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淮阳,在盛夏里却别有一番“风韵”:
一条条街道、一条条青石铺就的人行道,整洁有序,各式各样的路灯,把夜晚装扮得流光溢彩;新建的滨湖公园,芳草满地,花灌点缀;
骄阳下环抱古城的万亩龙湖,碧水清幽,荷花飘香,游人踏歌而来,泛舟于荷塘之中。
这就是淮阳:水清、树绿、灯亮、花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正是对她最好的写照。
建设生态淮阳
有6000年历史的淮阳,古称宛丘、陈州,人文资源丰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原占地875亩的太昊陵庙,巍峨雄伟,松柏高耸;环绕古城的万亩龙湖,一年四季鸭鹤翔集。
让“一陵一湖”重放异彩,建设生态家园,是淮阳人多年的梦想。
2004年3月19日,刚刚就任淮阳县委书记的刘庆森、县长贾书君请来专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拆除影响太昊陵景观的所有违章建筑,实行“透湖”工程的规划。
拆迁,历来是一件棘手的事,然而,淮阳的拆迁工作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因为他们提前准备了配套设施齐全的安居小区,全部用于安置被拆迁户。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拆迁面积18万平方米,涉及县城2300多户。
被拆迁户魏琴回忆说:“过去俺住的环境脏乱差,现在住的套房是政府分的经济房,比过去还大,环境也好,俺打心眼里高兴!” 县城建局局长张振淮告诉记者:“去年淮阳投入的城市拆迁和建设资金达到3.6亿元,是前5年的总和。”
新华办事处居民魏玉兰深有体会:“如今,傍晚在街头散步,路灯漂亮,青石路整洁,让人心情愉快,真正是悠然享受生活了。”
打造中原水城
县委书记刘庆森说:“要提高城市品位,就要把保护好古城文化风貌放在首位,做到既‘承古’又‘耀今’。”
64000平方米的羲皇文化广场作为龙湖的水上观礼台,是淮阳打造中原水城的开篇工程。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广场由青石硬化、卵石相隔,蔡河由红石护坡、青石铺底、雕花青石护拦,既突出了“一陵”内涵丰富、古朴庄重、恢宏大气的特色,又收到了“南湖北陵、陵湖相映、蔡河绕陵”的效果,彰显了古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县长贾书君告诉记者:“整个工程仅用6个月就高标准完工了。”
新修了1700米的环湖路,又在陈州古城墙的旧址上,打通了长四五公里的内环湖观光大道,安装了仿古灯,实现了淮阳人多年来内湖相通、外湖相连的愿望,展示了龙湖神韵。
和水相匹配,该县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滨湖绿化、拆墙透绿。
县林业部门负责人李景长介绍:“仅去年一年,淮阳就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18823.77米。”
一城青翠满眼绿,“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是如今水城淮阳的真实写照!
净化“风景后面的风景”
一个城市品位的提高,景区档次的提升,关健在提高市民的素质,淮阳决策者把它称作“风景后面的风景”。
为此,淮阳开展了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青年文明号”誓师大会,以实际行动维护淮阳美好形象。
淮阳实小三年级学生张弛在演讲比赛中呼吁:我们只有一个淮阳,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告别一切不文明行为和生活陋习,爱护我们的家园吧!”
环卫部门负责人孔令善说:“县四大班子领导作为建设文明城市的排头兵和坚强后盾,他们身先士卒,每逢周二、周五,纷纷走上街头参加义务劳动,向垃圾开战。所有机关、企业、学校、门店、住户实行门前‘五包’,确保城区全天候保洁。”
丰厚的文化底蕴加上现代文明,使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去年在这里成功举办。如今,古老的淮阳焕发出新的光彩,一年四季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
□本报记者张靖 本报通讯员张广起 董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