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淮阳文艺 >> 文说淮阳 >> 浏览文章

话说陈楚

2018年09月07日 作者:周口师范学院教授 王剑 信息来源:周口晚报 点击: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

这是一片丰饶的土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隧洞,把目光投向中原腹地,投向以古陈淮阳为中心的这片广袤的大平原。这里有我们民族智慧与文明的源头活水,有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根系。中华民族一部浩瀚的历史画卷,正是从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掀开了光辉灿烂的第一页。

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说:“在五亿七千万年前至十九亿震旦纪期间,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是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大片的淮阳古陆。”

历史,首先在这里浮出水面。

这块土地的第一个名字是频频出现于古书中的“宛丘”。宛丘,或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一个首都。

宛丘位于淮阳城东南三里处的平粮台,当时,这里是一座高四五十米的土丘,在茫茫无垠的大平原上,凸立着这样一座高地,确是稀少的地形,因而常常容易被原始部落选为定居点。

现代考古发现,这里是一座拥有城墙、城防和地下排水管道等设施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屈指算来,西方古都罗马,中国的北京、洛阳,比她还小1000多岁呢!

宛丘的另一个名字是“陈”。“陈”,从古文字学上,我们可以考察出它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意义。铸在古铜器上的“陈”字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形象,左边为旌旗的形状,右边则是战车的车轮,下面是土的会意。整个“陈”字的含义,是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用于保卫自己的土地。而战车,是上古时最重要的战争装备。

陈,又通“阵”。当夜幕悄悄降临,部落酋长便指挥他的子民将车队排列成圆圈形战阵,人畜居于阵中。在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在巍巍而立的宛丘之上,顿时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城堡。而在这里带领他的子民繁衍生息、渔猎稼穑、驱车作战的,则是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太昊伏羲”。

这座几千年来香火不绝的陵墓,就是太昊伏羲氏长眠的地方。太昊伏羲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始祖,他被尊为“百王之先”、“三皇五帝”之首,其时代和地位当在黄帝和炎帝之上。

对民族共同先祖的认定是关系到民族血脉延续的大事。可以说,民族先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表现。按照一般的说法,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祖先被认为是炎帝、黄帝,但是,这种认定是有问题的。首先,太昊伏羲氏所处时代早于炎黄二帝;其次,炎帝、黄帝同属于华夏一族,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而汉民族也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各个部族混血形成的,并不止于炎黄为代表的华夏一族;其三,不仅是汉族,许多少数民族也共同尊奉伏羲为先祖。所以,以炎黄一系作为中华民族唯此独尊的文明源头,与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实际情形并不相符,将所有中华儿女同视为“炎黄子孙”也未必全面、正确。与其他始祖相比,太昊伏羲的传说流传范围广、影响更大。

在先秦可靠的典籍和民间流传的传说和信仰中,我们看到,太昊伏羲不仅是东方夷族的神祇和始祖,也是南方蛮族的神祇和始祖,传说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一路自西向东播迁而来。这一时期,正是多民族大混血、大融合的过程。毛泽东说:“汉民族人口多,也是长期由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我们民族历史上有多次大融合,其中最早的是殷周以前的上古时期,这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正是这一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汉民族血缘的主脉。太昊伏羲的传说,是汉民族血脉形成的表现。陈地地处中原腹地,既是早期各民族文化的交汇点,又是他们的争夺区,多方文化在这里冲突融合,多种血脉在这里混合交流,使陈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为我们伟大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的贡献。

传说太昊伏羲发明鱼网,教民捕鱼狩猎;制定姓氏,建立婚姻制度,摆脱了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群婚状态。伏羲确立的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的历法,至今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据。

淮阳城湖中的这座画卦台,传说是太昊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伏羲氏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中观万物,从白龟身上的纹络中受到启示,画出八卦,从而一画开天,开启了我们民族哲学思维的先河。

八卦,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刻划符号,却包含着宇宙人生的无限玄机。

八卦和《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从伏羲时代创立,发展到达到顶峰的《周易》,其最大功绩在于它所体现的一整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哲学方法、思维方式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精神和所有文明成果,均源于八卦和以它为基础的《易经》。

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伏羲“人首蛇躯”。蛇是伏羲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正是以蛇为基础,汇合了多民族图腾而成的。所以,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共同尊奉同一个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帜下,多民族团结和合,统一为中华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广泛代表。

陈地是中华姓氏的发源地。相传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始定姓氏,制嫁娶。罗泌《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竹书纪年》载:太昊为风姓。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之后为风姓,这是中国第一个姓。”

功德齐日月,圣迹垂千古。太昊伏羲首先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历史序幕,黄淮大平原上最早燃起了民族智慧的火光。

公元前10世纪,周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武王分封诸侯,寻到五帝之一舜帝的后代妫满,把大女儿大姬嫁给他,将他封到陈地,建立了陈国。陈国是周代首封十大诸侯国之一,她的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辖区。

陈胡公妫满在这里筑陈城,御外敌,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陈国迅速富裕起来。

胡公妫满本姓妫,或姓姚,在陈地立国后,他的子孙或以国为姓,为陈氏;或以其字为姓,为胡姓。陈姓到战国时分化出田、孙、袁等60余姓。胡公妫满是天下陈、胡、姚、田、孙、袁等中华大姓共同的血缘先祖。今天如果把这些姓氏人口统计起来,数量将十分惊人。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从陈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构成了汉民族的主体血脉。

胡公子孙遍天下,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陈、胡、田等姓子孙来淮阳认祖归宗、朝祖进香。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陈国被楚国吞并,陈城成为楚国北方重镇。战国后期,楚国国都北迁,陈作楚都38年,史称“陈楚”。

陈楚文化在这里交汇,孕育出了伟大的哲学家、中国哲学之父老子(李耳)。一部《道德经》慰天下,老子和以他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一条巨川。

人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时候,往往把儒家文化视为其代表,或把儒家文化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十分偏颇的。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轴心”时代的先秦,是各种学说、各种学派“百家争鸣”的时代。而诸子百家中形成最早,影响最大的应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

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九流百家皆受其影响。儒家后起于道家,孔子师承于老子。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在中国思想文化上占主流地位的是道家文化。儒家学说崛起后,儒、道两家对立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两个主要理论学派,为其余诸子百家所不能比拟。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兴起。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犹如中华文化的四只车轮,构成中华文化的主体,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道家与道教同源而异流,其力量可堪与儒、佛相抗衡。

老子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哲学之父。《道德经》一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它与《周易》《论语》一起,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时间挟带着历史,如这条滔滔不尽的颍水河,滚滚东流。当我们寻根溯源,面对着陈地先民留下的深不可测的文化遗产,不能不感喟于这块古老土地的神奇与丰厚,感喟于她贡献给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息的血脉、永享的福荫和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量!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