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5日 作者:冬夏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精彩周末 行走中原 点击:次
淮阳,地处豫东平原,是人类最早聚居地之一,古称宛丘、陈、陈国、陈州。
相传八千多年前,伏羲氏作为“三皇五帝 ”之首,在此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都城,实现了上古多部族在中原大地第一次大融合。
淮阳,又是太昊(太昊是伏羲别名)伏羲氏长眠之地,春秋即有坟墓,汉代,坟前修祠,宋代建庙,陵庙合一。明代建成规模庞大的太昊伏羲陵。
数千年来,每逢农历二月二到农历三月三,此地有长达一个月的庙会,周边数省百姓,赶来朝祖进香,中会(农历二月十五前后,相传是伏羲生日)时抵达鼎盛,南船北马,商贾云集,车如流,人如潮,锣鼓笙笛,不绝于耳。香烛纸炮,烟雾蔽日。
淮阳“太昊伏羲祭典”,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昊陵庙会,2008年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淮阳庙会,有“天下第一庙会”的美誉。
它是活着的历史文化风景,它是一场民俗的盛宴,承载着人们对伏羲先祖的崇敬,对宗族血缘的恪守,对生殖繁衍的期许,对平安喜乐的祈愿。它繁多的活动,携带着保留完好的大量历史文化气息,令人惊叹。
“泥泥狗”、“担经挑”等庙会符号,都带有神秘的原始印记,是上古南蛮、北狄、东夷三大集团,在淮阳一带交汇,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佐证。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不同,后者若非人为破坏,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大改变。前者正因为是活的风景,往往会因社会生活的冲刷迅速改变。惟其如此,太昊陵庙会上,完好保留的大量历史文化气息,更显弥足珍贵。
一、一眼千年,太昊陵的沧海桑田
太昊陵,“位于淮阳县城北1、5公里的蔡河之滨,坐北朝南,是集陵与庙为一体的文物群。”太昊陵景区管委会主任雷铁梁说。
2018年春三月,淮阳采访,数去太昊陵,雨中和夜晚,它都令人难忘。
太昊陵殿宇巍巍,三殿九进,十门相照,古柏森森。
春雨绵绵,鲜明了陵区的红墙碧瓦,翠柏被洗成鲜绿,减了肃穆。中轴线大道上,石板地如镜子反射水光,路两侧飘扬着明黄正红的精巧会旗,旗下游人,鲜衣花伞,流淌在陵区内外。
雨中,不断有游人撞钟击鼓,其声悠扬。
夜访太昊陵,正是“享诗人般孤单\与岁月彻夜长谈。”
一重重古建,看上去更形端凝。静,当一行人走近独秀园竹林时,夜宿群鸟,呼啦啦如刮风般惊起。
“白天,太昊陵是闹中取静,夜晚,它是静中求静。这一刻,只有神灵和生灵在活动。”淮阳县委书记马明超说。
大多数古建,入夜会令人心生怯惧,不敢行走。
在这里,惟觉安心自在。概因伏羲,是我们所有人的祖先,太昊陵,是我们所有人“慎终追远”的所在。
相传伏羲逝于宛丘,民众将伏羲“厚衣之薪”即堆柴火化,入土墓葬,伏羲墓诞生、存世。此墓,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自卫来陈,陈灵公陪他拜谒伏羲墓。
三国曹植被封陈思王(封地就在陈)时,作《伏羲赞》:“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官名,法地象天。庖厨祭祀,罟网鱼畋。琴瑟以象,时神通玄。”高度概括了伏羲的功绩。
唐宋以降,太昊陵更得保护。唐太宗李世民颁诏“禁刍牧”(割草放牧),设置守陵户。宋太祖赵匡胤颁发“修陵奉祀诏”,拨资建筑,规定每年春秋两季用“太牢”祭祀(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元朝时,陵墓渐毁坏。元末,宋之前遗物仅留下一块墓碑。
明代,明英宗朱祁镇批准重建了太昊陵,结构与明皇宫相仿。建筑大多存留至今。
整个建筑群,占地875亩,总体布局坐北朝南,有三殿、两庑、两楼、两坊、一台、一园、七观、十六门。主体建筑,建在南北长750米的中轴线上。陵园正中心为统天殿。陵园最北侧,是太昊伏羲陵。
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袁镜身称“它是我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建筑之一”。历代帝王对伏羲之尊重,不亚于千百年老百姓对“人祖爷”的情分。
我来到统天殿内,看到大殿上塑有伏羲像,像高3、6米,头生双角,项饰兽牙、蚌壳,手托八卦,肩披树叶,腰缠兽皮,赤脚袒腹。塑像人把“神话帝王”,赋予了人性化想象。
神话传说中,伏羲经天营地,取火种,正婚姻,教渔猎,制历法,创八卦等等。依常理看,完成这些创制,需要数千年实践,一位寿命有限的先祖,能凭一己之力完成吗?
专家通行看法,伏羲,不是一个人,是上古英雄的集合体。伏羲这个名号,是个人的,也是先民氏族的。他代表了一段走出蒙昧的历史,一个开启文明的时代,一场诞生华夏民族的演进。
“伏羲于后世最重要贡献,是给我们种植了一条能令我们统一的文化之根。他创制的‘龙图腾’,令华夏子孙,有了共同之名‘龙的传人’。龙成了中华民族族徽,成了团结统一的标志。”马明超说。
“对伏羲的崇拜,不仅在于庙会期间的跪拜祈祷,更在于民族精神在我们血液里的澎湃流淌。只要有伏羲这棵参天大树在,就会凝聚起生生不息又永远不变的黄色的脸。”著名作家邵丽撰文说。
伏羲逝后,葬于湖边高地。每逢仲春之月,百姓云集朝祖进香,是为“二月会”。
淮阳有二月会,春秋战国时,宋国的桑林、楚国的云梦、齐国的社稷等山林水泽边,都有风靡一时的“二月会”。历史演进中,它们都消失了,惟有淮阳“二月二”庙会愈演愈盛,成为活着的历史文化风景。
二、生殖崇拜 它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
太昊陵庙会,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庙会之一,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一个月庙会期,就是中国最长的情人节。”马明超说。
远古之时,生殖曾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跳舞、绘画、唱歌、祈祷等各种仪式,统统都是以它为核心的。《礼记·月令》谈到:“仲春二月,令会男女,於是也,奔者不禁。”春天来了,政府鼓励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自由结合,以利繁衍人口。
事实上,古代的春季节日,都跟农事信仰、生殖崇拜有关,都是以生殖感染为目的,围绕季节的死而复生进行。
当下的太昊陵庙会,已发展成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朝祖庙会,这是祖先崇拜的号召力,但生殖崇拜,还是其底色。
“因为人类对于繁衍自身的先祖的寻求,本身就是生殖崇拜的结果。原始信仰中,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往往是叠合的。”民俗学者程玉艳撰文说。
这导致太昊陵庙会中,“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是生殖崇拜,庙会中多种重要的仪式和习俗活动,都体现着生殖崇拜。”雷铁良说。
每逢庙会,太昊陵显仁殿东北角一块青石砖前,人群永远挤不动。青石砖上有个下凹圆孔,有乒乓球大小,一根手指深,这个圆孔,叫“子孙窑”,相传摸了能生孩,它硬生生是赶庙会者用手硬摸出来的。
摸穿一块青石,就再换一块。“现在这块,是1990年换上的,十几年又摸出一个黑洞。”雷铁良说。
原始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生殖功能被引申为创生万物功能。“子孙窑”,是原始女性生殖器崇拜的物化象征。
太昊陵庙会上,有独有的泥玩具“泥泥狗”,“它用胶泥捏制,全涂黑底,再以五色点化,绘以点线结构图案,有楚漆器文化格调。造型浑厚古朴,每个泥泥狗都有孔可吹,音韵浑厚。”民俗专家倪宝诚说。
香客赶庙会,一是拜祭人祖爷,二是要买“泥泥狗”。民谚说:“老斋公(赶庙会的老年妇女),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孩子拦着你要“泥泥狗”时,你要散在地上任孩子捡,能消灾去病。
我们来到淮阳县城关镇金庄行政村,村里有3200多人,生产供应着每年庙会95%以上的“泥泥狗”。
七十岁的老艺人任国和说:“我做的泥泥狗,和生殖崇拜相关的有几十种,人面猴、对脸人、猴头燕、双头狗、草帽虎等,相传它们都是人祖爷造的,有老模子,谁也不能改。”
“泥泥狗”纹饰,是女性生殖器崇拜的变异形式。有些直立泥泥狗,塑形是男根象征,身体图案又是女性生殖器纹饰,注解了“阴阳合一”,与伏羲所创“八卦”相辅相承。它体现了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的叠合,成为“古代文化活化石”。
在太昊陵统天殿前,我见到了“担经挑”表演,表演者来自淮阳县王店乡大许楼村,都是“老斋公”,最大的八十岁。
她们着黑色大襟衫、黑裤,腿扎黑带,脚穿黑绣花鞋,头上是很长的黑纱包头,包头下缀长穗,象征龙尾。跟着鼓点节奏,她们用软软的扁担挑着鲜艳的塑料花篮,走着“剪子股”、“铁锁链”、“蛇蜕皮”等队形,煞是好看。
三种队形有个共同点,舞者走到中间,要背靠背互相摩擦,让身后黑纱缠绕,象征伏羲、女娲交尾。演出告一段落后,还会有集体吟唱,“唱词是自已编的,我到人祖爷跟前一烧香,心里啥都有了。”70岁的樊朴荣说。
樊朴荣唱道:“手捧黄香颤悠悠\人祖老爷坐陈州\ 谁有人祖来得早\ 身披树叶没有袄\ 人祖修道真苦穷\ 腰里束着树皮绳\ 手捧鲜花无处栽\ 一栽栽到蔡河街\香灰起 纸灰落\ 人祖老爷保佑着\冬保灾 夏保难\ 一年四季保平安。” “村子里,玩担经挑的有五六十人,老辈子传下来的,传男不传女。有人请我们就去免费跳,就图个高兴。”樊朴荣说。
有学者认为,像“摸子孙窑”一样,“担经挑”也是一种“性巫术”,其作用多种,为酬谢伏羲女娲成亲繁衍人类。也体现对男女交媾生殖的崇拜。还有学者认为,这是“野合”的象征性举动,体现了民间信仰的“生命观”。
“摸子孙窑”,买“泥泥狗”,跳“担经挑”,以及去女娲娘娘跟前“拴娃娃”,生了娃娃到人祖爷陵前“还旗杆”等等,婆娑多姿的小细节,无一不是为生殖崇拜而来。
“民间习俗反映到文学上,就有了《陈风》十首,多半与爱与性有关,‘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情爱热烈直白,显著区别于其他风诗。”淮阳县作协主席董素芝说。
三、祈愿守陵 凝聚百万人的美好心愿
2009年7月24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站在人祖陵前,惊呆了。
他看到一天的香灰装满整整一卡车,陪同者告诉他,多的时候,香灰一天要拉走五六卡车。
太昊陵庙会,据1934年记载,“最低限度的统计,日约十余万人,为豫东农民活动之最大会场也。”
2008年,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的庙会”,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2017年人数,“二月二”庙会人数是800多万。雷铁良介绍。
2018年春三月,我来到人祖陵前,陵高十寻(一寻等于八尺),周长200米,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春寒料峭,陵上尚无草芽萌生。
上午十一时,陵前硕大香炉里,香灰已高出香炉边一尺,炉前地上,香灰也积成了小山。陵前,乳色浓烟燎绕,空气中飞舞着灰白色、黑色纸屑,如蝴蝶。“为保护环境,太昊陵已禁烧高香,不然香灰还会积得更多。”雷铁良说。
陵前拜垫不够用,有人在雨中积水的地上,垫个塑料袋直接磕下去。
陵前有一株古柏,树身生有一硕大的耳朵形树瘤。大家都将嘴巴贴上去,低声给人祖爷讲述自家心愿。
陵北侧,有长方形蓍草池。池边栏杆上,系满密不透风的红色祈愿条。蓍草池边柏树上,也垂下数百条祈愿条。
千百年来,老百姓对先祖伏羲的崇敬,对宗族血缘的恪守,对平安喜乐生活的美好祈愿,在成卡车的香灰、在飘扬的祈愿条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太昊陵旁,还有不少还愿者。有多家求子者“还旗杆”。三根旗杆,倚在陵碑旁,粉红或深红色直木棍,就是一具男根形象。顶端方斗,是女阴象征,形象直观到令人咋舌。
有一家三口来还愿者,请了响器(唢呐和竹笙),还带了三麻袋元宝。
来自新密县的十四五个女子,摆了供,摆放了一大片各色亮光彩纸折叠的莲花。莲花阵前,她们排成队伍,打开音响,拿起扇子,舞蹈起来。“这都是献给人祖爷的。”女子说。
太昊陵还有一群奇特的守宫人(守陵人),平时有二三百人,多时有六七百人。多为五十岁左右的女性,长年守在这儿,白天向人传经劝善,宣扬人祖爷功德。晚上住干店(便宜小店)吃凉馍。
统天殿大殿里,我碰到了多个守宫人。开封县陈留镇赵千寨村,一次来了五个。她们说:“一年来个三四次,有一年腊月二十六,还在这儿守着。”
“对人祖爷有祈求吗?”“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佑护天下的好心人。”
大殿柱子边,站着个守宫人,旁若无人地在吟唱,调子是平平的重复的,她唱了近半个小时。她不看人,人也不看她,都习以为常了。
“守宫人传经说唱,传经的方式以唱为主,曲调固定,经歌也是代代相传。内容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董素芝说。
祈愿守宫,还愿烧香,站在人祖爷面前,是会让人沉浸在“慎终追远”的氛围中,浮躁的心灵慢慢沉静,灵魂变得明澈善良。
太昊陵庙会,“它千年香火不断,从蒙昧燃烧到文明,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百万人共祭一个祖先,让我们更有血脉相连的凝聚感和团结感。”马明超说。
“庙会,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庙会中的宗教艺术和民俗文化活动,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一是有利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二是有利于促进文艺事业的繁荣。”原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在《论庙会文化》中解读。
太昊陵庙会,希望它潜在文化价值,能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