当天,记者了解到,公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活动总体方案,借鉴黄帝陵、天水羲皇故里等地祭祀活动的经验,确立了公祭大典“神圣、古朴、庄严、肃穆”的主题风格。并拟定当天在羲皇文化广场组织盘鼓队、腰鼓队、担经挑、舞龙、舞狮、高跷、秧歌、竹马、旱船、唢呐等民间艺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