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8月22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周口晚报 点击:次
□晚报记者 杜欣
本报讯 “整整30年了,真是日月如梭,30年前的今天,我们踏上了这片土地,没想到如今变化恁大!”5月16日上午,40多名不再年轻的“知青”,专程从郑州回到了他们魂牵梦萦的“青春舞台”———淮阳县刘振屯乡。30年前,他们挥别省城郑州,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这里。如今故地重游,他们感慨最多的是:昔日“沙窝”变美了、变靓了。
当天上午,40多名老知青刚到淮阳,就迫不及待地赶往曾生活、劳动过的刘振屯乡。其中,郑州第27中学校长王丽君女士告诉记者,1973年5月16日,郑州市从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中挑选出114名知青来到淮阳刘振屯乡,当时她才19岁。当年的刘振屯是风沙盐碱地,“小风睁不开眼,大风张不开口”。为使沙碱地淤地化,他们和农民一道,从3米深的土层挖出淤土往上覆盖。5年时间,他们先后治理风沙盐碱地200余亩,建造3个大型砖瓦场,一个综合酿酒厂,一个长1000米、宽50米的鱼塘。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老知青们谈起往事仍是如数家珍。
当天,在淮阳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老知青们参观了当年的住处、食堂和仓库,并在自己开挖的鱼塘边合影留念。他们不时发出感慨:当年的不毛之地现在变成了“鱼米之乡”。随后,一行人又参观了太昊陵、万亩龙湖和华林工业园区。临别之际,他们表示,以后会常回淮阳“老家”看看,并准备捐资为刘振屯乡兴建一所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