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09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中华龙都网 点击:次
中华龙都网讯:
继挥资数亿元操办首届“姓氏文化节”之后,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今年10月将举办第二届“姓氏文化节”,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该活动列入为老百姓做的10件“实事”之首。(《中国青年报》2006年2月28日) 贫困县赤字搞“姓氏文化节”,堪称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赤字搞文化节,更是成为不切实际的代名词。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过这则消息的先生女士,不大可能对淮阳县有什么好感了。穷县穷折腾、哗众取宠、劳民伤财、政绩工程……大帽子顺便扣,都不至于违背“民意”。 尽管我也和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有同感,不赞成淮阳县为操办“姓氏文化节”,耗费巨资,但是,我不赞同记者把淮阳县政府搞的10件“实事”加引号。一个引号,不仅全盘否定了实事的正当行,而且连贫困县有没有办文化节的资格,也给变相否定了。这样的“媒体审判”,其实太多了,只不过有些“记者法官”自己意识不到罢了。 这里只讨论第二个问题:国家级贫困县,到底有没有资格举办文化节。正式谈论这个话题之前,顺便提一下,前几天,媒体上有个讨论:贫困可以遗传,贫困家庭的子女,注定是要“世袭”贫困的。说句实话,我觉得这种论调很滑稽。纵观古今中外的富豪,有几个不是从贫困堆里闯出来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就是一个吧。相反,倒是常听老年人念叨,“富不过三代”。言外之意,富裕“世袭”的可能性不大。 插入这个题外话,只想说明一点:穷则思变,天经地义。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吃救济固然省心,但是,作为地方官员,思考着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帮助居民脱贫致富,才是当务之急。以淮阳县为例,那里有姓氏文化研究的积淀,利用这个文化资源,举办“姓氏文化节”,出发点错了吗?出发点没有错的话,批判该县操办文化节过程中存在铺张浪费是一回事,否定文化节是“实事”则是另外一回事。品味中青报的语调,好像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淮阳,连举办“姓氏文化节”的资格都不具备。如此倾向性,不是在变相鼓励淮阳人“世袭”贫困吗?或者,老老实实吃你的救济,要脱贫,也要办工业、抓农业,惟独不能搞文化产业。或者,搞文化产业的规模得像个贫困县的样子…… 上个世纪末,法国密特朗说过一句颇有见地的话:“投资文化,就是投资经济。”文化能带来经济效益,现在已经是简单的道理了。中国近年来一直在发展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不就是向旅游和文化要效益吗?淮阳县发展工业,一两个亿元的投入,能造福多少人?投资农业,需要的资金也不少,见效也未必快。发展文化经济,应该是明智之举。至于说搞文化产业,要不要把马路拓得特别宽,要不要给昊陵的投入1.5亿元的资金,关键看当地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具体规划,不能以此当作批判的武器。 政府举措有不足,媒体可以批评,但是,媒体不该拿起指挥棒,让别人听命于你。贫困县能不能办文化节,即是其中一例。作者:刘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