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淮阳文艺 >> 文说淮阳 >> 浏览文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淮阳

2021年05月25日 作者:范闽杰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第四章、抗战全面爆发后的淮阳

第一节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淮阳党组织的建设

1937年8月22日,蒋介石同意将陕北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等于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10月,南方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一.淮阳党组织的发展、和干部培训

1937年11月,沈东平在淮阳城内吉庆街张文彬家中主持入党仪式,介绍淮中学生曹玉林、朱传贤入党。12月,中共淮阳中学党支部成立,曹玉林任支部书记,朱传贤任副书记兼组织委员。

1937年中共豫东特委在西华县陵头岗的普理中学举办抗日干部培训班。张文彬、孙孝友推荐淮中学生曹玉林、朱传贤、藏礼;成达中学学生高东岭、李保仪、陈维坦、刘兴太、刘鹤鸣;淮师学生万庆福,进步青年薛朴若、韩继文、李子月、赵鸿台(赵伦)、齐武齐等参加。

沈东平首先发展高东岭为党员,并任命他担任成达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之后沈东平又发展成达中学学生陈维坦、刘兴太、李保仪、淮师学生贾兼善(贾达夫)为中共党员。成立成达中学党支部,陈维坦为组织委员、刘兴太为宣传委员;1938年4月,成立淮阳师范支部,任命贾兼善为支部书记。

淮阳县委的成立

1938年2月,中共豫东特委委员刘作孚到淮阳,以简易师范学校教员身份作掩护,在国民党第七专员公署开展统战工作。这一年,建立中共淮阳县委员会,刘作孚任县委书记。

第二节、淮阳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举办“抗敌特殊训练班”

刘作孚争取到国民党第七专员公署专员刘莪青的支持,共同举办“淮阳抗日培训班”,地点在太昊陵。通过考试录取的办法,培训区长、区员、联保主任等基层行政干部,三百多人。

2、组建“抗敌后援会”

1937年秋,在北师大读书的周坤明(周磊),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家乡宣传抗日。回到淮阳后,周坤明联系从杭州回淮阳的“民先”队员刘耘中(刘奇、现名李克弱),从北平回来的张文彬,从开封回来的韩绍愈(韩继文)、李绵林等旅外学生共同宣传抗日思想。大家一致决定成立“抗日后援会”。

他们在民众教育馆(淮阳南北大街上的南十字街口)门口挂出“抗日后援会”牌子,市民与附近农民每天都簇拥到民众教育馆里,听他们演唱抗战救亡歌曲、看排练新剧、看漫画、读墙报、听演讲、上夜校,这些教育方式浅显易懂,便于普通市民和农民接受,淮阳民众抗日救国的热情空前高涨。

3、众生剧团、光明话剧团在淮阳的活动

戏剧,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也是最容易唤起民众共鸣的教育形式。所以那个时候,成立剧团,利用短剧的形式唤醒民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是十分常见的形式。他们演出的主要剧目为:《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张家店》等,同时他们还教唱抗日歌曲。

4、组建淮阳抗日学生军

1938年农历月初3,刘作孚、张文彬召集淮师、成达、淮中、女师、简师等学校进步学生五十多人,在女师召开成立学生军动员会,专员刘莪青表示支持,他同意学生刻制“淮阳县抗日学生军”印章,还给他们配枪十几条。

学生军成立后,一路向南,高唱抗日歌曲,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后经豫东特委批准,学生军在西华与抗战训练班学院合并,训练后,有的学生赴延安学习,有的充实到部队,有的分配到地方工作,大部分都成为我党的骨干力量。

第五章、淮阳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大堤,黄河水汹涌南下,在豫东地区形成一条新的入海通道,被习惯称作新黄河。这条新黄河将与豫东地区分割为水东、水西两部分,而新黄河也因此成为一条重要的军事分界线。

1938年9月5日上午9时左右,侵华日军1000多人,用坦克开路,从四门一起攻入淮阳城,淮阳沦陷。侵华日军在城内设司令部,驻军最多时达千余人。

第一节、淮阳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1937年,薛朴若、韩继文回到家乡薛孟庄,发动群众,作武装抗日的准备;1938年农历8月6日,薛朴若、韩继文,组织起一支有队员26人,长短枪22支的抗日武装,薛朴若任司令,韩继文任参谋长。罗发明、张文彬、赵伦、李百克纷纷投奔游击队。

豫东特委非常重视这支抗日武装,先后派红军连长秦明俊,罗明榜担任军事教官;派共产党员马德昭、徐济生、齐武齐到游击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2、1938年10月1日,中共淮阳县委复建,张文彬任县委书记、徐济生任宣传委员、薛朴若任军事委员,县委随游击队活动。

3、1938年彭雪枫东进,路过淮阳,在袁楼接见薛朴若、韩继文,并做四点指示:

(1)立即展开斗争,要敢游敢击;

(2)要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保护群众利益;

(3)发展党员,扩大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革命游击根据地;

(4)搞好统战工作,要区别对待,有拉有打,争取更多的中国人站到抗日一边。

4、淮阳县委人事变动和游击队的发展

(1)1940年7月中共水东特委先后派韩国典、贺霖良担任淮阳县委书记;

(2)8月,派水东特委部长马一鸣来淮阳,兼任县委书记、淮阳抗日游击队政委;

(3)派孙其昌任游击队大队长,徐济生任教导员。这时游击队发展到四个中队,一个特务排,400多人。

第二节、主力北上,坚守水东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府参谋总长的名义,向朱德、彭德怀、叶挺发电,即“皓电”。电文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朱德等于11月9日复电,驳斥这个荒谬的命令,和其对共产党及其军队的污蔑;但是为顾全大局,同意将皖南新四军移到长江以北。

一.水东独立团北上

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准备向华中的我武装力量发起进攻。为顾全大局,水东独立团奉命北上,仅留下少部分力量与敌人进行周旋。淮太西抗日游记活动陷入低潮。

当时,马一鸣为淮阳县委书记,负责率领游击队北渡黄河。很多干部战士对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足,加之乡土观念严重,不愿意离开家乡去黄河北。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了思想。按照上级命令,经过短暂的休整,共有400多人,分三个中队依次北进,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部队顺利渡过黄河。

二.水东地委的建立

1、申纪村会议

1941年3月,睢杞太地委,在睢县、杞县交界的申纪村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由地委组织部长张剑石主持,王广文、马玉堂、马一鸣、孙其昌、薛朴若等连以上干部参加。会议重申了坚守水东根据地的重要性,并作出三条重要决定:

(1)改睢杞太地委为水东地委,暂由马一鸣主持工作;

(2)将独立营与淮阳游击队合并,重建水东独立团,由马玉堂任团长,马一鸣兼政委,王广文任副团长;

(3)张剑石和王广文分别代表水东地委向豫皖苏边区、和冀鲁豫边区党委汇报工作。

会后,独立团和淮阳游击队在太康聚台岗整编,正式宣布水东独立团成立,下辖二个营:原独立营为二营,营长王广文;游击队编为三营,营长孙其昌。

2、豫皖苏、冀鲁豫边区领导对水东特委的指示

(1.)张剑石找到豫皖苏边区党委和四师领导,向陈毅、邓子恢、彭雪枫、吴芝圃、刘瑞龙等汇报了水东的工作情况。陈毅充分肯定了水东的工作,强调了水东根据地的重要性,最后指示:隐蔽力量,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2)王广文北跨陇海线,与冀鲁豫区委取得联系,并向冀鲁豫五分区司令赵基梅汇报了工作。赵基梅指示:①今后斗争要隐蔽活动,不要过分刺激敌人,活动时要穿便衣,不要穿军衣;②为了双方联络方便,可以建立地下交通,水东也可以伺机向北发展,到杞县以北和陇海路以南,靠近冀鲁豫边区,避免日伪夹击。③归属问题,等上级批准。

3、水东地委成立

1941年5月,中共豫皖苏区委、新四军四师党委,决定:撤销睢杞太地委,成立水东地委,同时成立水东党政军事委员会,选派王其梅担任水东地委、及水东党政军事委员会书记,兼独立团团长和政委,全面主持水东地委工作。

1941年12月,水东地委暂由冀鲁豫边区代管。

1942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从1943年1月起,将水东特委正式列入冀鲁豫边区建制。

第三节、淮阳抗日武装的恢复

一、淮阳的抗日形势

1、淮阳的抗日形势

独立团北上、淮阳游击队转入睢杞太地区活动,留下的党员只有很少一部分,淮阳县委亦随之撤销,党的活动基本停止,淮阳的抗日活动进入静默期。

2、淮阳工委的成立和锄奸斗争

1941年9月,水东地委派孟繁馨回到淮阳从事地下工作。他的任务是:整顿党的地方组织;将部队走后留下的人员、枪支做适当安排;条件许可时,组建游击队。

孟繁馨召开留守党员会议,恢复党小组,薛孟庄党小组由孟宪方任组长,大杨庄党小组由任殿功任组长,后王庄党小组由王东来任组长。随后,建立了淮阳县工作委员会。工委建立后重新组建抗日武装,开展锄奸斗争。

1942年元月,孟繁馨率领十几人,利用计谋打开汉奸张老健家的大门,活捉张老健,并在村外将其处决。

3、1942年6月,孟繁馨奉命返回水东地委,指定孟宪方负责淮阳党的工作。淮阳的党务工作、及抗日活动回到徘徊状态。

二.淮太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1943年2月,薛丕渡从水东地委回到淮阳,恢复淮阳党的工作。地委又派叶本瑞回到淮阳配合薛丕渡工作。他们研究后决定:首先,恢复薛孟庄、大杨庄、任庄寨三个支部,任庄支部任殿功任组长,杨庄支部王东来任组长,薛孟庄支部薛念孔任组长;其次,争取地方武装,并向水东地委请求支持人员和武器装备。

2、1944年水东地委根据薛丕渡请求,决定开辟淮太西抗日根据地。水东地委派独立团一、二、三连和教导队编为独立二大队,开赴淮阳,创建淮太西抗日根据地。

7月18日,独立二大队到达淮阳西北蔡阳司马村。同时,水东地委任命段锦堂为淮太西县长,在这里组建抗日民族政府,开展群众工作。

第五节、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一.淮太西县委的成立

1944年7月,经水东地委批准,成立了中共淮太西县委、县政府。段锦堂任县委书记兼县长;薛丕渡任组织部长兼县大队副政委,叶本瑞任宣传部长兼敌工部长,刘祥喜任县委秘书。县大队武装已发展到二百多人。

县委下设三个区:夏亭周围属一区,区长王治国,区委书记薛丕渡(兼);安岭公路两侧为二区,区长冯祥儒,区委书记刘祥喜(兼);薛孟庄属三区,区长薛畅若,区委书记叶本瑞(兼)。并成立三个区队武装,每队由六、七十人。

县政府在几个区推行《赎地令》,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赎地令》规定:凡1942年8月至1943年6月间,农民典卖出去的土地,都可以原价赎回。

二.巩固淮太西抗日根据地

水东独立团撤回水东中心区后,淮阳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为减轻刚刚成立的淮太西县委的压力,水东独立团决定打击黄集王老天武装,配合淮太西的斗争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