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淮阳文艺 >> 文说淮阳 >> 浏览文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淮阳

2021年05月25日 作者:范闽杰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第六章、瓦解敌伪,强化武装

第一节、策划魏凤楼起义

魏凤楼,西华县人,历任国民党扶沟县、鹿邑县县长。1944年应伪皇协军四方面军司令张岚峰的邀请,拉起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驻扎在淮阳西北柳林镇。

淮阳党组织派叶本瑞,化名杨木林,经常与魏凤楼联系。魏多次要求起义,党组织根据形势,指示他等待时机。1948年日本投降后,党决定安排魏凤楼起义。经过周密准备,8月20日,魏凤楼以拉练为名集结部队,宣布起义。部队开往淮阳东北的齐老家。部队随即进行了整编,2000多人的起义部队整编为冀鲁豫军区豫东第一纵队,魏凤楼任司令员。

魏凤楼起义为迷茫中的伪军将领树立了榜样,随后伪四方面军杜新民、王继贤两位将军也相继率部投诚;受到沉重打击的伪四方面军总司令张岚峰,只好退缩到商丘至柘城一线,再不敢轻举妄动;更重要的是,他们加入革命队伍后,壮大了豫东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并使淮太西根据地迅速连成一片。

第二节、强化武装,壮大力量

一.鹿淮太县的建立

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共冀鲁豫区委撤消了豫东指挥部,八路军第十五团调回华北,水东根据地的一些党政干部也随之调回华北。

面对新的形势,中共中央于1945年10月决定,将冀鲁豫边区与冀南分为两个区。在商丘西部和北部、及水东地区成立新的冀鲁豫区委、行署和军区。 张霖之任区委书记兼军政治委员,徐达本任行署代理主任,杨勇任军区司令员。新的冀鲁豫边区辖六个地委,专署和军分区。

原第十二地委,改为第六地委,袁振、李中一先后任地委书记兼政委,薛朴若任专员,金绍山任司令员。淮阳被一分为二,原有的淮太西县委不变,县委书记段锦堂,县长徐济生;另设鹿淮太县,县委书记兼县长张笑南。

二.淮太西县大队升格为:太南支队

薛朴若在阎王寨召开扶太西、淮太西两县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1、动员全区党政军民立即行动起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2、后方机关、学校和非战斗人员向陇海路以北转移,29团、30团及县武装和民兵,与解放区人民一起坚持水东的军事斗争;3、决定成立扶沟县,将原扶太西县的青集、逊母口两个区划归淮太西县。淮太西县大队,改为太南支队,下辖四个连队,徐济生任县委书记兼支队政委,张少耕任县长兼支队长,薛丕渡任支队副政委、孟繁馨任副支队长。

太南支队成立后,奉命向北转移。途中,在板桥忽然与敌人遭遇,部队迅速投入战斗,歼灭敌人一个尖兵排。缴获两挺轻机枪,一部分步枪和子弹。

独胆英雄曹中正

(1)临危受命

1945年,国民党拒不承认淮太西抗日根据地,派八十一师,淮阳、西华、太康保安团疯狂向淮太西根据地进攻。淮太西党政军机关准备全部撤出县境,临时任命曹中正(魏文超)任第五区区长,留下来继续坚持斗争。曹中正联系七、八个过去的党员、干部,成立区小队,有短枪四支,长枪三支。

(2)智除张庆壁

区小队成立后,曹中正决定除掉张楼村的伪大队长张庆壁。他利用张楼附近洪山庙唱大戏的机会,先在剧场俘虏张庆壁六、七个手下,交给持长枪的队员看管,自己带领携短枪的战友直扑张庆壁家,活捉张庆壁,缴获短枪两支。曹中正将张庆壁处决在张楼西南地。经过这次战斗,区小队发展到14人。

(3)成立区政府,独自与敌人谈判

1946年1月,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议;1月27日,五区区长曹中正在五里口挂起“淮太西县五区民主政府”的牌子;受淮太西县委书记徐济生委托,1月30日,曹中正以淮太西县政府民政科长的身份,持县政府公函到大崔寨与国民党淮阳保安团进行和平谈判,达成“各守原界,互不侵犯”的协议。

(4)国共决裂,继续战斗

短暂和平之后,太南支队和县委撤向睢杞太,曹中正率领区小队留下来继续战斗。面对四、五百人的清剿、扫荡,他们十几个人灵活机动,转战于临蔡、方洼、汤楼、马厂集、逊母口、青集等地。他们活捉敌区长轩玉民;打击土匪势力,截获他们抢的八头牛,退还群众。一次在李贯河边的小沃张庄住宿时,遭到户主张寡告密,太康县保安团赶来,悄悄将房子团团包围。曹中正临危不乱,命战士先集中起来一起往墙外扔手榴弹,一阵密集的手榴弹把敌人炸懵,他们借着硝烟冲出去,长枪、短枪一阵胖揍,将敌人打得晕头转向。这一仗仅通讯员李元太一人就打死四、五个敌人。

第七章、全面内战时期的淮太西根据地

第一节、第一次解放淮阳

一.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发起攻击,全面内战爆发。中共中央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思想。

为了强化太南支队的战斗力,水东地委派分区警卫营营长王荆耀担任太南支队队长,孟繁馨任副支队长,支队下设四个连,400多人,主要活跃在淮太公路以西的区域内。

二.第一次解放淮阳城

淮阳九省通衢,历来是豫东重镇,军事要冲。国民党也意识到淮阳城的重要战略意义,特别从商水、西华调集保安武装,配合淮阳保安团、和专署警卫营守卫淮阳。

为减轻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正面进攻的压力,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兼独立旅旅长潘炎率领独立旅来到淮阳,六分区司令员金绍山带领分区独立团,及太南支队配合独立旅进攻淮阳县城。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最终攻破城池,三个县的保安团纷纷投降缴械。专署警卫营企图凭借专署大院的防御工事负隅顽抗,太南支队组成突击队,从防守薄弱的北门成功突破,消灭顽敌,解放了淮阳县城。

此战活捉保安司令冯开运、县长刘知凯,歼灭敌人数百,俘获千余人,缴获长短枪千余支。这一仗大大出乎敌人预料,其战略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此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并打乱了敌人进攻中原解放区的战略部署,迫使国民党七十五师回撤淮阳县城。

9月5日,留守淮阳县城的太南支队主动撤出县城,淮阳县城再次沦陷。此后太南支队采取游击战、奔袭战,摧毁敌人乡级政权及其武装。他们利用交通工具,提高运动速度,曾一夜之间,摧毁黄集、大辛集、五台庙、郸城、代集、汲冢七个乡公所,缴获长短枪二百余只。

第二节、豫皖苏区党委、军区和行署的建立

蒋介石集中兵力进攻中原解放区,当时中原解放区分属华中管辖的有八个地委、由冀鲁豫管辖的有六个地委,存在着军事力量不足,指挥调度不容易协调的问题,重新部署军事力量、强化对中原各解放区的统一领导成为应对新形势的当务之急。

1946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重建豫皖苏边区委员会、豫皖苏行政工作委员会(后称行政公署)、及豫皖苏军区。

一.豫皖苏区党委、行署和军区的建立

1946年11月21日,原属于华中的吴芝圃、张国华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一部和豫东游击队从鲁西南出发,越过陇海线南下进入水东解放区。

12月8日,国民党六十四军190团,河南省保安二团各800人,分别进驻刘寨、龙曲。第六军分区决心打掉驻扎水东核心区刘寨的国民党190团。这次战斗三十团担任主攻,在杞县大队的配合下攻入刘寨,歼敌一部,190团主力则固守几处大宅,三十团久攻不下,形成对峙。这时第七纵队及时赶到,立即投入战斗,经激战,除团长带少数人突围外,190 团被全部歼灭。

12月14日,华中八地委党政军和冀鲁豫六地委党政军领导及地方干部,在睢县平岗召开会议,正式成立豫皖苏边区委员会,建立党政军机构。吴芝圃任党委书记兼行署主任;军区司令张国华、政委吴芝圃,副司令魏凤楼;政治部主任王幼平。

原冀鲁豫第六地委,改为豫皖苏第一地委,管辖:杞、太、通、柘、宁、扶、西。重新组建豫皖苏第二地委,书记李中一;副书记薛朴若,组织部长张子夫,宣传部长秦天真,民运部长李一非(兼),武装部长赵民三;专署专员薛朴若,分区司令员魏凤楼,政委李中一(兼),副司令员王继贤,副政委李一非,参谋长王丽生,政治部主任李书波。二地委机关先后驻鹿邑县、五台庙、郸城王寨等。下辖:西华、周口、淮阳、鹿邑、阜阳等县。

第三节、淮阳县的重建及抗敌斗争

一.淮阳县的重建

面对国民党十几万大军的清剿,豫皖苏军区决定采取:各分区坚持内线斗争,主力部队跳到外线,机动歼敌,采取避实击虚的游击战术。1946年12月30日,和1947年2月2日,豫皖苏军区两次发出通知:要求各分区和县、区武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开辟游击区,坚持斗争,“县不离县,区不离区”。

1946年12月,二分区在淮阳、鹿邑、太康、柘城结合部建立淮阳县。派时任涡阳县委书记的党若平任淮阳县委书记,当时县委、县政府设在代集,党若平带领盛广才和一名通讯员从涡阳赶到代集时,班子已基本配齐。县委书记党若平,副书记张友奇、宣传部长张子光,组织部长朱渭川;县长郑良瑞,副县长华荣辉,秘书吴中培。县政府下设四个职能部门:财粮科,科长单包斧;教育科,科长王东范;公安局,局长杨泽生;交通局,局长张锡九。建立四个区:一区(马厂)书记王子卿,区长王星朗;二区(大辛集),书记沈一帆,区长陈铭盘;三区(砖寺),书记陈燕俊,区长袁溪峰;四区(黄集)书记张绍君,区长裴敬轩。

1947年2月1日,二分区党委又在沈鹿淮结合部建立沈鹿淮县,并成立党政军组织。刘波涛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吴忠培任县长兼县大队长。

二.淮阳抗敌斗争

1、二分区部队的反“清剿”斗争

1947年1月22日,二分区警卫营攻打黄集国民党淮阳县保安团一部,中午12时,攻入寨内,全歼守军,活捉联保主任,就地处决。

1947年4月,国民党武装围剿淮阳城北,魏凤楼得到情报后,在安岭北设伏,一举歼灭先头部队500人。另一部国民党部队向西迂回,企图分割魏凤楼部,遭到警卫营的迎头痛击。下午,豫皖苏独立旅赶来助战,国民党军队狼狈逃窜,魏部一直追到淮阳北关。

2.淮阳县支队的反“清剿”斗争

1947年夏天,县支队侦察班长刘继彬带领两个侦查员潜入县城,恰遇国民政府河南省第七行署督察专员张镇江带随从二人出巡。刘继彬等尾随张到城隍庙,趁人少,将张镇江三人俘获。并让张带领他们出城,守城士兵见专员至,立正敬礼放行。县支队从此威震乡里,官员、劣绅闻之色变。

1947年8月,一天晚上,侦查员报告:国民党四十八师十几辆汽车及炮车陷在龙路口附近黄泛区泥潭中,驻李集、邓楼、龙路口一带国民党军一部前往援助,他们把枪支架在路边,人在泥潭里推车拉炮。县支队果断出击,一个班在王桥设伏,准备阻击邓楼增援之敌人,其余部队隐蔽前行。接近敌人后快速出击,不到半小时,击毙70多人,俘虏100多人,缴获美式枪支100多支,机枪十多挺。

淮阳县委还先后开辟黄集、临蔡、冯塘、王店等游击区,建立区政府,和区小队武装。

第八章、战略大反攻

第一节、保障刘邓大军安全过境

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1947年,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宣告失败,重点进攻亦处处碰壁,总兵力由430万,减少到373万人;而人民解放军则有最初的127万人,发展到195万人,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决定: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中共中央决定进军豫皖苏交界的大别山区,哪里是敌人的腹心地带,恰恰又是防御最薄弱的地方。如果我军挺进大别山,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部队必定调兵回援,可以极大减轻其他解放区的压力。

1947年6月,中央军委命令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进入鲁西南,准备实施中原突破,千里挺进大别山。

二.淮阳县党政军民全力保障刘邓大军顺利过境

1947年8月,刘邓大军杨勇部从淮阳过境南下。

淮阳根据上级指示,县委发动群众整修道路,准备粮草,筹集军饷;组织群众做馒头,做军鞋。仅王店区就筹集银元一万块,中央票十万元,军鞋五千双。王店区委把上述物质交给一纵时,受到参谋长潘炎的赞扬,部队奖给王店区委捷克式机枪一挺,子弹数百发。

大军过淮阳时,需要经过黄泛区,哪里到处是积水,泥潭,十多公里的路,部队要走上一整天。淮阳民众在政府组织下,采取人扛畜拉的办法帮助部队解决前进中的难题,使大军得以顺利通过黄泛区。

8月17日拂晓,杨勇部先头部队在淮阳新站、豆门开始强渡沙颍河。战斗异常激烈,到太阳出来时,我军已经在南岸控制沿线七十余里,纵深四十余里的广阔地带。部队遂在新站、祝湾架设两座浮桥,8月20日,在广大军民的帮助下,全军顶着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打破敌人的尾追堵截,完成渡河任务。

三.开辟华北与大别山的通道

1947年8月,中共中原军政委李先念,后勤部长张旺午带领十三旅来到淮阳,驻扎在黄集。他们的任务就是开辟一条连接华北与大别山的通道。

四.第二次解放淮阳县城

1947年春夏,淮阳周边县城先后解放,残余的保安团和国民党军队集聚淮阳,有2000多人,企图凭险固守。8月刘邓大军杨勇部进入淮阳,淮阳守军国民党整编十五师六十四旅一个团闻风而逃,只剩下少数地方武装。刘邓大军一纵骑兵团于8月16日晨攻占淮阳县城。淮阳县城第二次解放。

刘邓大军过境后,淮阳县城再次陷落。

第二节、第三次解放淮阳和巩固解放区

一.第三次解放淮阳

为了牵制敌人,配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建立根据地,1947年9月,豫皖苏军区决定再次解放淮阳县城。9月6日黄昏,军区独立旅抵达淮阳附近,二分区独立团,淮阳县支队奉命配合攻城。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参谋长陈明任、独立旅旅长金绍山在前线指挥。经勘察地形,研究敌情,决定分两步攻城:先攻克防守薄弱的西关,然后主力部队展开攻城战。

先期攻打西关北角大庙的任务由独立旅三十团进行。他们涉水抢占西关北侧的一处滩地,作为冲锋的立足点,其他部队利用火力牵制,迷惑敌人。7日凌晨三十团占领大庙,西关遂被攻占。主力部队跟进冲入西关,转入攻城战。经过一天多的准备,8日黄昏发起总攻。三营七连班长陈继昌奋不顾身,四次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行爆破,炸开寨台和护城墙,先头部队在火力掩护下,登上城墙,西门被打开,主力部队攻入内城。当夜十二点全部解决战斗。

此役歼灭河南第七专署人民训练总队、淮阳保安团、淮、太、鹿、柘四县联防自卫队及太康保安团残部;俘获河南第七区专署专员张镇江,专属保安副司令王成章、四县联防司令于子器、淮阳县长张绍九、国民党县党部书记于伯龙、县参议会参议长鲁瑞五;俘获下级官兵一千四百多人,击毙、淹死敌人三百余人;缴获迫击炮四门,轻重机枪二十六挺,电台三部。

战后,处决罪大恶极,血债累累的于伯龙、于子器、鲁瑞五,并发动群众扒了淮阳城墙。

二.周口县、淮阳市的建立

为进一步配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根据地的对敌斗争,1947年9月,陈、粟野战军机关和第六、第十纵队渡过黄河南下,进入鲁西南,并在那全歼国民党整编五十七师师部和两个旅,共9500多人;9月26日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并于10月8日进入鹿邑县境。陈毅、粟裕在五台庙听取豫皖苏军区领导的汇报,并作出指示:解放区应从现有的三个区,再扩展三个区,迅速开辟涡河与沙河以南、淮阳以北及黄泛区以西的游击工作。

中共豫皖苏区党政军领导于1947年10月12日在柘城安平召开会议,研究将豫皖苏划分为六个区的工作,并调整了各分区领导人;安平会议后,二分区领导对淮阳的工作重新进行部署,决定划出淮阳以南、以西的区域,成立周口县;县委书记兼县长黄居易,副书记纪涵星,县委委员:王星朗、李剑、陈存仁。下辖:冯塘区、白马区、豆门区、万寨区、买臣集区、朱集区、新站区。

安平会议后,淮阳市成立。市委书记郑本荣,市长张新鼎,副市长曹兴让。十一月,二分区区委重新调整淮阳市班子:叶西华任市委书记兼市长,曹兴让任副市长;市联会主任王毅文、工商联主任王龙章、税务局长马浩,公安局长蔡振清,市队副队长孙玉行,有武装30人。直属二分区领导。

三、巩固解放区的战斗

面对黄维兵团、孙元良兵团、李弥兵团、黄伯韬兵团和邱清泉的新五军,1947年至1948年间, 刘邓大军在南,陈粟野战军在北,两路大军与敌人在整个豫皖苏地区展开大范围运动战,陈粟大军在北方广大地区与敌人形成你来我往的“拉锯战”。解放军只要一转移,国民党军就会尾随而至,迅速占领县城、村庄。这个期间,淮阳县境内,一、两个月就要“拉锯”一次,加之还乡团等地方武装熟悉情况和地形,在国民党正规军的支持下搜查、打击革命武装,残害进步群众,革命形势瞬息万变,革命斗争变得异常残酷和复杂。淮阳地区党和军队的损失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成为淮阳革命运动时期最黑暗的黎明前。

在头两次的拉锯战中,太康县的八、九、十、十一区的干部、武装几乎被敌人全部打垮,大部分同志牺牲。十区区委书记王子卿等人被俘,敌人用铁丝穿着他的脊梁骨,和战友串在一起,游乡示众,折磨而死。

五区(汲冢一带),地方武装谢静波连杀几个区委书记,铡杀三个土改干部。

淮太西县民兵联防大队长袁成昆率领470名民兵投敌,整个淮太西革命根据地一时间全部落入敌手,袁成昆被国民党任命为剿共副司令。

但我党和豫东人民并没有被血腥吓倒,他们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继续与敌人周旋。夏亭县(1949年淮太西县改为夏亭县)县长周海如来到袁楼,在袁成昆家大门上张贴警告信,有力地打击了叛徒的嚣张气焰,鼓舞了群众斗志;接着他们又组织一个家属喊话队,号召受骗民兵及早回头,并保证对归来者既往不咎。通过分化瓦解,80多名民兵逃脱敌营。经过三区队的周密部署,成功逮捕叛徒袁成昆,1948年11月6日,三区队在大崔寨召开万人大会,袁成昆被就地正法。

第三节、淮阳的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

一.淮阳土地改革中的急性土改

1946年9月,薛朴若带领警卫连回到薛孟庄,在20多个村搞土改。方法是:先没收地主土地,将土地混在一起丈量,按人口分配(地主人均9亩,其余人均3.5)。这是淮阳首次土地改革。

1947年拉锯战期间,由于时间紧,土改工作需要赶时间推进,往往存在方法简单,粗暴,实行的方法是:1、“大轰大翁”;2、诉苦斗恶霸,挤浮财。

急性土改,过早暴露了农村中积极分子的力量,造成不必要的牺牲;打击面过宽,给恶霸、大地主以可乘之机,趁机煽动反共情绪,一些地方势力纷纷成立剿共组织,扩大武装。伪专员王慈波,200人的武装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淮阳城南大地主高启贤、白侠夫也打起沙北剿共司令的旗号,很快发展三个大队1000多人。

陈毅在给水东地委作报告时,指出:“现在地方上搞土改有左的现象,譬如开万人大会、上望蒋杆、乱棍打死人、大轰大翁、扫地出门,这种做法我不赞成。”

1948年2月,刘伯承、邓小平在沈丘县直河头召开部队、地方县团级以上干部会议,纠正急性土改中的错误做法,淮阳县委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些指示和会议精神对于制止淮阳急性土改中左的做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遏制作用。

二.整党运动

由于各地党组织发展过快,一些党组织和党员思想作风、组织作风不纯的问题明显暴露。有些党员阶级观点模糊,思想左倾,不能坚决执行党的政策;有些党员干部在土改中滥用职权,侵占群众利益,生活腐化堕落;有些党员干部官僚主义严重。根据上级指示安排,二区地委在郸城王寨进行整党,参加整党学习的主要是地、县、区三级主要党政领导干部。

整党活动中,除学习上级精神之外,还重点学习了刘伯承、邓小平在沈丘赵德营发表的重要指示。这次整党运动,就是要解决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对敌斗争的逃跑主义;2、土改中的极左行为;3、侵占农民战斗成果现象;4、党员干部生活腐化问题。在解决侵占农民斗争成果问题时,地委书记李中一在做了动员报告后,带头将身上的一件皮大衣脱掉放在地上,接着与会的很多同志也都把不应该享受的东西交了出来,一时间地上放了一大堆东西。

这次整党运动要求严,范围广,二地委所辖9个县的县委书记,有7个受到了轻重不等的处分。这次活动端正了党风,严肃了党纪,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思想水平,纯洁了革命队伍,增强了组织的战斗力。

第九章、淮阳的支前与剿匪反霸

第一节、淮阳的支前工作

1、支援豫东战役

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华野外线兵团和中野一部发动了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合称:豫东战役)。经过连续20个昼夜战斗,攻克开封,歼敌9万多人。

在开封战役中,淮阳组织100多辆大车,二百多副担架,上千人的支前队伍,奔赴开封前线,接送伤员,运送物资辎重;睢杞战役中,上级把华野一纵的伤病员全部交给淮阳,淮阳支前队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安全地把一纵伤员送到槐店南解放军后方医院。

2、淮阳支前担架队

1948年8月,二地委下辖6个县组织了三个常备担架支队,党员干部带队,随军远征。淮阳、夏亭、鹿邑三个县组成一个担架队,由夏亭组织部长杜良俭任支队长,淮阳组织部长朱渭川任政委,支队有160多副担架,1500多人,按县别设三个大队,淮阳县担架大队队长由县委秘书鲁子器担任,政委由黄集区委书记孙华秋担任。曾支援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淮阳支援淮海战役担架队,历时六个月,转战豫、皖、苏、鲁四省,直到1949年2月,他们才胜利完成,返回家乡。

3、全力支援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期间,全县共组织担架700余副,2700余人次,车辆1600多辆;筹集运送军粮190万公斤,蔬菜190万公斤,柴草20多万公斤,军鞋30万双,棉布40万米,圆木2万余根,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4、淮阳县的归建与支援渡江战役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主要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长江以北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豫皖苏二分区全区解放,百废待兴,过去跨区域的行政区划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949年2月,二地委把1947年以来在淮阳县境域内组建的淮阳县、周口县、夏亭县、淮阳市、界首县撤销,重建淮阳县,原被夏亭县、界首县划走的区域重归淮阳管辖。新建的淮阳县下辖:赵寨、汲冢、代集、黄集、葛店、临蔡、冯塘、齐老、柳林、郑集、指挥营、安子岭、沙窝、豆门、新站、朱集、万寨、王店、搬口、白马寺、露台、城关22个区。

1949年初,河南省委成立,设立淮阳地委,党政机关驻地设在淮阳县城,淮阳县成为淮阳地委治所地。

渡江战役前,上级分给淮阳650名参军指标,经过宣传发动,淮阳县1219名翻身农民报名参军。为支援渡江战役,淮阳全县共做军鞋10万双,筹集面粉100万公斤,还有柴草等军需物资,为渡江战役做出淮阳贡献。

第二节、淮阳县城最后解放与剿匪反霸工作

一.淮阳县城的最后解放

1948年8月,淮阳城最后一次解放。

土匪、特务、恶霸地主趁各县、区集中精力支援前线之机,大搞破坏活动,他们破坏交通、盗割电线、袭击地方民主政府,杀害基层干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开展。

1949年6月,河南省委提出“发动群众、肃清土匪、打倒恶霸”的口号,淮阳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剿匪反霸工作。

二.剿匪工作

经过缜密侦查,摸清土匪底数。全县共有匪帮30余股,300多人。这些土匪组织多则几十人,少则三、四人,他们夜聚昼散,拥有较好的武器,和丰富的游击战经验。1949年7月25日,县大队数百名官兵全部下乡,与各区队及乡民兵紧密配合,以绝对优势兵力进行清剿。两个月的时间,将百分之九十的股匪消灭。临蔡匪首刘百灵组织外逃地主、土匪近二十人,组成青年反共军,计划夜袭西小区政府,被剿匪工作队获悉,刘百灵被擒获,余匪做鸟兽散。

武装打击与政策攻心相结合。通过宣传,让土匪认识到顽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逼迫他们投案自首。匪首李德洪曾带人在冯塘、豆门一带打家劫舍,为非作歹,被政府打散后,李德洪迫于压力,携枪投案;临蔡土匪何海宽主动向政府交代罪行,争取宽大处理。

三.反霸工作

经过深入发动,培养反霸积极分子,淮阳的反霸工作有了很大进展。通过镇压恶霸地主,提振贫雇农与恶霸地主斗争的勇气,黄集区将恶霸地主常宝田、剿共大队长杨天功抓获后,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公审镇压,广大群众欢欣鼓舞,参加剿匪反霸斗争的信心倍增。

通过一年的剿匪反霸斗争,到1949年底,共捕获匪首19人,匪众700多人;39名匪首、600名匪众投案悔过;缴获小炮一门,机枪3挺,长短枪827支,手榴弹95枚,子弹7760发;电话机2部,及其他物资。

反霸斗争中对1000多名大小恶霸进行了说理斗争,打击了较大的恶霸868人,其中地主恶霸670人,土匪恶霸62人,富农恶霸133人,枪决172个民愤极大的恶霸劣绅。

剿匪反霸取得了伟大胜利,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民主政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土地改革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淮阳迎来的一个伟大的时刻,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淮阳人民必将永远追随先烈的脚步,努力奋斗,砥砺前行。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