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新闻中心 >> 第二届淮阳好网民 >> 职工好网民 >> 浏览文章

李涛:坚守教坛潜心宣传文化正能量的行者

2021年11月16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李涛笔名晨之风,1995年毕业于南阳师院中文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全国高考作文研究专家、自由媒体独立撰稿人。业余时间,他潜心文学创作和作文教学研究,以宣传家乡文化为己任,笔耕不辍,散文、诗词等作品曾被《读者》《散文百家》《华夏散文》《旅游散文》《美文》《天涯》等文学杂志及《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教育时报》等报纸刊登,作品曾被国家级图书收录,并被中学选做模拟试题阅读分析素材。出版有散文集《从小村上路》《情漫陈州》《我在旅途读风景》《回望那片故土》等。

多少年来,李涛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潜心家乡文化宣传,通过散文、古诗词、小说、微电影等文艺文学形式持续不断宣传家乡,唤起淮阳人热爱家乡的意识,成了本土一面鲜艳的旗帜,得到了社会各界文化人士的赞誉。

三尺讲坛成为教书育人的乐园

潜心教学,诲人不倦,以做一名学者型老师为最大光荣。李涛以极大的爱心关心学生,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李涛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家乡意识和文学兴趣,他利用自己的文学爱好在教学时尽量插入家乡文化因素。在讲述古典诗词时,李涛都要举办中国古典文学专章讲座,特别加入淮阳古代文人写淮阳的诗词内容,并专章讲座《诗经·陈风》,让学生尝试写古典诗词,并举行古典诗词默写大赛。他建有自己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随时把动态发表在上面,与学生互动,他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是一门知识面宽、概念多且抽象的一门重要高中语文课程,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产生畏难情绪,厌学文言文现象较为常见。针对这一情况,李涛经常抽时间和这些同学交流学习体会,经常为这些同学开小灶讲解,开导他们的思想,讲解疑难,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李涛利用自己的优势,用文言文撰写《新史记淮阳名人传》,他先后撰写了《孙方友传》《牛明领传》《郑春光传》《彭秀英传》《朱婷传》等十几篇文言文传记,既教育了学生,又弘扬了家乡文化正能量。多少年来,李涛执教的班级一直名列级段前茅,多次被评为“十佳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李涛利用自己爱好文学的优势,以淮阳中学创办的羲陵文学社为平台,义务辅导羲陵文学社,不要学校一分钱补助,他扎根本地文化宣传,想方设法办好社刊《羲陵文苑》,设立了“社员之星”,提供社员展示的机会,发现培养了相当一批文学幼苗,文学社骨干赵文佳、张建辉、于天慧、梁晴、张培、阮家乐等学生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大大宣传了学校。在他的努力下,淮阳中学被评为了“全国青少年文学创作示范学校”,他主办的校报《百年淮中》被评为了全国校报一等奖,文学社张建辉同学还获得了2009年第十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征文一等奖,于天慧、阮家乐获得了2010年第十一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征文一等奖,杜了、苏园等同学获得了“全国诗歌大赛”特等奖,到北京参加夏令营,很好地宣传了家乡。李涛定期进行辅导讲座,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本地景点太昊陵、弦歌台、龙湖等人文景点采风,听取著名作家讲课,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观看人文影片,2008年,他还带领社员参演了影片宣传本土文化的《人皇伏羲》,使学生大大增长了社会体验,这些做法都很好地提高了文学社社员的文学感知力。

文学天地里抒发一腔故土深情

在平凡的岗位中,李涛老师孜孜以求,勤奋不辍。他坚持与时俱进,用文化创造实绩。

李涛是淮阳县十二届政协常委,当选以来,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利用自己热爱地方文史的优势,参与编纂了《细说龙湖》《寻访七台八景》《龙湖清风》等书籍,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从小村上路》《情漫陈州》《我在旅途读风景》《回望那片故土》,这些书籍都是正能量,满篇洋溢着宣传家乡的热情。他参与本地微电影拍摄工作,2011年以来,他创作了《梦里荷乡》《二月回来到了》《小苹果之大淮阳》等歌曲的歌词,受到了网民好评。尤其是《小苹果之大淮阳》,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知名视频网站,播放量均超过100万次,很好地宣传了家乡,得到了淮阳在外工作老乡的一致好评。

李涛积极参与本土微电影事业,2011年以来,他参与了微电影《家的感觉》《回家吧,幸福》《剪爱》等的拍摄工作,或编剧或策划,还在上述电影中客串角色。2012年2月,郑春光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李涛被郑春光的事迹感动着。2月19日,李涛一气呵成写成了五言古风《郑春光赞》,贴到几个知名论坛后,引起热烈点赞。他连续两天加班加点,晚上熬夜到凌晨两点钟,23日下午,创作出了15000多字的电影剧本初稿。2015年5月,他编剧《幸福花儿开》微电影,拍成微电影后,后来在北京获得了北京第五届国际微电影节以及中国首届公益微电影节奖项,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女儿刘亭还为电影题写了片名,播放后引起了很大轰动。

工作之余为多家报刊杂志撰稿,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类作品300多篇,作品曾被《人民日报》《读者》《散文百家》《华夏散文》等刊登,体现淮阳民俗的《嫁女》等十篇乡土散文,被“大中原文化读本”系列图书收录,由文心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事迹入编《河南人物志》,被《检察日报》专题报道,曾获“中国世纪大采风金奖作家”称号;乡土散文《犁地耙地那些事儿》《吃酱豆的日子》分获河南省文艺副刊二三等奖;《回望麦收的日子》获联通杯征文大赛一等奖;《麦场里那些活儿》入选《中国最美散文》;《记六十六岁的父亲》被大型诗文选集《记忆中的风景》收录;《小村人物二则》获全国文华杯小小说大赛二等奖;体现地方文化的《秋之三章》《殇柏之祭》收录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库。

2015年8月份,李涛参与淮阳县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出彩淮阳人”宣传报道,他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趁假期远到西藏、云南、东北等地采访淮阳在外创业人士,独立撰稿30多篇,合计10万多字。采访报道在《龙湖》报全部刊发,并通过微信平台、论坛同步发布,拉近了淮阳游子与家乡的距离,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网络空间里传递文化正能量 

李涛利用多次与外地文化界人士交流,不失时机进行家乡文化宣传。

2016年9月份,为了研究宋玉文化,他受邀到信阳参加第三届宋玉国际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发言,阐述家乡陈楚文化,后来还撰写论文,论证宋玉在淮阳的历史依据。为了挖掘本土文史资料,他和其他文史员到安徽庐江搜集淮阳中学创办人刘更寿有关史料,到南阳内乡、方城,驻马店西平、信阳等地考察淮阳中学校址遗迹,整理史料备校史馆存档。对于本地的景点,李涛几乎都写了文化散文,或记述,或歌颂,并收入散文集《我在旅途读风景》。

李涛是本地知名的网友,他的网名“晨之风”在本地很有影响力。他利用“晨之风”的网名在大河论坛、中原文化网、陈州网、周口网、淮阳新网、淮阳论坛以及淮阳新网微信公众号、淮阳乐服等平台发布文化信息,唤醒网友爱家乡意识。李涛在淮阳中学校友中享有很高威望,他经常在淮阳中学北上广深校友群发布家乡正面信息,帮助校友了解家乡变化。他还是家乡景点的义务导游,大河网组织的几次大型采风活动,他都是导游角色。他带领网友游览太昊陵、弦歌台、平粮台、龙湖,给他们讲解淮阳本土文化。近几年,他还接待了来自信阳商城的大批网友游览淮阳,义务当起了导游员,受到了外地网友的交口称赞。李涛还参与接待外地作家活动,利用间隙给他们讲解本地的文化。

李涛团结外地淮阳籍人士,共同宣传家乡文化正能量。和国家著名记者歌手王勇一道创作歌曲宣传家乡,全程参与《梦淮阳》的创作拍摄工作,并在政协会议上以议案形式促成。他牺牲休息时间全力支持宣传家乡的音乐MV拍摄,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导演连子拍摄几部电影,他几乎全程参与,撰写宣传稿件发布,提供环境和精神支持。本土创业人士主办的文化活动,他都第一时间支持,为晚会撰写串台词,编写节目,宣传新人新事。凡是宣传家乡文化的活动,几乎都可以看到李涛的身影。为了更好宣传家乡文化,2016年9月,李涛创办了“大豫坊”文化微信平台,每天发布本地文化信息,如今该平台已经成了一块淮阳文化展示阵地。

后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用这句诗形容李涛是再恰当不过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坚持“秉笔直书效司马,实事求是著信史”,教书育人的同时敢于记录本土文化发展的真实轨迹,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出去,这也许就是李涛的最大乐趣,也正是他生存的最大价值。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