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4日 作者:范闽杰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
两汉时期的淮阳
秦始皇以郡县制彻底代替分封制,对于强化中央集权,稳定国家统治秩序,无疑是一种进步和发展。但秦朝的短命,又吓坏了他之后的统治者,当事者迷,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归因于郡县制替代分封制。没有了分封,皇帝成了孤家寡人,危难时候自然没有人帮。当然,他们也很清楚分封制的种种弊端,和危险,所以,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在国家政治体系的构建中一直处在矛盾、纠结之中、苦苦挣扎。
西楚时期的淮阳
在恢复周制,实行分封这件事情上,项羽倒是没有丝毫的犹豫和纠结,因为项羽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尚存贵族精神的雄主,他的理想就是重建被秦始皇打破的旧制度。
项羽没有独享抗秦战争的胜利成果,更没有把灭秦战争的胜利看作是自己家族上位践祚,做第二个秦始皇的机会,他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义帝,都城设在今湖南彬县。项羽分封天下为十八诸侯,自封西楚霸王,领地包括梁、楚等地,共九个郡,都城设于彭城。这是一个很不明智的决定,分封制下,作为天下共主,可以没有野心,但绝对不能没有超强的、足以威慑各方的实力,当共主和天下诸侯实力相差无几的时候,大乱是必然的结局。因为,你没有野心,不见得别人也没有野心;你以贵族精神自我约束,并不妨碍小人们无敬无畏,为非作歹。仅靠个人气势恢宏,武艺高强,没有超强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后果可想而知。
除西楚项羽之外,原来的楚国界内还分封有三个诸侯国:吴芮为衡山王,都邾(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英布为九江王,都六(今安徽六安);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原秦国区域内分封四个王,分别是:汉王刘邦,领巴、蜀、汉中,都城设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秦国降将章邯为雍王,领咸阳以西,都废丘(今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区);司马欣为塞王,领咸阳以东至黄河,都城设在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原魏国、燕国、赵国区域内各分封两个诸侯国,具体情况不再细述。
原齐国区域内分封三个国家,仍由淮阳陈胡公的后人田氏族人继承,他们分别是:田都为齐王,都临淄(今山东省临淄);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今山东省聊城博平镇);原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
原韩国区域内分封两个国家,分别是: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韩王“成”为韩王,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以上共十八个诸侯国。史籍中对淮阳郡在这个时期的行政归属,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历史的一些细节中寻找蛛丝马迹加以证明。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这就是说项羽的西楚国包括九个郡,围绕着“西楚九郡”的具体指向史学界向来存在很大争论。清代学者对“西楚九郡”的研究颇多,他们对砀郡、东郡、薛郡、会稽、泗水、东海、鄣郡等七郡多能达成共识,不持异议,但对另外两郡的归属则各持己见,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1)全祖望将“黔中郡、南阳郡”纳入九郡之中,被广泛质疑,此观点可以基本忽略;(2)钱大昕、梁玉绳认为两郡应为:东阳郡、吴郡;(3)刘文淇认为还应包括:东阳郡、颍川郡;(4)姚鼐认为所余两郡应为:东阳郡、和陈郡。
以上清代学者,多数都认定九郡之中包括东阳郡,对此我亦不持异议,但我以为九郡中的最后一个名额非陈郡(淮阳郡)莫属,除了感情因素之外,这种说法也是近当代不少学术大家的观点。谭其骧在《西汉地理杂考》一文中,对清代学者的上述观点逐一做了点评,最后得出结论,他认为:西楚九郡之名称,应以姚鼐之说为准,即包括:“东阳郡、陈郡。”当代学者周振鹤、岳庆平亦认为:陈郡,在西楚霸王初封的九郡疆域之内。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由此看,陈郡辖下的项县(今河南省沈丘县)正是项氏的祖封之地,项羽主持分封天下的时候,岂肯轻易将祖宗封地拱手让与他人。
《汉书·高帝纪》记载:“利幾,上自击破之。利幾者,项羽将。羽败,利幾为陈令,降,上侯之颍川。上至洛阳,举通侯籍召之,而利幾恐,反。”这段话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利幾,项羽的部将。项羽乌江自刎时,他是陈县县令,投降了刘邦,被刘邦封为颍川侯。刘邦到洛阳后,召见利幾,利幾担心其中有咋,不敢前往,只好反水,最终还是被刘邦底平。从这则故事亦可以看出,淮阳郡当时在项羽的控制之下。陈县系淮阳郡的之所地,即附郭,其县令既然是项羽的部下,由项羽任命,其自然当是在项羽掌控之中。
综上所述:灭秦战争胜利后,西汉政权建立前,属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项羽成为天下诸侯的共主,恢复周制,分封天下,只是门庭换成了楚。前汉时期,淮阳郡成为西楚最早的九郡之一,也成为楚军随时准备西进的桥头堡。果然,众诸侯们还没有来得及暖热自己的座椅,刘邦便按捺不住偏居一隅的寂寞,开始暗度陈仓,为刘氏家族争夺天下了。
自此天下归一姓,华夏再也无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