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淮阳文艺 >> 文说淮阳 >> 浏览文章

西周时期的淮阳

2020年10月12日 作者:范闽杰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

西周时期的淮阳

西周,中国进入到信史时代,淮阳的历史也随之变得清晰起来。

西周,十分重视礼仪建设,开始形成一整套的礼仪规范,其中就包括三恪制度。即新国家建立的时候,新王要对前三代王朝的子孙进行分封,给予王侯名号,以示敬重,并由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祭祀自己的先祖。周朝新立,周朝所封三朝,历史中有两种说法:一说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杜预《春秋左传》注里说:“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另一种说法认为: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为三恪。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云:“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牧野大战结束,周武王不等走下战车就对黄帝、尧帝、舜帝后裔进行了分封,足可见武王对三个神明级先王的敬重。周武王把柘城,淮阳一带广大的土地封给当地一个叫妫满人,建立陈国,武王还将自己的长女大姬许配妫满为妻。

周武王为什么偏偏要对妫满这一支舜帝后人另眼相看,厚爱有加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原来,妫满的父亲虞阏父在周朝担任陶正,事业做的非常好,他精湛的手艺得到了文王,和武王的赞许,他千里投诚的决心更是打动了文王、武王,加之他又是“神明之后”,所以妫满受到周武王最高礼遇也就不奇怪了。

至此,一处行文中的自相矛盾就不言自明了。前文说过:据《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商代时候,淮阳一带舜的后人世系传承顺序大致为: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即遏父)——胡公满。商朝传国五百多年,这个只有九人的谱系肯定是不完整的,遗漏殊多。如果说这个不完整的谱系是准确的,虞阏父家族得到了嫡系传承,就有一个问题解释不通了?虞阏父为什么放着诸侯国君主的高位不坐,丢下自己的国家偏偏要不远千里去周朝做个小小的陶正呢?以诸侯国君之尊,趋炎附势地去到别国做陶正,从礼法、尊严、常情等哪个方面都说不过去?如果仅仅是为了在殷、周大战之前站个队,仅仅为了向周朝表露衷心,他完全可以派一支工匠队伍跨国服务,派几个心腹使臣携礼前往替自己表明心迹,有什么必要以君主之尊,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丰都那?所以,那个谱系不仅有严重的遗漏,还有难以自洽的矛盾无法自圆其说,所以他应该是后人根据既成的历史事实附会出来的。

且不说从周前期的国都周原(今山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算起,就从周文王东迁后的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算,到淮阳也有七百千米,一千四百多华里。在当时极端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要想从淮阳、商丘带少部分人徒步到达西安绝非易事,虞阏父为什么坚持要冒着生命危险,不惜跋山涉水,千里孤行哪?我个人以为:理由只有一个,经过商王朝五百年的岁月沧桑,虞阏父家族那一支已经衰落,家族早已日渐边缘化,平民化,投靠日渐强盛的周朝是家族翻盘的唯一机会。据传说舜帝本人就十分善于制陶,他后人中的勤奋者基本都继承了这门手艺,虞阏父(也叫遏父)不仅是这门手艺的继承者,也应该是一位颇有心得的职业高手,他毅然选择投靠文王,为周朝所用。他的这次机会主义冒险行动是值得的,他以个人生命为筹码的这把豪赌也是成功的,最终,他为自己的家族、为自己的儿孙赢得了一个国家,赚回来八百多年的兴盛(算上陈灭国后,田氏代齐的一百六十五年时间)。

《诗·陈风谱》唐孔颖达疏:“《乐记》云:‘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乃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则陈与蓟、祝共为三恪,杞、宋别为二王之后矣。”陈国成为西周早期十二个大诸侯国之一。妫满,姓妫,名满,字少汤,谥胡公,成为陈国第一任国王,被后人尊称为:陈胡公。陈胡公以淮阳为都城,陈胡公组织族人建造两座城池,胡襄城、陈城,胡襄城据说在今柘城县胡襄镇,陈城就是今天的淮阳的陈楚故城。

陈楚古城已经是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了,具备了保护、居住、贸易等多项功能。他外城周长15千米,内城周长4.5千米,城内有44条街。陈楚故城延续使用三千多年。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