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淮阳文艺 >> 文说淮阳 >> 浏览文章

淮阳历史区划简档—伏羲时代

2020年10月12日 作者:范闽杰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

淮阳历史区划简档—伏羲时代

中国疆域的发展和推进,和我们祖先的迁徙之路似乎有着某种浑然一致,天作之合的意味。

广大冲积平原尚未形成的时候,大海的边际和今天相比,应该更靠西的多,所以那时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结合部,即便不是大海与陆地的分界线,起码会更接近大海,在那个时候,中国西北的广大地区也肯定更接近大海一些,哪里的气候,比今天也更加的湿润,宜人,森林茂密,资源丰饶。地球已历几十亿年的演化,相比于地壳的沧海桑田来说,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转瞬,随着华北、黄淮等沉积平原的形成,大海被推向东方,西北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气候也就变得原来越干燥,逐步变得不那么宜居起来。西汉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说“伏羲生于成纪。”后带领族人不远千里,一路东行到了今天的淮阳附近,并定居下来。成纪,即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伏羲是西来的,炎帝、黄帝也是西来的,这是人类历史,和自然变迁的巧合,还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然哪?亦或真的应验了人类同一起源说?我并不认可人类同一起源,但我相信要解开这些历史谜团,不断丰富田野考古的成果才是寻找答案最靠谱、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人类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大致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以淮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频繁活动,繁衍生息了。淮阳地区有传说,记载的人类活动是伏羲的到来。《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大皞之墟也。”陈,即指今天以淮阳为中心的大片区域。大皞,伏羲氏的别称。《汉书·地理志》“陈国,今淮阳之地,陈本太昊之墟。”《淮宁县志·卷一·沿革》:“太昊之墟,古宛丘地。”

伏羲生活的年代,距今大致六千多年,属于仰韶文化时期。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与河南省周口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发表的《河南周口地区考古调查简报》看:周口各县区散见“仰韶文化遗址12处”,其中淮阳区刘振屯境内的王禅冢文化遗迹,就属于仰韶文化遗址,这些田野考古成果是对上述史籍记载的一种有力佐证。

经过千里大迁徙,伏羲和他的族人最终在宛丘定居了下来,很多史籍称此过程为:“伏羲都宛丘”。宛丘是当时伏羲到来的时候,淮阳地区的古地名,这有《诗经·陈风》中的很多诗篇为证。但此说法,也极易令人望文生义,以现代的生活经验,误认为既是“都宛丘”,那么“宛丘”就应该是座城。其实伏羲所处年代的生产方式仍然是比较落后的,以采集、渔猎为主,并不具备建城定都的条件,因为,人类进入城市时代的前提,是必须有高度发达的农业作为支撑,必须有足够多的剩余粮食来保证社会分工的实现。由此推断,那个时候的宛丘地区只是出现了一些临时性的定居点,搭起了一大片简易的民居。这样的定居生活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在更早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搭建半地穴式的棚屋,居住生活了。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