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浏览文章
2006年06月21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中国商报网站 点击:次
(新闻周报2006年6月20日报道)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河南淮阳太昊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是千百年来海内外华夏子孙祭祀祈福、寻根谒祖的圣地。为了弘扬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2006年6月10日,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这天,河南太昊陵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伏羲的丰功伟绩 我们长久以来的一个固有观念是,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还有一个固有的观念是,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的上限是炎帝和黄帝,而“龙的传人”的上限则要远溯到更早的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帝王。 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淮阳县博物馆馆长李乃庆介绍,太昊伏羲氏生于6500年前的甘肃成纪(今天水),是中国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起决定作用的一个代表人物。伏羲相貌奇特、神情异常,从小就聪慧英武,才智超群,长大后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他带领整个部落沿黄河游牧东下,历尽艰辛,最后到达宛丘(今河南淮阳),见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草丰足,而且极少有猛兽侵袭,便定居下来,从而结束了人类的游牧状态,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 伏羲依靠自己的智慧,带领先民与大自然顽强抗争,创造了华夏远古文明。他从蜘蛛结网捕食受到启发,想到用植物纤维结网捕鱼狩猎;他看到被野火烧死的动物更好食用,就教人们用火烧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当时的人们无名无姓,过着群婚杂居、人伦不分的生活,于是制定了嫁娶的制度,还确定了姓氏(伏羲自己姓风,从字形来看,是天下一虫,虫就是蛇,就是龙,伏羲的造型就是人首蛇身,很相符);伏羲仰观天象,俯查地理,并根据龟背纹理和芪草的草茎,根据自然界的八种现象:天、地、水、火、山、雷、风、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乾、坤、坎、离、艮、震、巽、兑八种符号相对应,创造了先天八卦,升起了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是中国哲学的基础,推动了文明的进步。甚至有人说,现代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就是根据八卦的原理发明的,可见八卦的影响之广泛。 后来,伏羲又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并根据日夜春秋的变化,分出年月日时,创造了历法;用黄土抟成梨样的泥团,用棍子扎几个孔,发明了原始乐器——埙,兴起了礼乐;为了加强团结,使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标志,他综合了各部落图腾的特点,把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等融合在一起,创立了共同的图腾——龙,从此,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子孙开始称作龙的传人,伏羲被称为“龙师人皇”,淮阳也因此有了“龙都”的称号。 梳理中华文化的根源,几乎所有最早的文化因子都与伏羲有关。兴渔猎,养牺牲,正姓氏,制嫁娶,定四时,制礼乐,画八卦,分阴阳,以龙纪官,分理海内——所有这些中华文明的最初薪火,都是伏羲那个时代点燃的。伏羲以龙为图腾的民族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最早的根基。伏羲是一个历史时期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文化符号,伏羲的传说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以伏羲时代为标志,中华民族从蒙昧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然而,在目前多数的文化表述中,伏羲更多地被描写为一个神话,一个传说,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炎黄子孙”的固有观念的笼罩下,伏羲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意义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尽管在谈中国文化的时候不得不谈及八卦和《易》,但伏羲却始终被更多地放置在牌位和神坛之上。数千年来大量的典籍所记载的伏羲和伏羲时代对于中国文明的开拓之功,仿佛被封存在了神化与传说之中。 所以,本次首届中华遗产论坛的主要论题,就是以“太昊伏羲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重要意义”展开的。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拂去数千年厚厚的尘土,提醒所有龙的传人:中华民族之根不仅仅只有炎黄,更有深深扎在黄土深处的伏羲。太昊陵庙:开中国陵庙源头 伏羲显然是淮阳人民的骄傲,这从当地父母官如数家珍的介绍中,可见一斑。 太昊陵庙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大型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万亩龙湖的北岸。该陵庙依照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内城、外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七观、十六门,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在三皇五帝及中国历代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中非常少见。1994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考察后亲笔题词:“天下第一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太昊陵人祖祭典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昊陵历史相当悠久。据史志记载,太昊陵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其实春秋之前,人死后只是挖个坑埋葬,上面不堆坟墓,也不种树。为让后人更好地追念祖先,春秋时期的先民们在伏羲长眠的地方封土为陵,华夏民族以陵墓形式安葬逝者的方式从此开始。后人为了区别死者的身份,帝王的称陵,诸侯的称冢,圣人的称林,老百姓的才叫坟。春秋后期,淮阳人又在陵前建起了祠堂,对伏羲的祭祀又推进了一步。因此有人说,太昊陵庙是我国陵和庙的源头。 在唐代以前,太昊陵已经形成规模,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太昊陵墓的形制为天圆地方,这一独特的结构,本身具有极为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现存建筑为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颁诏修建。至明万历初年,陵庙占地即达875亩。虽经历代维修,仍然保持了它原始的风貌。朝祖会:中国的耶路撒冷 太昊陵庙祭祀是我国祭祀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陈风》里就有描述。自明代朱元璋于洪武四年亲制祝文致祭以来,到清末的宣统皇帝,御祭达51次。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为期一个月的朝祖会,海内外华夏子孙,每天谒祖朝圣者达二十多万,所以,太昊陵庙被誉为中国的耶路撒冷。 淮阳县博物馆馆长李乃庆介绍:“会”的形成可追溯到伏羲制嫁娶时期,当时他为了克服族内婚姻的混乱状况,早春二月把青年男女召集到一起,“会”场中央放一块带孔的石头,男女若互相有意,就分别摸摸石孔便可结为夫妻。于是“会”就形成了。后来,伏羲创立龙图腾,就在二月二这天宣布龙图腾成为华夏民族的族徽。所以,自古二月二,龙抬头,太昊陵自有陵就有二月朝祖会,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时间跨度上,这里都堪称华夏第一朝祖盛会。 朝祖会上,人们打着绘有龙图案的黄旗,或一个“会”,或一个群体,或一个家族,沿着750米长的中轴线,一步一叩首,直到伏羲陵前,其虔诚态度,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简直难以置信。祭祀时,要焚香、鸣炮、献祭品,叩首、叩首、再叩首。 祭祀完毕,还要购买只有太昊陵才出售的“泥泥狗”。“泥泥狗”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真图腾,活化石”,传说伏羲时代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他们为了繁衍人类不得不兄妹相婚,至今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的图案。由于自然生育太慢,他们就用黄土造人。这些泥泥狗是用黄淤泥捏制的,全涂黑底,然后用红黄白绿粉五色绘以点线结构的图案。每个泥泥狗造型都不相同,有草帽老虎,人面猴,猴头燕,双头狗等等,这些泥泥狗浑厚古朴,艳而不俗,腹部都绘有女性生殖器图案,代表女性生殖崇拜。出售和购买泥泥狗都表现了对祖先的崇拜和颂扬。 同时,在朝祖会上,还有一种出售和购买布老虎的习俗。这些布老虎有单头虎、双头虎、直卧虎、枕头虎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不是深山老林中凶猛的野兽,而是装饰化、人格化了的布玩。据说布老虎的造型也是影射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为了遮羞,伏羲扮成老虎,女娲草帽遮面。有人说女子结婚时要顶红盖头就是从这里演变来的。 朝祖会上,更精彩的还有经典的“担经挑”舞,《诗经·陈风》里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说的就是这种舞蹈。 “担经挑”又称“担花篮”,不仅是颂扬伏羲、女娲功绩的祭祖形式,也是当地人求子还愿的主要形式。 正如生态环境保护一样,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保护整个社会人文环境的一部分。遗产界的盛会——中华遗产论坛开幕 在6月10日太昊陵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新闻发布会上,还同时举行了“中华遗产”论坛的揭牌仪式。该论坛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中华遗产》杂志社主办,论坛旨在通过组织、联系申遗单位和国家相关部门中从事申遗项目的部门与单位开展业务交流、人员培训、学术研讨、专题活动、年会等形式,推进中国遗产保护的建设和发展。中华遗产论坛力求成为目前中国遗产界最高层次、最大规模的专业论坛。 主办方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强盛,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增强,此时此刻我们才发现,弘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才是真正的立国之本。 正如生态环境保护一样,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是保护整个社会人文环境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部分,对我国这样一个地上地下文化遗产都极为丰富的文物大国来说,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早已密不可分。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城市化浪潮的巨大挑战,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理解、支持、投入和参与。中华遗产论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时而生的一个纽带和平台,随着全民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和遗产保护活动的深入,希望这个全国性论坛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淮阳区召开政法工作会议
淮阳区开展2024年春季义务植树活
淮阳区召开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淮阳区委党务工作会议召开
淮阳区委书记张建党到葛店乡、黄
淮阳区区长王献超主持召开全区招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