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6日 作者:范闽杰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
第三节.陈楚故城
淮阳的古城建设与沿革情况至今仍有不少解不开的谜。夏前的堡垒式古城—平粮台,前文已经介绍;商朝时,由于青铜工具的普遍使用,筑城能力极大提高,以平粮台的大小和规模,已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功能的需要,那么商代时期的陈城又建在哪里?甚至悲观地考量,商代周口一带的城市中心是不是还继续建在淮阳?尚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其次,传说中陈胡公筑建了两座城,一座是胡襄城(今商丘柘城胡襄镇)、一座是陈城,陈胡公自己居住陈城,而陈襄城属陈的属国。还有一个疑问更是暴露出淮阳古城考古的不足和缺欠。初步考古资料证实,今天陈楚故城城址,即今天淮阳老城的建设时间很晚,和陈胡公所处的西周早期在时间上有较大差距。
“为了进一步弄清今淮阳城与楚都陈城的关系问题,1980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河南省博物馆在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和淮阳县文物保管所的协助下,对淮阳县城进行调查与试掘。试掘结果表明,这座古城自兴建后,曾经多次修复,延续使用时间甚长…淮阳城探沟一最下层发现的板瓦为方唇,瓦面绳纹清晰,筒瓦的榫口较斜,用时出土的盆、罐也是较早的器物。所以,此城墙的建筑时代为春秋晚期或稍早一点。”(《楚都陈城考》曹桂岑著)。且曹桂岑老师认为:“试掘的探沟表明,淮阳城建于春秋晚期,当为陈国的国都陈城,战国时期曾二次附加,均为楚修。”
曹桂岑老师根据当时的考古记录认为:第一次修复在城外对城墙进行夯筑加厚,“附加的宽度为1.5-2米,高度比原来的城墙增高1.5米,夯层厚0.1-0.15米,出土陶片中仍以板瓦、筒瓦居多,筒瓦的榫口棱角分明,易于衔接。还有鬲(ge隔)口、豆盘、陶网坠、铜蚁鼻钱、铁器等,楚币可能是筑城役人失落在夯土中的。从出土的楚币看,这次修复的时间当在楚灭陈之后,楚国所修。
“城墙的第二次修复仍为外附加,这次附加的宽度是4.4米,较第一次附加增高1米多,夯层厚0.12-0.17米,夯层中有横木作栓,横木长2-3米,直径0.16-0.31米不等,排列有序,层次分明,上下可分四层,层间距离0.5-1米,每层间的横木相距0.4-0.6米。经调查,淮阳城的第二次附加普遍存在,均有横木洞,按此推算,第二次附加就需要4-6万根横木。第二次附加的夯土中出土土陶片仍以板瓦、筒瓦居多,还有盆、釜、盂、豆和蚁鼻钱等。板瓦为圆唇,外饰粗绳纹,间施玄纹,内有拍印的麻点,筒瓦的榫口棱角明显,陶盆为折沿,方唇内凹,豆为浅盘折腹,釜是新见的器物。蚁鼻钱的背部较隆起,体变长。从附加的工程之大及出土文物看,这次附加的时代当在战国晚期楚都陈时所修。”
此后西汉早期、宋、明还有三次修复,因与本文无关不再赘述,但第二次修复则是历次修复中工程量最大的一次。第二次修筑规模必定需要大量人力,绝非一县一城能够完成;从其仅圆木就使用4-6万根的巨大耗费看,亦只有倾一国之力方可完成,所以,陈城得第二次修筑当是楚顷襄王徙都淮阳后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工程。城墙加高增加了攻城的难度,城墙加厚更便于在城墙之上聚集更多的兵力,存放更多的守城器械,比如滚木礌石。但国之兴盛,岂能是城高墙厚就能实现,善政敌千军,民心逾万马才是真正的王道。
如果上述考古是准确的,如果今天的淮阳县城始建于“春秋晚期或稍早一点”,那么西周早期,陈胡公主持修筑的陈城又在哪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