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招商引资 >> 创业淮阳 >> 浏览文章

杨庭华:摆摊卖肉成就千万资产

2019年11月21日 作者:杜欣 李玉淮 李泽文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杨庭华:摆摊卖肉成就千万资产

杨庭华,男,汉族,1968年 12 月出生,淮阳县葛店乡关庄村人。他 19 岁离开家乡到银川谋生,从摆摊卖肉起步,到开公司经营肉类产品,生意越做越大,用勤劳的双手成就了自己的千万资产。

初秋时节,我们采访组一行来到了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银川市,在当地老乡的推荐下,我们找到了在这里创业的杨庭华。性格豪爽,乡音未改,这是老杨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其实老杨不老,1968 年生人,小五十的岁数,叫他老杨只是觉得亲切,他也更乐意我们这样称呼他。“一口一个杨总,就不亲了。”杨庭华呵呵笑着对我们说,“能在千里之外,跟淮阳的老乡一块唠唠嗑是最放松、愉快的事儿了。”而从摆摊卖肉起步,到今天一个规模化经营肉类产品的公司老总,这几十年的艰辛,恐怕只有老杨自己知道了。

19 岁怀揣 50 元钱闯银川

时隔几十年,老杨回首过去,依然感慨万千。小时候,因为家里太穷,初中毕业后,老杨就放弃了学业,在家帮助父母干农活。“庄稼活很好学,人家咋做咱咋做”,刚开始,老杨没有考虑太多,跟乡亲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说不会饿肚子,但生活过得依然很拮据。难道就这样跟土地打一辈子交道?难道就这样在农村终老一生吗?老杨清晰地记得那是 1987 年冬天,那一年,他 19 岁,考虑到自己的未来和现状,那个冬天的漫漫长夜,老杨说他辗转反侧,彻夜未眠,他有了外出打工的冲动。

第二天,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可是,外面的世界这么大,到哪儿去闯呢?即使闯,又能闯出个啥名堂呢?父母不放心,对他的想法严词拒绝了。时间不长,机会终于来了。老杨想起自己的本家叔父过去支边宁夏,落户在银川,就想到了投奔叔父,在银川找个活干,好在陌生的城市里也有个亲戚依靠。这一想法,最终得到了父母认可。

“出门前一天晚上,母亲就把要带的衣物给我准备好,能凑的钱都凑上了,一共只有五十块钱,母亲拿来针线,小心地将三十块钱缝进我贴身的那件绿色上衣的小口袋里,剩下的路上买车票用,母亲还专门安排,钱不能都放在一个口袋里,外面的用完了,再拿里面的。”回忆起这温馨的一幕,老杨的眼睛红红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第二天一大早,老杨带上行李,一兜干馍和咸菜,第一次走出豫东平原这个普通的小乡村,朝着自己的梦想,朝着遥远的大西北的一个陌生的城市,朝着未知的前途兴奋地出发了。老杨说,那时候交通没有现在方便,当时从淮阳到银川要多次倒车,到银川需要三天两夜的时间。先到漯河,再到洛阳,到兰州,再转银川。这一路上,老杨没有吃一口热饭,顿顿是干馍就咸菜,好在火车上有热水喝。就这样,老杨到达银川后,五十块钱还剩下了十几块。

吃苦耐劳淘得第一桶金

刚到银川,人生地不熟,老杨四顾茫然。自己该干什么呢?老杨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出来,就是闯的,吃苦当然是在所难免的,其实老杨早就做好了这个思想准备。他明白,在银川不同在家里,一天不干活,一天就没有饭吃。经叔父指点,叔父建议他从小本生意做起,一步一步积累。他通过打听,得知有老乡在这里贩卖猪肉,行情不错,利润要高于贩卖青菜与水果。于是,老杨找到了一位老乡讨教,不要工钱,管饭就行。不久,老杨就掌握了整个流程,他向叔父借了 100 多元钱,开始收猪卖肉,自谋生路。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大西北的冬季,天寒地冻。回忆刚刚起步的时候,杨庭华对我们讲述了他当时的艰辛,为了多赚俩钱,老杨没有从其他肉贩手里批发猪肉,而是下乡收购一头生猪,自己动手宰杀,自己下乡零售,一头猪,一天卖完,能挣 30多块钱。当初,他借住在城郊一个废弃的小院里,一天时间是这样安排的:凌晨三四点从被窝里爬起来,支锅烧水,动手宰猪,能卖钱的一点不扔。他一个人把这些活全部收拾好,天就蒙蒙亮了。于是推上一辆人力三轮车,开始下乡贩卖。一般情况下一头猪到下午就能卖完,他拿着卖来的钱,再从乡下收购一头生猪回来。就这样,周而复始,日积月累,老杨一直坚持做下来。

有付出,就有回报。一年下来,老杨省吃俭用,靠他勤劳的双手挣到了几千元的现金。老杨没有满足,也没有止步,他相信,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他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他想通过几年的积累,在银川开办自己的肉食品公司。

带动老乡创业独占市场鳌头

猪肉行业是国内的一个传统行业,市场空间大,年销售额上万亿。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猪肉这个行业基本上没有形成像样的产业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庭华通过几年的资金积累,率先在银川市注册了自己的公司,除在市场搞批发、零售经营外,还针对餐馆、酒店推出精细化订单服务。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创业都是很艰辛的过程;无论做什么行业、规模有多大,都要付出努力。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杨庭华说,他从刚开始一个人下乡卖肉起步,到后来开办公司规模化经营,都是靠一个信念,就是诚信经营,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在城市市场搞批发零售不同于一个人下乡,从一个人走街串巷到管理一个公司,角色的转变给老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除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外,老杨还要亲自公关,与几十家酒店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老杨毫不隐瞒地说,他们公司的销售产品直接来源于农户、养殖户,一方面推进农产品生产到平价商店销售的直接对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减少流通环节,带动农户增收 ; 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质量监管保障市民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从不缺斤少两的诚信经营理念也使公司逐渐积攒起人气。由于老杨的公司诚信经营,质量有保证,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基本垄断了银川市汉餐馆的大肉供货。在当地,一举成为行业内的纳税大户,连年被当地工商部门评为信誉工商户。

老杨是个孝子,事业有成后,他不仅孝顺父母,对老家的乡亲也有着浓厚的亲情。在他带动下,从淮阳来银川做这一行业的有 100 多人,有跟着他干的,也有单干的,虽然收入不等,但也都尝到了甜头。如今,老杨通过自己的打拼,从当年 19 岁的小伙,已变成了年近半百之人。当年的 50 元钱也成就了千万资产。当年无处落身,现在已在银川安家落户,3 个孩子也都培养成了大学生,相继在银川就业。

“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这句诗是对杨庭华创业经历最完美的诠释。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