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28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中共淮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张万功
雨后放晴的夏夜,适逢月圆之时,天穹湛湛的蓝,蓝得滋润而远旷。圆月似古典娴淑的少妇,用清辉织成或有若无的光纱,借助柔柔的凉风,抛向苍茫的大地,为万亩龙湖里的片片荷阵,罩上神秘和朦胧。在这如诗如梦的况景里,在龙湖里荡舟赏荷,该有什么情趣和感悟?
静——涵着月色和声音交响的静,是月夜赏荷之静的神韵。这里的静,如空谷幽兰上浮动的暗香,如深山禅林里飘渺的梵音,如峭岩峡涧中汩汩的滴泉。摇一叶扁舟慢慢地前行,“划拉、划拉”的桨声,给人欸乃一声湖愈静的感受。扁舟前头的水道上飘浮着圆圆的月,扁舟过处,月儿被搅成无数的银块,恋恋不舍的荡在舟后。惊飞的水鸟间或在夜空里发出“嘎儿”的流鸣,夜游的鱼儿,偶尔跳水的“呼啦”水花声,幽灵般在水面上滑过,瞬即消失在荷阵深处,倍显静谧和空濛。白日里高高低低的荷,各种颜色的荷花,在月光下并不分明,入眼的是朦胧的黛色和黛色的朦胧,愈睁大眼睛作远处观,愈觉扑朔和迷离。伸手触摸能感觉荷叶的光滑,荷杆的硬剌,放手观望,仍是黛色的朦胧。此时,是画家当悟泼墨和渲染;是诗人当悟深邃和空灵,是音乐家当悟幽美和抒情,在小城的喧嚣和浮躁中忙碌一天的我,白日里疲惫和困惑,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消散在这黛色朦胧里。只有思想披月。乘风张开翅膀无羁的飞翔。一个“静”字是古今多少文人贤士苦苦追寻的至高境界,或为座右铭置于书案,或张挂在华堂丽馆竹篱茅舍,然则能得月夜赏荷之静,才称得静中之三昧。这里的静是静中含动,动中蕴静。是的,世界正是在动静的相互依存中幻化而不断向新升华。世人对静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而在这月夜荷阵里,儒家的雅静,道家的清静,佛家的禅静却得到了和谐地统一。
融——人融在自然中,自然融在心灵里,是月夜赏荷的又一绝妙之况境。圆月不但把银辉倾泄在龙湖的片片荷阵上,还把美丽的肖像嵌入湖水中;夜露在甸甸的荷叶上努力凝成滚圆的露珠,并把圆月裹进自己晶体里,有多少荷叶就凝结多少露珠,有多少露珠就有多少晶莹的圆月亮。一滴露珠能把月亮融进自己的胸膛里,怪不得有哲语说,比大海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是胸怀。只要放开胸襟,即可容纳万象。是时,仰观圆月当空,俯察圆月潜水;平视圆月在荷,掏一把水月亮在手中,分不出是人间天上,还是天上人间,月湖人荷完全融在朦胧一体里。圆月中那斑驳的暗影或许是吴刚、嫦娥、玉兔和桂树,也或许是龙湖里的片片婆娑的荷,置身此胜景,方得“天人合一”之真谛,方解“举杯邀明月”之内涵;方知“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谒,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之仙趣。平日里宠辱毁誉,功名利禄之结,都烟消在明月清风里,留下的只是高尚和清纯。
禅——端坐在扁舟,凉风生露,物我两忘,禅意顿生是月夜赏荷独有的享受。禅是佛家弟子刻意修为,渐达六根清净的途径。非禅坐无以入静,非宁静无以致远,非致远无以排除杂念。在这月夜的荷阵深处,一切似乎都是静止的。那周围朦胧的荷阵,正如那带有温情的禅壁,那林立可触的荷干,正如那警策倦怠的禅杖,水草里飘出的时断时续的虫鸣,如诵经时的有节奏的磬音,游丝般牵着灵魂,抛却杂念的负担,渐入超然无虑之境,直至塑造心灵的莲花。莲花本誉“佛国之花”。佛教典籍中把佛国总称为莲花国,慈悲为怀的观世音菩萨总是立于莲花之上,这大概源于荷花的秀美而洁净,硕大而涵香。而在这朦胧的荷阵深处,知有荷叶不辨其形、闻有花香不见其影,用意念构筑的心灵莲花,想更是素蕊琼芳,细细流霞举。在禅悟中仰望圆月,圆月中斑驳的暗影,竟在我的思绪里淡出了矛盾的概念,世间事物难能尽善尽美,圆月本朗朗,暗影在其中;夜荷朦胧美,不能辨其形。维娜斯虽美却是断了臂的;荷花虽“濯清涟而不妖,出污泥而不染”,可它却置根在污泥中,如来佛当是佛家的至圣,然在《西游记》里,仍然不能脱俗的和孙悟空上演了一场斗法的游戏。世界存在至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因此,在人生的旅程中都应学会辨证,学会包容。包容可修儒雅,可养道风,可炼佛心。
圆月依然朗照,凉风依然清柔,夜荷依然朦胧,在这月朗风清荷朦胧里的诗境里,忘我的享受亦静亦融亦禅的精神大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