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4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扎根农村,教书育人
康蕊蕊老师,女,周口市经济开发区人,大学本科学历,英语专业,2015年参加特岗考试被分配到黄集乡第二初级中学(黄集乡第二中心小学),现担任学校英语教学工作。康老师家位于周口市西南处的太昊路与汉阳路交叉口,2015年9月是她第一次来到离家将近六十公里位于淮阳东北处的相对偏僻的农村学校——黄集二中。当时和康老师同一批一起分到黄集乡的特岗教师有十几个,五年下来,同批分配下来的教师只有三位还依然坚守在这里,因为黄集乡距离县城比较远,交通相对不便,很多老师都想留在距离县城近,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而康老师没有选择留在离家比较近的乡镇学校,而是选择了离家比较远、地处农村的黄集二中。因为她知道越是农村学校越需要老师,越是偏僻的地方孩子越需要教育,越是黑暗的地方越需要光亮。
一、扎根农村,投身教育。
五年前,当康老师第一次来到黄集二中时,瞬间傻了眼。虽然来之前,她已经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知道农村学校条件差,但没想到会那么差……校长看出康老师心理的落差,便安慰她说:“咱们农村学校条件是差点,不过慢慢都会改善的,可咱们农村空气新鲜,环境好呀”。随即便带着康老师去了集上添置了生活用品,请康老师和同事们见见面吃吃饭。康老师很快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开始着手打扫整理宿舍!
五年来,无论是黄集乡还是学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近一步实施,黄集乡开启了村村通,学校门口的道路一到雨雪天气终于不再泥泞不堪了。校园也进行了修整和绿化。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近一步推进,各地因地制宜,我校学生可以在校享受免费午餐,学校食堂开始生火供餐,老师吃饭也方便多了。因为我校距离黄集乡还有三四公里,吃饭要跑到集上,这对于刚来到学校不会做饭,自己当时还没有电动车的康老师来讲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不止吃饭成问题,洗澡、洗衣服等等很多基本生活都成问题,学校没有淋浴、没有卫生间,水管没有热水、没有洗衣机……好在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适应能力比较强的康老师慢慢动手学习做饭,一点一滴学习农村生活技能,一步一步装饰美化自己的宿舍。现在的康老师可以做一手可口的饭菜,学会了很多农村生活必备技能,装饰出一个干净温馨的宿舍小屋。
五年来,康老师一次次克服交通难题。每次上班家人先把她送到周口-淮阳城际公交站牌,后来16路公交车开通了,她乘坐16路公交车先抵达城际公交站牌,然后乘坐城际公交车到淮阳北关,接着再乘坐淮阳-黄集的公交车,到达黄集后,再打电话让校领导接她回校,后来购买了电动自行车,每次回去时骑到黄集中心校,来校时下了黄集的公交车,再骑着电动车来到位于王楼行政村的学校。五年来她从没因为离家太远,交通不便耽误过学生一节课。五年来,工作日她居住在学校简陋的宿舍里,而经常晕车难受的她周末单程要周转三次公交车辆约三个小时的路程往返家与校,不管是暴雨还是寒风,她从未耽误过工作。
2015年当康蕊蕊老师第一次选岗到黄集乡时,当时淮阳教育局负责教师分配工作的领导得知她是来自周口市区时,半开玩笑似的说她可能在这里一年都待不了,可她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不仅能待的了,而且能待的很好,她说虽然这里条件艰苦,但乡村孩子更需要她!
二、以身作则,立德树人。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从事基础教育、培育祖国花朵的教师更应以身作则,立德树人。因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未成年学生的成长带来深远而长久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成为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我校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很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缺乏父母的教导与管理。个别孩子爱说脏话爱骂人,康老师言传身教,教育学生要讲礼貌讲文明;一些学生不太讲究个人卫生,没有洗澡、勤换洗衣服的习惯,康老师经常教导学生要讲卫生爱干净,她自己从不在班级吐一口痰、扔一片纸、每天换洗衣服,并经常督促学生勤洗澡、勤换衣,还亲自教孩子们洗衣服、打扫卫生。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不说假话,她自己被学生难住时,绝不装腔作势,不懂装懂,自己下去搜寻资料或者请教同事之后再给学生做出满意的解答;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她首先做到及时批改每一份作业和试卷……康老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好每一件小事。
康老师工作日住校,她的言行举止常常成为学生效仿的标杆和模仿的榜样,她始终谨记教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时刻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着学生。康老师切身做到了以身立教,立德树人,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会做人,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康老师使我明白了不少东西,学会了怎样做人,这些将水远伴随我,对我的一生留下深远的影响。”
三、牢记初心,教书育人。
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事业,康老师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这份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因为深知薄弱地区农村学校更加需要高素质高学历懂知识懂教育的专业化教师,康老师选择了扎根农村教育这片热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康老师从参加工作至今从未间断过自我学习、自我充电,并珍惜每一次来之不易的培训学习机会。农村地区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比较少,热爱学习的康老师主动给上级领导申请希望多参加培训、多外出学习。在教师继续教育网络研修平台上和线下组织的教师师德培训和“送教下乡”英语专题教学活动上,康老师多次获得“满分学员”和“优秀学员”等荣誉称号,也深受师生的爱戴和欢迎,受到领导和上级的一致好评,并先后获得“县优秀教师”和“县优质课二等奖”等荣誉。
我校学生英语基础特别薄弱,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不爱上英语课。康老师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新教法、新学法。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从以前的绿叶转变为现在的红花,在这种师生角色转换中,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她仿佛能量无穷的魔术师,变着戏法的把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些都大大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爱上了英语课,纷纷喊着要天天上英语课。康老师说不仅要让学生爱上英语课,更要爱学英语、乐学英语。学生不认识单词、不会发音,她把英语音标编成“口令操”、“手势舞”,帮助学生记忆音标、记忆单词;学生英语知识点记不住、记不牢,她把知识点编成“小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她一丝不苟、力争尽善尽美地上好每一节课,她的课堂教学活泼、高效、生动、独特,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她认为,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只有不忘初心,诲人不倦,积极进取,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四、以校为家,无私奉献。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康老师时刻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格言——爱是教育的根基,用爱的心灵塑造美好的心灵。康老师平时都住在学校,以校为家,五年如一日,在工作中默默奉献,舍弃了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陪伴家人的时刻和同龄人那般潇洒丰富的业余生活。五年来,白天担任教学工作,晚上负责住宿生的生活指导工作,她全心全意地关注着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像我校学生李秋月,家庭异常贫困,是建档立卡户,姊妹四个,母亲患病是外乡人,家庭没有可靠稳定的经济来源,常年靠政府救济生活。在教育扶贫中,康老师和同事们曾经多次走访到她家,当第一次康老师看到她家六口人挤在两间低矮的茅草屋里时,院里小山丘似的凹凸不平,羊群咩咩乱叫乱跑,屋中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大夏天她妈妈还穿着冬天破旧的大棉袄并且口中呜哇呜哇似的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康老师震惊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呀?同时,康老师还在心中暗暗发誓,要竭尽自己所能帮助李秋月和她的家庭。善良热心的康老师把自己和家人的衣服洗干净送给李秋月和她的姐姐还有妈妈穿,送给她一个定制的专属保温杯,还教会了只会写自己姓名的她学会了很多知识,并且还言传身教地传授她待人处事的道理和必备的生活技能,而且还常常鼓励拥抱她,给她心灵的关怀和精神的慰藉。康老师给予了李秋月缺失的母爱与温暖,以至于李秋月同学一直在日记中称康老师为妈妈。我校像李秋月这样缺少家庭温暖与关爱的孩子很多,冬天她给手冻得通红的学生每人买一双手套,给手冻烂的同学买了冻疮膏;儿童节,她给学生每人送上一个棒棒糖……康老师把他们捧在手心里当宝一样对待,全心全意呵护他们。
康老师用自己的师德大爱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用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爱唤醒学生的自信、自尊,构筑起学生精神生活的大厦。她以校为家,以高尚师德、仁爱之心,为乡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康蕊蕊老师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农村,教书育人,以校为家,爱岗敬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在平凡的教学工作岗位上书写她无悔的青春和灿烂的人生,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