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09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继挥资数亿元操办首届“姓氏文化节”之后,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今年10月将举办第二届“姓氏文化节”,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该活动列入为老百姓做的10件“实事”之首。而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04年,该县全县财政收入仅为1.21亿元,财政支出却高达3亿多元。(2月28日《中国青年报》)
网络上对这则新闻呈现出一边倒的指责和愤怒,主要是因为大家认为官员们不从百姓利益出发,搞面子工程,或是从中吃回扣。仔细分析周口市举办文化节的初衷,就会发现,很多人其实是误读了这则新闻。 6000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在宛丘(周口市淮阳县)创建了一系列的人类文明,其中最重要的创举之一是推行“正姓氏,制嫁娶”,由此产生了中国人的姓氏。显然,这也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打造这样一张文化品牌,不仅对当地有利,而且对于保存姓氏文化以及交流民族情感也是有利的。 在文化牌的背后,更是当地政府所算的一笔经济账,即希望借此文化品牌来发展地方经济。据报道,在第一届“中华姓氏文化节”的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上,该市共签订合同项目51个,总投资63.58亿元,其中市外投资62亿元。这62亿元,很多都是华商投资的。他们之所以选择周口投资,虽然有现实的利益考量,但显然也是离不开姓氏文化以及民族情感这个因素的。 办文化节花了多少钱,是否过于奢华以及是否有形象工程的嫌疑等,这些都是可以深究和调查的,但不能仅仅因为淮阳县是个贫困县,就剥夺他们依靠文化品牌寻求经济突破的权利,更不能一看到“贫穷”二字,就怒火中烧。如果缺乏足够的事实和信息的支撑,不去分析现象背后的现实考量,我们的怒火和批评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今日安报(杨绍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