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4日 作者:范闽杰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
淮阳郡设立时间考
淮阳郡不只历史地名记载不详,今仍存疑议;其设立时间亦因先秦史料很少,存在着一个极大的疑问。
《晋书·地理志》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再渡长江,攻取百越,又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凡四十郡。”在《晋书·地理志》所列举的四十个郡中,并不含“淮阳郡”。这就意味着,以《晋书·地理志》的说辞,淮阳郡在秦早期并不存在。
清代学者顾祖禹同意这种观点观点,所以,其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介绍颍川郡的时候,这样写道“颍川:今开封府之禹州、陈州及汝宁府以至汝州之境。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故韩都也。”现今很多人认为:淮阳郡是后来从颍川郡分出来的!其理论依据,大概就缘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后世的学者对秦朝郡制的设立又进行了一番考证,结果各不相同,又产生了秦朝设46郡、48郡、49郡或51郡等说法,直到这个时候,“淮阳郡”才开始名列其中。史书没有记载,并不见得淮阳郡就不存在。秦朝立国不过十几年,很多制度、行政区划,甚至都来不及完整记录下来就已经亡国,所以我个人以为:淮阳郡从颍川郡分离出来的说法,并不见得确切。那么我们不妨首先来捋顺一下战国末年,颍川郡,和淮阳的关系。
一,颍川和淮阳的关系
秦王政十六年,秦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迫使韩国将南阳割让给秦,取得南阳后,秦国从此在中原地区不仅拥有了一个富饶的后勤保障基地,也有了一个重要的可供大量军力存在的桥头堡。第二年,即公元前230年,南阳内史腾率军进攻韩国,一举俘获韩王安,尽取其地,设立颍川郡。所以,史家辛德勇认为:“强行索取南阳,是一件完全不同于战国以来疆土易主的转折性事件,(秦国)真正的统一战争,正是在此时才正式展开的。”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南阳太守内史腾北上攻灭韩国时,选择的进军路线应该更靠西一些,淮阳并不在其行军的线路上。淮阳既然尚不在秦人的控制之下,所以,这时设置的颍川郡自然也就不可能包含淮阳。秦王政二十一年,即公元226年,《史记·楚世家》记载:“秦使将军伐楚,大破楚军,亡十余城。”这次带兵伐楚的将军正是老将王翦的儿子王贲,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王贲却取得了巨大成就,“亡十余城”,攻取了十余座城池,淮阳应该是在这时为秦国所控制的。
韩国作为战国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其都城原来在阳翟,即今天的河南禹州,韩灭掉郑国后,将都城迁到了新郑(今河南新郑)。秦始皇并不想让韩王安活得太凄惨,死得太难看,因为这样反而会激起其他各国的斗志,与秦国决一死战。为了怀柔其余五国,秦王将韩王安从颍川赶出,就近安排在陈邑(即今天河南淮阳)监管起来,以体现自己对待各国国君宽厚仁慈的一面。王贲伐楚后的秦王政二十一年,接下来又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则,新郑发生韩国民众的叛乱;二则,为了安抚和处置韩王安,一直寄居在秦国做事的楚国公子昌平君亦迁徙到陈邑,即今淮阳。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人简牍《编年纪》亦印证了这件事:秦王政二十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地。”这就说明,新郑叛乱之后,昌平君迁徙到软禁韩王安的淮阳,并在韩王死后一直留居在这里。
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东征楚郢寿春的关键时刻,昌平君在淮阳发动兵变,与项燕共举抗秦大旗。李信后路被人截断,陷入腹背受敌的窘态,他急忙回师向西,平定昌平君叛乱。淮阳虽被攻下,但在之后的交锋中,被项燕抓住战机,尾追三天三夜。李信、蒙武被彻底击败,铩羽而归。
二,淮阳在秦楚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在秦灭楚国的战争中,淮阳的战略地位的重要十分突出。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时,首先攻取“陈以南至平舆”的广大区域,然后在淮阳到平舆这片“解放区”内安营扎寨,休整、准备了近一年时间,直到王翦得知士气高昂,精力旺盛的时候才决定出击;恰恰相反,楚军却对手拒绝出兵,而迟迟找不到战机,正当他们懈怠南迁的时候,秦军却忽然杀了过来,楚军大败,秦军一举攻破寿春,俘获楚王负刍。
闻听捷报,秦始皇在咸阳激动得坐不住了,“秦王游至郢陈”,亲自跑到前线视察军事。当代有的史家说文中的“郢陈”不是专指淮阳,正确的断句应该为“郢、陈”,他们认为:秦始皇先到楚国的旧都城“郢”(今湖北省荆州北之纪南城)去看了看,然后才到“淮阳”。这种细节的考证是专业史家的拿手好戏,并不是我感兴趣的事情,但我相信从逻辑上说:不论怎么断句,最多只能说秦始皇可能并没有去楚都旧郢而已,其千里迢迢驻跸淮阳,视察前线军事,则是双方都不置疑的史实。
所以史学家辛德勇在总结淮阳战略地位时说:“陈是秦军由北向南首先攻取的都邑,其实不仅是这次王翦出征,就连此前李信攻楚,陈邑也同样首当其冲,必克之而方能继续向前进军。…足见陈邑是秦军自北而南进攻楚国所必经的要地。”
淮阳即是这样一个战略重镇,东南之都,秦始皇必派重兵以保无虞,设要津而适时经略,绝不敢再有丝毫的疏忽大意,让李信兵败的惨剧再度发生。
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值得注意,那个时候社会上曾流传一句谶语,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项羽本纪》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当然这里说的“三户”,并不是指三户人家,而应是指楚国的三大氏族屈氏、景氏、昭氏。楚国虽已衰落,但他们反抗秦国的决心则没有丝毫减弱,消灭暴秦的信念仍像过去一样坚定。
面对顽强的楚国民众,鉴于李信惨败的教训,秦始皇怎么会将如此大意,而将淮阳定为普通县邑,放任空城那?
淮阳郡什么时候设立,根据今天有限的先秦史料已难以说得确切。淮阳郡是由来已久,还是从颍川郡中分离出来,其实也并不很重要,因为无论怎么样都无损淮阳历史的厚重,更无法撼动起豫东都邑的重镇地位,本人只是想说明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想法,不需要史学一般的严谨,更无需应者云集的激烈,敢说出来已觉释然!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