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 作者:楚,陈之殇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有一个外地朋友问我,陈风楚韵是什么意思?
我一时语塞,陈风,好解释,陈地风俗、陈地风物、陈地风情,《诗经》有陈风十篇。西周时期,王室派出专门官员到各地收集民歌,好的呈奉王室,记录在案,“采风”一词,也是源自于此。后孔子对这些民歌进行整理,选出305篇结集,时称为《诗》,后奉为经典,称《诗经》。《陈风》十首,正是收入《诗经》国风中的陈地民歌。
至于楚韵,我沉吟半天,不知从何说起。琢磨一下,还得从楚灭陈说起。
陈地历史上,周朝时封为诸侯国,有着569年的建国史。这569年中,陈国有过三次灭 国之殇。三次,都是被楚国灭掉的。第一次,公元前598年,楚成王灭陈,置陈县,不到一年复陈。第二次,公元前533年,楚灵王灭陈,五年后复陈。第三次,公元前478年,楚惠王灭陈,陈为楚县,再无复国。又过200年,也就是公元前278年,风水转了,楚也面临着同陈一样的命运,被秦毁掉郢都。于是,楚被迫迁都于陈,称郢陈,也就是郢于陈的意思吧。陈城作为楚的都城,只有38年,后楚又迁都于巨阳,又十年,迁楚都寿春。
我们现在所说的楚韵,无疑是楚国灭陈之后留下的余韵。那么,对于陈人来说,楚韵不过是灭国之痛、灭国之殇、灭国之耻而已。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难道楚韵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
很多人喜欢大谈陈风楚韵,好像一说陈风楚韵,就是进入地域文化的深层了。我不禁长叹一声,好无奈。陈地,中华文明肇始之源,礼仪诗书之邦,浩浩然称陈风足矣,为什么要拿楚韵续貂?说起来楚韵好似风雅,其实不过史之伤痛而已。
还有“陈楚”一词,俨然成了地域文化的代名词。当然,文化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抒己见。这里,我只是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已。“陈楚”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杨雄的《方言》里,其原文是这样的“㥄[ling灵]、怃[wu五]、矜、悼、怜,哀也。齐鲁之间曰矜,陈楚之间曰悼,赵魏燕代之间曰㥄,自楚之北郊曰怃,秦晋之间或曰矜,或曰悼。”其实,很是明了,杨雄只是说这个字在这一带念什么音。
再来看看陈文化和楚文化。
楚文化:楚,一个不列诸侯的荆蛮子国,封国时地域不过二十多里,最后发展到几千里大国。它是靠着尚武扩张的精神、称王称霸的传统、融合革新的传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国训,才把一个小子国,开拓成称霸中原的大国。所以,楚国是一个具有狼性的国家。楚称王称霸的时候,统一中国的秦,还偏于一隅。这是一个虎狼之国,它跟齐争霸,跟晋争霸,跟秦争霸,周朝没有一个诸侯国,能和它比。所以,楚文化包含着掠夺性。
陈文化:陈,因为一马平川的地理环境,它只能是一个诗书之国,礼仪之邦。它秉承德治,不喜黩武,尊礼忠王,睦邻友好,仁智内敛,谦让包容,勤善忠勇。这都是陈文化的内涵。还有,陈地人保守安逸,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所以,陈文化中包含的是礼让。
而且从整个地域来说,若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楚属完全意义的南方,陈属于北方。南、北文化也是决然不同的。所以,陈文化和楚文化绝对不是一个东西。
那么,陈与楚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首先从陈与楚的祖先看:陈的祖先是舜;楚的祖先是吴回。舜为帝王,吴回是帝喾的祝融(火正之官)。一位是帝王,一位是臣子。
其次是从封国看:陈国最早封为公侯级诸侯国,三恪之一,而楚国始封时为荆蛮子国,连诸侯国都不是。自周公旦避难于楚,回周后请于周成王,楚始为诸侯。楚国到了楚王熊通立十九年入春秋(公元前722年),当时已经非常强大了,楚王熊通立三十五年时(公元前704年),各诸侯国已经开始混战了。他对周桓王说:“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这个“中国”就是中原之国。他的意思是,我有军队,想到中原之国看看,你把我的爵位提升一下。当时熊通并没有亲自去朝见周桓王,而是让随国国君代为请封的。一个蛮夷之国,想提升爵位还不亲自朝王,周桓王自然不买账。周桓王不买账也是有前缘的。周桓王是周平王继任,但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周桓王的父亲是周平王的太子,因为“周郑交质”居住在郑国,死在回去即位的路上。所以,周桓王作为王孙替父亲即位。那么即位之后,就想复兴天朝之威,天子尊严。他即位之后,便拿郑庄公开刀,结果被郑国打败了。这时候,周王朝已经夕阳西下,各诸侯国也已坐大。所以,周桓王室绝对不会再加封楚这个虎视中原的蛮国爵号。当熊通听随侯回报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说:“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于是,他便称王了。东周时期,第一个站出来称王的就是他。我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倘若是陈国国君,绝对不会说:“王不加我,我自尊耳。”打死他,也不会称王。这也是楚君与陈君的区别,或者是国家精神的传承。虽然熊通称王了,但那是僭越,周天子是不承认的。无论封国的时间及爵级,楚与陈都是无法相比的。所以,可以说陈和楚的规格不一样。
第三是从后来的发展看:楚永远都是陈的痛。楚国逐渐强大,陈国逐渐衰微。陈国三次 被强大的楚国灭掉。陈作为诸侯国被灭掉,但陈地还是陈地,名号并没有更改。即便是楚国迁都于陈,也叫郢陈。楚国迁都,郢字前面都是放着地名, 比如,鄢郢、鄀郢等。而到了陈,却称“郢陈”,不知是无奈?不甘?不屑?还是敬畏?所以,陈和楚的历史发展也不一样。
第四,最关键的是,陈和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一提起楚文化,大家都会想到荆州,而没有人会想到陈。楚在荆州建都四百多年,现在有纪南城遗址,也就是郢城遗址,因为在纪山南边,所以叫纪南城,就是秦将白起毁掉的那个郢城。如果不是城濮之战楚国令尹子玉逞强,继齐小白称霸的不一定是晋重耳,而有可能是楚王熊恽。楚王熊恽就是公子桃花的第二个儿子,陈国是他姥姥家。到了战国,如果楚国继续用吴起,统一中国的不一定是秦,而可能是楚。而陈,在楚国人眼里,不过是一个被随意凌辱的诸侯国,即便被灭掉之后,也是边陲的一个县。即便迁都,还叫郢陈。
第五,陈和楚的区别,还有对都城的态度。楚这个国家,历尽沧桑,始终在磨难中寻找生机。因此,它敢于革新,积极向上,特别体现在对都城的选择上。楚国之初建都在丹阳,也就是丹水之阳,大概在淅川一带。而后,他们不停寻找更好的发展环境,开始迁都,每迁一处仍叫丹阳。直到楚文王时期,才把都城迁到荆州,始称郢都。而后,又不停地迁都,迁到鄢叫鄢郢,迁到鄀叫鄀郢。他们始终在寻求最好的生存环境,不惜“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陈城,自胡公建新城,从未迁移过,包括后来各种规制的治所,都是在老城上翻建。因为,陈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是最好的生存环境。陈的旧城宛丘,是人类始祖伏羲远途跋涉,反复考量,才找到的一个地方,怕是再也找不到如此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了。还有,陈地人,偏于安逸保守!一个处于不断寻求生机和一个惯于安宁稳定的国度,又怎么可能有共同的文化?
陈地历史八千年,并未虚妄,而陈属于楚国为255年。楚对于整个陈地历史,也不过是瞬间而已。到了后来,陈再度为国、为郡、为州、为府,不再有楚字出现。即便陈被楚灭掉,陈仍旧叫陈,不曾更改名号。我们为什么要拿那一段灭国史来标榜地域文化呢?
笔者以为,陈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争端和附会,更没有歧义和牵强。对于陈风楚韵,我只能如此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