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5日 作者:刘伟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享誉海内外的河南淮阳太昊陵,是为纪念人祖伏羲氏而修建的一座气势雄伟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殿宇巍峨,十分壮观。在太昊陵主建筑统天殿前,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先生题写的一幅隶书楹联格外引人注目:“伏羲苍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此联,恰如其分地评价了伏羲氏“三皇之首”的历史地位,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祖先无尚崇敬的一片深情。
早在1990年,张海先生就给太昊陵伏羲碑林题写曹植诗一首:“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端名官,法地象天;庖厨祭祀,罟网鱼畋;瑟以象时,神德通元。”十五年后,淮阳太昊陵迎来了改革开放和旅游文化城建设的春天,省政府及周口市和淮阳县政府为打造河南文化强省的需要,决定在古城淮阳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华姓氏文化节”。2006年10月,张海先生作为新当选的第四届中国书协主席,又一次为太昊陵题词“万姓同根”表示祝贺,并亲临太昊陵参加“丙戍年公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在庄严、肃穆、热烈、盛大的气氛中体验了这一特殊环境中的重要活动。
这天,张海先生和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省、市领导及海内外华人一样,心情格外激动。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公祭大典,和他们有着同样的感受。上午8点30分,古柏森森的太昊陵神道,高高耸立的太昊陵统天殿,在晨雾的笼罩下,透出几分神圣。渡善桥两侧,手举着黄龙伞和黄金旗的祭祀礼仪队一字排开,旌旗猎猎,格外壮观。所有公祭人员身披黄色佩巾,踏着红地毯,从渡善桥陆续进入午朝门,穿过玉带河、道仪门、太极门中心广场,来到公祭大典的统天殿月台前,列队肃立,等待这一庄严的时刻到来。祭祀场所总体布局以古朴宏伟的太昊陵建筑为主体,红色地毯从羲皇文化广场一直铺到主祭祀大殿,天子等级的仪仗列置于祭祀陵庭内,月台两侧有数十面黄龙旗竖立,正中供桌上摆放着各种祭品和花篮。
统天殿的月台是自古历代官员和百姓祭典人祖伏羲的地方。1993年以来,淮阳县人民政府一改过去的一年一度的古庙会为公祭活动,现已连续举办十多次龙都朝祖会和两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在这统天殿上悬挂了十多年的张海先生楹联和乾隆皇帝及当代国家领导人题写的匾额,对这一系列祭祖活动作了历史的见证。
张海与太昊陵的情结,缘于1992年的中原书法大赛。我记得那年深秋,张海率河南省书协领导周俊杰、李刚田等一块到淮阳太昊陵观看展览场地,第一次来就被这里的一草一木所吸引。后来,太昊陵作为“中原书法大赛”的豫东展区,引来无数观众慕名观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书法界的高度赞扬。从此,张海先生利用多种场合宣传淮阳,盛赞太昊陵,为弘扬伏羲文化做了很多工作。所以,在我担任淮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淮阳县文化局长时,特邀张海先生为太昊陵题写楹联,他接到电话后,不到一个星期,就寄来书法真迹。这幅楹联作品为原大书写,高3.4米,宽45公分,正适应在太昊陵统天殿悬挂,他以擅长的隶书写的这幅书法作品,古朴苍劲,十分气派,它和赞颂伏羲的内容十分融合,恰到好处。该幅楹联和国家文物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撰写的“华夏文明三始祖,淮阳伏羲第一人”,紧密相连,上边是乾隆皇帝题词:“宝笈渊源,名迹久传”。朱镕基、温家宝、李德生、李长春、李铁映等国家领导人都曾在这里合影留念,记录了他们美好的回忆。
提到太昊陵,首先让我忆起了朱元璋。因为现在太昊陵规模是从朱元璋做皇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在与元军作战时,因寡不敌众,败下阵来,最后只剩下孤身一人,追兵又穷追不舍。在走投无路时,他逃进了太昊陵前一座自己曾经栖身的破庙里祈祷:“人祖爷若能保佑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了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话音刚落,几只蜘蛛很快在庙门口织起网来。元兵追到庙前,见蜘蛛网封门, 以为里面肯定没有进人,便向别处追去。朱元璋得人祖保佑,大难不死,离开太昊陵时,在伏羲像前拜了又拜。回到家乡又竖起大旗,招兵买马,结果一呼百应。后来当了皇帝,念念不忘人祖之恩,承诺了他的许愿,拨专款修建太昊陵,并亲制祭文,派大臣向伏羲大拜。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借出巡汴梁,驻跸陈州,到伏羲陵前三拜九叩,留下佳话久传。
公元2006年,古陈淮阳为了扩大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了让世人永远记住朱元璋与人祖伏羲那广为人知的奇人奇事,决定在当年朱元璋驻足的地方立一石碑,名日“洪武驻跸”。这四个大字就是张海先生所书。在这一新修建的太昊陵景点前,人们每每到此游览,一边讲述着朱元璋的故事,一边欣赏着张海先生的书法,别有一番情趣。
作者简介:
刘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周口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草书委员会主任,淮阳县书协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