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 作者:范闽杰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
陈国没等进入战国时期就挂了。
据张进贤老师考证,从陈胡公立国,到陈湣公被杀,陈国共历20世,26位君主,历时569年。但作为在淮阳大地上繁衍光大的虞舜后人依旧负重前行,生生不息,陈国虽然在春秋就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之后的两大历史事件仍在继续着关于淮阳的不朽传奇:当年逃亡山东的陈公子完,率领他的族人们开始在山东建功立业,延续着一个家族新的辉煌;陈国废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淮阳以其固有的繁荣与发达,又迎来一个新的辉煌期,成为楚国的都城——陈郢。
一.田氏代齐
陈完,春秋时期陈国(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田姓始祖。
陈完,字敬仲;也有人说“敬”,是陈完的谥号。陈完生于厉公二年,即公元前705年。他出生后,刚好周朝的太史公过陈,陈厉公知道太史公深谙《周易》,便很高兴地请他用《易经》为儿子算上一挂,卦象为“观卦(坤下巽上)”变到“否卦(坤下乾上)”,谓之“观之否”。看了挂相,周太史给陈厉公解释道:“观者,能看到国家的强盛和荣光,这样就很利于他将来入周天子朝,成为座上贵宾。他将来也可能取代陈国,而据为己有?”太史公又研究一下卦象,说:“似乎还有第三种可能更靠谱一点,他取而代之的国家,不是陈国,而是别的国家?做国君的事也不是由他本人来完成,可能最后由他的子孙来实现。这种事情如果要发生,也一定是发生在姜姓国家。因为姜姓是太岳的后代。”周太史叹口气,犹豫一下接着说:“凡事不可能两个方面都很顺利,这一切可能要等到陈国衰亡之后,这孩子的后代才能接替陈氏后人继续繁荣昌盛。”无论是《春秋左传》、还是《史记·陈杞世家》,对此事都有详尽记录,甚至对卦象的解释还要更为具体、专业,且行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陈公子完的偏爱,和尊重。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是不是左丘明、司马迁的事后附会,和个人杜撰,但从之后的历史发展看,陈完和他后人的故事真得就是按照这个剧本发展下去的。
陈完所以被迫逃离陈国,寄居齐国,还要从他父亲陈厉公说起。
文公元年,陈文公娶蔡国女子,生子佗。佗正是陈完的父亲,日后的陈厉公,从谥号上看,厉公这个王位就得来的很不仁义。佗的哥哥陈桓公病重,佗便借蔡国人的手杀了桓公和太子免,立自己做了国君。七年后,太子免的三个弟弟,也就是陈厉王的侄子,老大跃、老二林、老三杵臼,联合起来,利用厉公常去蔡国淫乱的机会,与蔡人一起杀了陈厉王。父亲被自己的三个叔伯兄弟设计弑杀是公元前700年,那年陈完五岁。作为被弑国君的遗孤,陈完生存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在这种危机四伏,诚惶诚恐的岁月里陈完艰难求生,慢慢长大,小陈完非但没有自暴自弃,怨天沉沦,他却养就了知进退,懂感恩,有底线,守规矩的优良品德。
前文提到的弑君三兄弟还算仁义,并没有给陈国带来太大的混乱。按约定,先立老大跃为陈君,是为陈利公,但利公干了五个月就歇菜了;再立老二林为陈君,是为陈庄公,庄公在位七年而薨;公子杵臼自然而然上位成了新君,是为陈宣公。转机就出在陈宣公这。
宣公二十一年的时候,即公元前672年,陈宣公宠幸的一位年轻妃子生了个儿子,名叫款,经不住年轻妃子嗲嗲的枕边风,宣公决定废太子御寇,改立款为太子。原太子御寇仰慕公子完的贤达,与陈完交往频繁。宣公废太子御寇与厉王的儿子密切接触,不免心生疑惑:一个心怀废太子之怨、另一个心怀杀父之仇,这两个人整天搅缠在一起能会有什么好事。御寇太不懂政治了,与父亲心中潜在的敌人为伍,迟早也会被他看做是敌人,在君主眼里除了权位,那有什么亲情和道义可言。宣公毫不犹豫地杀了太子御寇。陈完闻讯惊得魂飞魄散,慌忙带着家眷,和颛孙一起奔齐避难,这一年陈完三十三岁。
齐桓公早就听说陈完平行端正,为人和善,陈完到齐后,桓公就想请他出来做卿大夫,即高级官员。陈完婉言谢绝,他认为“自己因国内动荡,寄居齐国,能得到齐君的宽恕,享受齐君优裕的接待,已是很幸运了。君王不追究自己逃离国家的罪责,不让自己承担各种负担,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怎么还敢再心生贪念,谋居高位,以致于因无功受禄而招来其他官员的嫉妒和诽谤那?《诗》云:‘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陈完明事理,不贪财,淡漠功利,超然物外的品行,深深打动了桓公,他便请陈完担任“工正”,负责管理全国的工匠和工程,但给陈完的俸禄却远优渥于一般的官员。
齐桓公非常喜欢和陈完在一起聊天、聚会。据《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齐桓公经常找陈完聊天,喝酒。一次,齐桓公和陈完在一起喝酒,两个人聊得开心,饮得酣畅,竟忘记了时间。天黑下来了,齐桓公兴犹未尽,让人点灯,继续饮宴。陈完坚定地拒绝了庄公的要求,他推辞说:“臣卜其昼,未卜其后,不敢。”意思是说,我只知道自己白天要陪伴大王,提前并不知道晚上还要陪同,所以恕臣不敢造次。陈完不专宠,避人妒,凡事以礼义为尺度,不越雷池半步。所以《左传》称赞陈完: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这也就是成语“卜昼卜夜”的出处。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还记载一件陈完在淮阳时的故事,说明陈完在陈国就很受时人尊重。“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这个故事讲的是陈完在陈国的时候,陈国大夫懿氏想要将女儿嫁给陈完,他妻子占卜之后得到了一个很吉祥的卦,卦辞说:夫妻双双将像凤凰一样比翼双飞,夫唱妇随治家有方。妫满的后人将繁衍与姜姓之地,五代的时候达到昌盛,位列于卿;八世以后,就没有人能和他们抗衡了。关于“懿氏”的身份,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齐国人,按照这个说法,此故事也应该是发生在公子完到齐国之后。据《史记》记载:“齐懿仲欲妻陈敬仲。”即司马迁认为“懿氏”是齐国大夫。孰是孰非,不是本文重点,那是训诂者的事,在此搁置不论。
据考证,陈、田两字的古音都读作“dien”,今天的《新华字典》中这个读音早已经消失,学者说:在闽南语里仍保留着这个古音。其实,在我的家乡-豫东,即淮阳为中心的古陈州一带,也残留有这个古音。在豫东的口语中“dien”这个音,和现代汉语中“掂(dian)”这个字,在读音、词意等方面都十分接近。“dien着东西”今天仍是豫东人常说的方言。鉴于陈、田同音,陈完亦出于感恩之心,将自己的氏,改为“田”,陈完亦成为田姓始祖。
之后田氏在齐国得到发展,五世之时已成为名门望族;到八世的时候,果然演出了一幕“田氏代齐”的历史剧,从此姜子牙儿孙的齐国,就成为了田姓的齐国,成了陈氏子孙的天下。再后来,到了秦始皇时代,田姓中的一部分改姓王,其中王莽就属于这一支的王姓。所以,王莽建立新朝政权后,追尊陈完为齐敬王,庙号世祖。
司马迁在《史记》中较为详尽地记载了三个关于陈完的故事,可谓不吝笔墨,后来看到司马迁在《陈杞世家》结尾时的评论才明白,司马迁所以对陈州陈氏厚爱有加,主要因为陈氏是舜帝后裔,即便田常夺了姜姓的齐国,司马迁也不认为那是谋篡,而是祖上阴德使然,认为是陈国被楚国灭亡后,舜帝一族在东方的崛起和延续。所以《史记·陈杞世家》里,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谓至矣!禅位于夏,而后世血食者历三代,及楚灭陈,而田常得政于齐,卒为建国,百世不绝,苗裔兹兹,有土者不乏焉。”
齐国最后一代国君,康公,名贷,在位“十四年,淫于酒、夫人,不听政。”田太公便将他流放到海上,赐给他一爿岛屿,让他在哪里负责祭祀自己的先祖。齐相田和,即后来的田太公,委托魏文侯向周天子提出请求,改立自己为齐侯。“周天子许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史记·田仲敬完世家》)田氏代齐,在《史记》的记载中就这样被悄悄地抹去了篡逆的恶名,并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