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5日 作者:范闽杰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已是我们的共识,且耳熟能详;作为城市,淮阳或为国都,或为郡(州、府)治所地,一直是豫东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并且几乎是毫无间断地绵延了两千多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919年以来,淮阳除了政治、经济优势之外,文化优势也是非常突出,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历史文化的厚重积累,民国时期淮阳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式学校遍地开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在革命早期,淮阳地区丰厚的教育资源,让淮阳成为豫东根植革命种子的沃土,成为孕育先进分子最好的母体。
据民国22年编撰的《淮阳县志》记载:截止1933年,仅淮阳县城内就有师范类学校三所: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淮师)、县立师范学校、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中学两所:省立第三中学、私立豫东中学校;还有八所小学。淮阳抗战时期的女革命者陈杰人(烈士韩继文的妻子),就毕业于淮阳女子师范学校。
除上述学校之外,设立于民国22年之后的重要学校,还有两所:淮阳专区农林学校、和私立成达中学。据田维国同志撰写的薛朴若采访录介绍,薛朴若曾自述:自己毕业于淮阳专区农林学校;成达中学,后来还在水寨开办分校,据董素芝女士的采访文章记述,张云生先生曾被聘为水寨分校的教员。成达中学淮阳本部,为革命输出了大量人才、为淮阳的革命运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第一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淮阳
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到发展,再到经历挫折和失利的时期,也是我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最重要时期。说其重要并不只是因为这是我党生死攸关的重要阶段,这也是我党从懵懂,走向清醒的时期;是中国革命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走向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期。
淮阳的革命历程,和我党的革命事业一起发展、一起成长。
第一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共同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运动爆发后,北京地区的学生、市民、工商人士采取游行、情愿、罢工、暴力等形势对北洋政府施加压力,以求摆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运动迅速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各地纷纷加入,并以各种形式声援北京。
五四运动,唤醒起广大学生和民众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序曲,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提供了组织保障。“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节录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第一节、淮阳教育界积极响应五四运动
一.淮阳教育界积极响应五四运动
北京地区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淮阳教育界积极响应,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1、1919年5月10日,淮阳教育界高举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反帝、反封建的大旗。省立第二师范(原淮阳师范,以下简称“淮师”)、省立第四中学(今淮阳中学,以下简称“淮中”)300多名师生列队上街,游行示威,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抗议北洋军阀政府签订卖国条约”,“收复我国领土青岛”,“打倒孔家店”,“抵制日货”等口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等列强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
2、游行队伍在商铺中搜查日货,教育国民用实际行动抵制日货。最后他们将收缴的日货集中到城隍庙前,公开焚烧,围观群众上千人,大家齐声欢呼。
3、在5月下旬,公立广化小学和县城其他小学的师生也加入到抗议、声援活动中,组织了游行示威。
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斗争,北洋政府被迫罢免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并拒绝在巴黎和会协议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完全胜利。
二.五四运动后淮阳教育界的革命活动
受五四运动洗礼之后,淮阳学生的革命激情被点燃,淮阳又连续发生由学生主导的革命活动,
1、1920年1月,淮阳县召开有数千人参加的公民大会,决定继续抵制日货,并将搜查出来的日货当场焚烧。
2、1920年1月28日,联合附近各县学生,根据全国学联“关于拒绝日本通牒、反对直接交涉鲁案的通告”,各县学生纷纷集会,并发出通电和宣言,坚决支持全国学联的通告精神。
3、河南督军赵倜,准备将郑州抵押给日本,从中换取好处。此事被河南报社记者董作宾获悉,并及时给予披露,从而激起全省各界的强烈反对。淮师、淮中学生罢课一天,表示抗议;学生还发起募捐,资助开封学生会,并派出学生代表到开封予以声援。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淮阳早期党的活动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一.淮阳早期党的活动
1.淮阳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之龙
李之龙(1879-1928),字在田,号赤显,湖北沔(mian音:勉)阳人(今湖北仙桃市)。7岁随父亲在武昌两湖师范附小读书,1912年考入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英语班。1913年7月,16岁的李之龙,随四叔李国良赴江西参加李烈钧领导的湖口起义。二次革命失败后,李之龙返校复学,不久因参加“反校长、争民主”学潮被开除。李之龙又考入武昌高等商业学校,因家贫,一年后辍学。1916年考入烟台海军学校。在校期间,李之龙先后组织同学参与社会活动,声讨张勋复辟;发动同学、校工、士兵上街游行,声援五四运动。
1921年,李之龙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董必武、陈谭秋。同年8月,经二人介绍,李之龙加入中国共产党。
2.李之龙在河南、淮阳的活动
(1)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发展党员对象
1922年5月,赵倜垮台,冯玉祥任河南督军。1922年6月,李之龙到达开封。因李之龙与冯玉祥最信任的秘书、开封县县长任右民是同学,遂被其任命为开封县教育科长。李之龙在开封成立“青年改进俱乐部”,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并被推选为书记。“青年改进俱乐部”成立时,到场人员达三千多,声势浩大。任右民见李之龙有宣传革命的倾向,担心日后连累自己,便撤销李之龙教育科长之职,将他介绍到淮阳省立第四中学,担任英语教员。
1922年夏,李之龙从开封来到淮阳,在省立第四中学(淮中)任教,担任英语和数学两门课程教员。李之龙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在师生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进步思想。英语教员吴世珍,很快被李之龙所宣讲的革命理论所吸引,李之龙经过一段时间接触,遂将吴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并写信推荐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俞秀松。
吴世珍,河南浚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浚县中共党员第一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被组织再次派到淮阳,化名吴丹坤,以淮师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淮阳党组织的重建工作。
(2)发动师生,与反动校长作斗争
李之龙在学校的革命活动遭到反动校长张寿卿的阻扰。李之龙的革命宣传已经感染了不少青年学生、和教员,李之龙决定把他们发动起来,与反动校长作斗争。针对张寿卿克扣教师工资,用于和地方劣绅勾结做生意的事实;及其压制学生革命活动的所作所为,李之龙带领广大师生开展斗争,淮阳县政府和教育部门迫于压力,撤消了张寿卿的校长职务,革命斗争取得胜利。但李之龙暴露了目标,不得不和吴世珍一起离开淮中,前往开封。
(3)建议在河南成立地方团组织
李之龙离开淮阳后,写信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俞秀松,建议“在河南组织地方团…以便宣传和介绍团员”,并希望俞秀松抓紧寄来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以便在开封组建团组织。
第二章、大革命时期的淮阳
1923年6月12-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1924年1月20-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第一节、淮阳最早的党团组织建设
一.淮阳最早的党、团组织的建立
1、淮阳第一个团小组、第一个特别团支部的建立
(1)苏文焕(1903-1932),河南杞县人。1923年考入淮阳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4年,受其家乡共青团杞县地委指令,在学校宣传马列主义,传播进步思想,积极发展团组织。当年就有:韩沂(照远)、李正型(典则)、张秉成(子实)、张秉钧(衡石)、杨瑞云(凝五)、王达生(生香)、党福昌(景祺)、李叶旺(蕃亭)、刘崇振(铸东)、章振中(华兴)、陈秉忠(永安)、闻炳德(明初)等十二名学生加入团组织,他们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淮阳二师小组,苏文焕任组长。这是淮阳,也是周口建立的第一个共青团小组。
(2)1926年4月,段家骥、郑国政等四人由杞县到淮阳,同月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淮阳特别支部,书记苏文焕。共青团淮阳特别支部,隶属于共青团豫陕区委。这是淮阳,也是周口建立的第一个共青团特别支部。
2、淮阳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党组织的建立
(1)1925年寒假期间,苏文焕在其家乡杞县付集,经张海峰、孔寅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苏文焕在淮师先后发展韩照远、马子贞、马翰青、罗新民、高效颜、袁沛林、徐乃亮、张绍九、王裕如、李庆福、陈德俭等十一名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成立中共淮阳省立二师党小组,苏文焕任组长。这是淮阳,也是周口建立的第一个中共党小组。
(2)同年秋,中共淮阳支部委员会成立,苏文焕任书记,韩照远任宣传委员、马子贞任组织委员,在中共杞县地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这是淮阳,也是周口建立的第一个地方党委。
至年底,已发展党员三十多人。
第二节、大革命时期的淮阳
一.五卅运动时期的淮阳
1、1925年初,国民党河南临时党部成立,河南国共统一战线基本形成。这个时候,国民党、共青团的活动是完全公开的,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则是半公开的。
2、1925年5月15日,日本人在上海日营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30日,英国巡捕制造“五卅惨案”,五卅运动全面爆发。
3、淮阳教育界积极响应
(1)6月7日,淮师、淮中学生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声讨英、日帝国主义屠杀上海人民的暴行;
(2)学生罢课三天,臂缠黑纱,手举白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
(3)学生深入大街小巷,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向他们宣讲英、日帝国主义对上海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4)他们到“恒记”、“祥记”、“文兴永”等商店查抄英、日商品,并公开予以焚烧;
(5)县城内的其他各个学校亦纷纷响应,掀起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
二.河南青年社-淮阳分社的成立
1、马沛毅和他的“河南社会科学研究会”
马沛毅,杞县最早的共青团员、中共党员。他在南京上学期间,受到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的教导,先后成为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他利用假期与家乡的进步学生吴芝圃等人在开封省立二中成立“南学三省社会科学研究会”,即“河南社会科学研究会”,便于志同道合者在一起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
2、河南青年社-淮阳分社的成立
1925年7月,恽代英安排马沛毅组织、发展河南青年运功,马沛毅回到开封。8月22日,他主持在开封召开会议,将“河南社会科学研究会”改为“河南青年社”,旨在团结进步青年,为民族解放和国民运动而奋斗。萧楚女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青年社总社设在开封,下设分社。淮阳分社是全省六个分社之一。
3、河南青年协会淮阳分会的成立
1925年12月,河南四个青年团体联合成立河南青年协会,淮阳分社遂改为河南青年协会淮阳分会。淮阳分社积极在学生、进步青年中宣传革命思想,阐述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在这些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淮中学生张勉亭等数人,奔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政治班学习,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还有许多进步青年留在淮阳开展革命,投身农民运动。
三、淮阳积极策应第二阶段北伐战争
1、1924年12月,国民二军进驻河南,摧毁吴佩孚在河南的统治。
2、1926年,中共豫陕区委成立“河南省农民协会”,负责开展农民运动;中共杞县地委创办“农民运动辅导站”,地委书记王克新亲自授课。淮阳县部分青年团员和农民积极分子到杞县参加培训。
3、淮阳学员结业后,立即在淮阳开展工作:
(1)他们组织平民夜校,联络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夜校以省农民协会编印的《平民课本》为主要教材;
(2)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3)宣传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反对苛捐杂税;
(4)组织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南下宣传,他们到新站、水寨镇、槐店、甘集、商水、周口等地,张贴“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实行减租减息”等标语,时间持续一周多。
4、成功策反奉系军阀将领高桂滋,成立国民党淮阳临时县党部,策应北伐战争
(1)1927年4月,中共豫东区委委员、河南省农民协会临时政协委员会委员长肖人鹄来淮阳指导党务活动。
(2)苏文焕利用与驻扎淮阳县城的奉系将领高桂滋的私人关系,多次到高家中宣讲革命道理,成功将其策反。高桂滋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九路军。
(3)肖人鹄带领中共淮阳支部成员到高桂滋公馆举行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国民党淮阳临时党部,党部设在:县城学道街东头三皇庙(现新华书店院内),会议还拟定了临时县党部领导成员。
次日,召开全体国民党党员大会,宣布国民党临时县党部成立,通过投票推选:苏文焕为主任委员(中共党员)、韩照远任组织部长(中共党员)、张弓长人宣传部长、马子贞为青年部长(中国党员)、张绍九为农人部长(中共党员)、郭茂亭(国民党员)为工商部长、高效颜为妇女部长(中共党员)等组成县党部执行委员会。会议还推举高桂滋(驻军军长)高建白(驻军参议)为监察委员,并组成县党部监察委员会。
四.武汉国民政府第二阶段北伐
经过中共和国民党讨论,决定开展第二阶段北伐。1927年4月29日,武汉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其主力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四方面军,总兵力六万人,唐生智任总指挥。
1927年5月15日,北伐军总政治部派张家修(中共党员)、郑国政(中共党员)等七人组成的工作组到达淮阳,驻扎在城西南李集,并很快与淮阳党组织取得联系。在淮阳党组织的配合下,工作组改编红枪会为农民协会,瓦解地主武装,打倒劣绅薛西壁,建立农民自卫团,攻打城寨,开仓济贫;以李集、太平集为中心成立两个区农民协会,在城关镇成立工商协会。
北伐军攻克商水、周口后,在北伐军代表徐石林、淮阳党组织苏文焕的策划和帮助下,高桂滋以阅兵为名,将奉系残部闫曰仁团包围,经过三小时激战,阎小山团缴械投降,后被高桂滋收编。
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淮阳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蓄意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的左派人士。在武汉的国民政府发出反蒋声明,国民党分裂。
同年,冯玉祥进军河南,分别在郑州、徐州与汪精卫、蒋介石举行秘密会谈,试图弥合国民党两个集团之间的裂隙。冯玉祥获得两人支持,被任命为河南省主席。冯玉祥开始清党、分共,将在军队工作的200多名共产党员,及辖区内的地方党的干部“礼送”出河南信阳南武胜关外;通缉睢、杞暴动领导人吴殿祥、马集勋,斥之为“匪首”;取缔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团,搜捕参与起义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会议,分共、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失败。
第一节、淮阳党组织的重建
一.淮阳党组织的重建
1、1927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派巡视员来到淮阳整顿恢复党的组织,调整领导人,建立中共淮阳特别支部。书记马翰青。并在城内(现人民街107号)建立地下联络点。
2、中共河南省委派省委委员高石关(高警宇),党员吴丹坤(吴世珍)、高仁平三人到淮师工作。高石关任训导主任、吴丹坤任教务主任、高仁平任语文教员。
3、淮阳党组织中的“钱壮飞”——王裕如
王裕如,淮阳城内(今城关镇)人。1926年由马翰青介绍入党,那个时候党组织开会多在王裕如、马翰青家里进行。1927年经高石关同意,王裕如打入国民党党部工作
由于河南省委受李立三左倾思想的影响,1927年10月,中共淮阳特别支部决定以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积极组织力量,印制传单,准备在淮阳暴动。因准备仓促,行动被国民党当局发现,地下联络点遭到查抄。
在国民党县党部工作的地下党员王裕如发现了国民党即将进行的秘密抓捕行动,及时通知地下党人,安排大家马上撤离。吴丹坤、刘任平离开淮阳,转移到外地工作;苏文焕返回杞县付集,继续开展革命斗争,从而避免了淮阳党组织的重大损失。
二.豫东(淮阳)中心县委的建立
1、1930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河南省委(1929年4月河南省委被撤销)。2月河南省委错误估计形势,认为:可以借助中原大战的机会,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
河南省委决定成立中共豫东特别委员会,书记李梅村,副书记徐庶,委员江梦霞、曹铨等,办公地点设置在鹿邑县城,负责领导鹿邑、商丘、柘城、夏邑、永城、虞城、沈丘、周口、淮阳等地党的工作。党的频繁活动,引起国民党豫东绥靖专署的注意。1930年5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通电逮捕江梦霞,李梅村出于安全考虑,撤离鹿邑,前往淮阳。中共豫东特别委员会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2、1930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在淮阳成立豫东(淮阳)中心县委,由原豫东特委书记李梅村担任县委书记,领导淮阳、周口、太康、沈丘、鹿邑等地党的工作。
淮师、淮中学生中那些隐蔽待命的共产党员邢海平(遂平人)、高光弟(扶沟人)、王文灿(永城人)、李应安(上蔡人)开始活跃起来。10月,豫东(淮阳)中心县委青年部长曹铨在淮阳东关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同月,中共淮阳特别党支部恢复,安国权任书记,下辖两个党小组:淮中小组组长王文灿;淮师小组组长安国权兼任(后由邢海平接任)。
三.农村支部的建立
1931年3月,中共槐店特别支部的党员深入淮阳东南农村,发展农村党组织,先后建立四个农村支部:
(1)大姚营支部,书记姚长荣,有党员5人;
(2)鲁台支部,书记鲁发顺,党员8人;
(3)倒栽槐党支部,书记***(佚名),党员6人;
(4)白庙集支部,书记老耿,党员8人;
第二节、中共豫东特委的重建
一.声援一二•九爱国运动
1、一二•九爱国运动
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侵略,抗议《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高喊“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
2、淮阳学生积极响应
党领导的全国学生联合会成员魏某某到淮阳,串联学生,组织声援活动。
淮阳很快组织起有6所学校学生参加的联合会,这六所学校分别是:淮师、淮中、淮阳专区农林学校、县立淮阳师范、女师、成达中学,推举张弗承为学生联合会主席。联合会成立后,立即准备组织大规模游行。国民党当局得到情报后,搜走了游行用的小旗,抓走两名学生。面对政府压制,第二天仍有一千多名学生走上街头,最后学生们到淮阳专署门前情愿,专员黄勉,派出大批警察,准备镇压。学生毫无畏惧,高呼“抗日无罪”,要求当局释放被捕学生。学生在专署门前组织绝食斗争,迅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同情和支持,他们自发地给绝食学生送去食物和水。在各方压力下,黄勉释放了学生代表,交回图章,归还旗帜和传单。淮阳学生联合会的斗争取得完胜。
3、成达中学“读书会”,与“民先组织”
1936年暑假前后,成达中学图书馆主任,中共党员孙孝友(又名孙耕),发起、并组织由二十多名进步学生参加的读书会,宣传革命思想。一二.九后,北京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1936年冬,孙孝友在原读书会的基础上,成立淮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先后发展理黎影、郭文之、高东岭、刘兴太、刘鹤鸣、韩方等为“民先”队员。
二.中共豫东特委的重建
1、1936年10月,沈东平来到西华县陵头岗建立中共豫东特别委员会,沈东平任书记,委员有王子英、路岩岭等。
1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刘子久、王其梅、刘聚奎、张曼萍、邱少山等到河南工作。中共豫东特委的领导班子得到充实,增加了王其梅、胡晓初、屈申亭、郑平等为委员。其中王其梅负责组织工作、胡晓初负责军事工作、王子英负责群众工作、屈申亭负责统战和宣传工作。
2、豫东特委的工作
(1)举办抗日培训班,培训干部;
(2)建立抗日基层组织,组建地方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