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31日 作者:王彦涛 支亚茹 信息来源:周口日报 点击:次
淮阳龙湖
“要切实加强淮阳古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坚持规划引领,延续历史文脉,依托淮阳古城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提供有力支撑。”2月15日,市委书记张建慧到淮阳区调研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时强调。这一论述高度凝练了淮阳地域文化特质和精神标识,既是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文旅文创产业、壮大城区经济的战略选择。
滔滔黄河,奔流而下,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原文化,作为黄淮平原的一颗明珠,淮阳先民临水而居,创造了绚丽夺目的远古文明。淮阳是伏羲文化、龙文化、姓氏文化、陈楚文化、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享有“人之祖、史之初、国之根、文之源”的美誉。淮阳,据豫东平原、扼南北要道,文明滥觞之地,伏羲肇基之所。
伏羲氏是中华人文始祖。纵观史籍,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礼·含文嘉》为伏羲、燧人、神农;《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礼·号谥记》为伏羲、祝融、神农;《白虎通》为伏羲、神农、共工;《世经》为伏羲、神农、黄帝。对比这五说可得出结论:不论哪种说法,其中都有伏羲,而且伏羲都位居第一,居三皇之首。追根溯源,以伏羲为三皇之首是伏羲非凡的功绩使然。伏羲画八卦、结网罟、兴嫁娶、正姓氏……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华文明史。
伏羲氏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是人祖,伏羲形象始终和龙紧密相关。如战国楚帛书就有“故有龙雹戏(即伏羲),出自雷泽……”的说法,《太平御览》引《帝系谱》说:“伏羲人头蛇身(即龙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此类记述说明伏羲部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三皇五帝之中也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龙)身的,实质上,伏羲就是中华祖龙。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地方的原始文化遗址都出土了龙文物,如河南濮阳的蚌塑龙、红山文化遗址的碧玉龙和黄玉龙,这些文物可将崇拜龙的历史推进到6000年以前。由此可知,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华夏先民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显亮的旗帜。伏羲而下,炎帝神农、勾芒、共工、祝融、轩辕黄帝等远古先哲都继承了龙图腾,从而龙也成为中华文化最富有魅力的形象。无论何时何地,“龙的传人”这一口号始终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粘合剂”。
历史上,八卦被人们誉为“无字天书”,以八卦为基础创立的《周易》被奉为六经之首。《周易》揭示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规律,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在赞颂伏羲的匾联上,“一画开天”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匾联之一。所谓“一画开天”,就其实质而言,即伏羲在质朴、简易、无条条框框局限的原始思维状态下不断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的一个思维的制高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层次考察,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并用八卦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打开人们认识世界的闸门。以八卦为基础,周文王将其两两相叠推演成六十四卦,又得三百八十四爻,卦卦相通,爻爻相应,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涵容了宇宙万物的演变规律,天、地、人三者交融一理,构筑了《周易》的哲学基础。
伏羲和伏羲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流淌在中华儿女的文化血脉中。历朝历代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一致的。
叫响“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文化品牌,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周口,迫切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需要学习和传承伏羲文化中这种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兼容并包的协作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底蕴深厚 人杰地灵
初春的淮阳,热闹非凡,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日夜兼程赶到太昊陵拜谒。在这里,伏羲文化博大精深;炎帝丰功迹象可寻;万亩龙湖,碧波荡漾,沙鸥聚集,蒲草凄凄,莲藕飘香;太昊陵内的松柏造型公园,天下独步;白龟池、画卦台魅力独具……
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证,五亿七千万年前,在中国境内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淮阳古陆。6000多年前,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名为宛丘,肇始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定都于此,易名为陈;3000年前,舜帝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建陈国,史称陈胡公;战国时此地曾为楚都,称陈郢。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封子刘友为淮阳王,建淮阳国,淮阳至此得名。汉唐以来,淮阳始终是豫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史学家称,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六千年看淮阳。
淮阳文化厚重,《诗经·陈风》有关淮阳的记载就有10首,是古陈国的文化缩影。春秋时期,孔子曾三次来陈,讲学四年,形成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北宋包拯陈州放粮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淮阳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全国独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16处,是龙图腾文化、农耕文化、姓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陈、胡、田、袁等几十个姓氏都发源于此。太昊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太昊陵庙会以单日82.5万人的游客数量被吉尼斯总部授予“全球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淮阳泥泥狗被称为“真图腾、活化石”。
历史的长河、灿烂的文化在淮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这里的太昊陵宏伟壮观、殿宇巍峨,属帝王规制,三殿九进,十门相照,古柏森森,香火鼎盛;距今已有4600年历史的平粮台,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文物,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龙山文化时期古城遗址,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于淮阳区四通镇的时庄遗址是一处夏代早期的粮仓城,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坐落在龙湖西南隅的弦歌台是纪念孔子三次来陈、四年讲学的地方,淮阳许多人成了他的入室弟子,其中四人被列入七十二贤……
淮阳地处黄河冲积扇南缘,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适于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生长,美食众多。早在春秋时期,龙湖鲤鱼就闻名遐迩。《诗经·陈风·蘅门》中有“蘅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诗句。如今的淮阳,已成为全国油料生产五强县和淮山羊、黄花菜、花生、大蒜生产出口基地及中国塑料制品之城,黄花菜、方布袋烧鸡、豆腐皮、酱蒲菜……走俏全国,淮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豫东大地冉冉升起。
淮阳人民数千年来创造和积累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全人类而言,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更是我市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重要支撑。
羲皇故都 中华之根
追寻我们民族的根,有几个伟大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他们就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中华文明史上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如制网罟、画八卦、制嫁娶、正姓氏、以龙纪官等都附着在伏羲身上,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尊称为“人文始祖”,民间称“人祖爷”。
关于伏羲的传说至迟在春秋战国之时即口传心授,长久流传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相传,伏羲生于成纪(今天水)。由于气候剧变的原因,伏羲从西北高原走出山洞,走出森林,出渭水,沿黄河南岸东下追赶太阳。经过长期的跋涉,最后来到了黄河下游的黄淮大平原上,融合了强大的东方太皞部族,形成太昊伏羲部族。太昊伏羲建都于“宛丘”或“陈”,创造了昊昊王业与灿烂的中国本源文化。
人们传统观念上把伏羲理解成一个具体的人、一位具体的帝王,这种认知是片面的。更合理的是,把伏羲看成一个文化、一个文化时代。而中华文化是多种地域文化交流、融汇的产物,陈地正处在多种地域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对中华主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地理环境上看,陈地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大致以沙颍河为界,以北为黄河冲积平缓平原区,以南为淮河及其支流冲积湖冲积低缓平原区。这里土地平旷,河流众多,土质疏松肥沃,降水量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陈地兼有南北地理条件之长,具有发展农牧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又是上古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相互交接、争夺的地区,历次朝代更迭、文化演进都对陈地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便是现在,这里依然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中国的主要粮仓。
为追念伏羲功德,淮阳春秋时建伏羲陵,汉代陵前建祠。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英宗朱祁镇,清康熙、乾隆等都曾为守护、修建、增建、扩建伏羲陵亲颁诏书,使伏羲陵广达875亩,形成了皇宫式的古建筑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袁镜身称“太昊陵是我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建筑之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拜谒太昊陵之后,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四个大字。
走进太昊陵,我们发现从建筑风格到碑文颂额,几乎都与明代有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他的老家安徽凤阳举起义旗,反对元朝统治。元兵欲除之而后快,派兵穷追不舍。一次,朱元璋率兵与元兵相战,兵溃而逃,元兵紧追。朱元璋见一庙,急躲而进,他刚进去,几只蜘蛛就在门口吐丝结网。元兵追至,见庙门敞开,蜘蛛网密密麻麻,却不见有人进去,遂向别处追去。朱元璋见追兵过去,定神观看,才知自己进了伏羲庙。躲过了这一劫,他认为是天意,遂跪拜在伏羲像下,许愿如若坐了江山,定为伏羲重塑金身。果不其然,朱元璋灭了元朝,当上明朝第一个皇帝。明朝建立后,百废待兴,朱元璋日理万机,忘了自己的许诺。一日,他睡梦中看见一老者来到眼前,说起还愿之事,他醒来方知是伏羲来此,遂跪拜于地,即来还愿,拨出专款扩大修建伏羲陵,重塑伏羲氏像。朱元璋又驻跸于陈,祭祀朝拜人祖伏羲,后又念念不忘,自制祭文,命大臣年年到伏羲陵祭拜人祖。这段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许多版本,但朱元璋对伏羲陵情有独钟确有其事,如今这里还保存着朱元璋的御祭碑。
太昊陵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初春时节,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云集在此,进香祈福,日均2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泥狗”“担经挑”等庙会符号都带有神秘的原始印记。每年海内外来此的祭祀者达数百万人。
站在人祖像前,会让人沉浸在“慎终追远”的氛围中,浮躁的心灵会慢慢沉静,灵魂会变得明澈善良。
龙都古城 声名远扬
传说,伏羲“以龙纪官”,以龙为图腾崇拜。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历代皇帝都自称“真龙天子”,各兄弟民族都自称“龙的子孙”。而龙的传说历史也非常悠久,历朝历代的典籍都有记载。在《易经》《左传》《道德经》《二十四史》《管子·形势》等史籍中都有大量关于龙的记载或描述。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
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共同尊奉同一个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帜下,多民族团结和睦,统一为中华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广泛代表。历代帝王都说自己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等都刻着龙文。这说明了太昊伏羲氏的“以龙纪官”是一切“龙文化”的本源。那么,为什么我们说淮阳是“龙文化”的故乡?
相传,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不仅始创先天八卦,还通过天文确定历法,进而指导农业,延续文明。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方,用动物和颜色来标志它。东方是青龙,西方是白虎,南方是朱雀,北方是玄武。根据五行原则,东方属木,阳气始生,在四季中对应春天,卦象为震,合乎《易经》中“帝出乎震”的说法,因此太昊伏羲氏为东方之神——青龙。
这其实就是古人用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二月二,龙抬头”,春天要来了,可以播种了。有了农业,也就有了延续人类文明的基础。每年农历“二月二”太昊陵的朝祖庙会,自春秋伊始,始终香火鼎盛,如今,太昊陵已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所以说太昊伏羲氏对人类文明的“开天立极”,是龙崇拜之根、龙图腾之源,龙的精神就是伏羲精神和伏羲文化的精髓。
大量史料证明,龙的起源同太昊伏羲氏的历史文化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息息相关。所以说,今天的淮阳是当之无愧的“龙文化”发源地,这种文化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更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辨识度和不可复制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如今,淮阳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龙文化”是淮阳的独特优势,也是助力我市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坚实基础。
大道之源 源于淮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起源于淮阳的一本奇书,影响了中国文化六千年。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相传 ,由周文王或在周文王的指导和倡议下编成的《周易》,主要反映了西周初期的历史面貌,后来经过世人的补充润色,逐渐系统完善。
走进太昊陵,单檐硬山式建筑的道仪门是《周易》对道的重要阐释之一。道,古时指道德,仪是义理,现在指道德和正义(古代仪和义为通假字)。《易·系辞上》说:“成性存存,道仪之门”,意思是提高品德,必须增进智慧 ;扩大事业,必须从谦卑的礼仪着手,才能进入道仪之门,这是完成德业的根本,故过去此门又称通德门。
古时拜谒和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必须端庄仪表、恭恭敬敬、严肃前行。道仪门右上方“开天立极”匾额,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题写,指伏羲始作八卦,一画开天,揭示了“天地”“乾坤”“阴阳”之道,为人们树立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左上方“真道道真”匾额为中国现代书法家、诗人沈尹默题写,怎么读都是“真道道真”,寓意为“只有真的道才能道出真的理”。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支撑中华民族文化两大骨架的儒、道文化都孕育于伏羲文化,以伏羲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思维之根,因此说华夏文明根在中原、中原之中在淮阳。
老子生于陈地苦县,深受伏羲文化的影响。“八卦”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理念,直接触发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维方式,启发了先秦思想家老子对三代各家之道作出高度的抽象与概括。而老子的“道”文化精神,则上承伏羲文化,是对伏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德经》前37 章为《道经》,后44 章为《德经》,“道”字有76个用例,“德”字有43个用例,这种“道”与“德”理念的社会学、伦理学意义的引申与发挥,对中国历史上形成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伏羲文化与老子文化在“道”的形成上是同源的。
“韦编三绝”讲的是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的事,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陈地是孔子游说儒家思想的主要地域,孔子曾三次来陈,在这里著书讲学长达四年之久,为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并留下了“陈蔡绝粮”的千古佳话。
“陈蔡绝粮”的故事就发生在淮阳。就在淮阳西南隅的弦歌台上:深秋时节,在一片离陈国都城不远的苇丛里,一群受陈国士大夫唆使的人,把游说诸侯、宣传仁政的孔子师徒团团包围起来,使其断粮绝炊,一连七日,只能靠芦根充饥。
然而,孔夫子并没屈服,依旧诵诗论道,架琴抚弦。他的学生子路愤慨地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回答道:“君子即使困厄,也能镇定自持,毫不动摇;小人一到穷困不堪的时候,便沉不住气,脾气变得暴躁,不顾原则了。”
如今,走遍古城,再也看不到当年陈国权贵们的痕迹。连都城也先后易名为陈州府、淮阳郡、淮阳县、淮阳区了。但孔子师徒在此地的言行举止却一代一代地流传着,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仰,恰如这弦歌台上的一副楹联所说: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秋犹自仰高山。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学子来到此处,瞻仰先师的绝粮遗址,聆听弦歌的遗响余韵。
万姓同根 根在淮阳
君到淮阳来,才知故乡事。相传太昊伏羲氏都陈,在这里制嫁娶、正姓氏,结束了中国远古的乱婚、杂婚时代,开辟了“一夫一妻制”的人类文明时代。
中华姓氏自此肇始。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中国最早的姓产生于伏羲时期,伏羲之后为风姓,这是中国第一姓。”人祖伏羲为万姓之根,古陈淮阳是万姓之源。在太昊陵统天殿右上方,“万姓同根”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国务院前总理李鹏题的字。
许多中华大姓从古陈淮阳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今中华姓氏中人数最多的李、王、张、刘、陈五姓之中,陈姓直接在陈地得姓。历史记载,陈胡公是陈姓的得姓始祖,他原本姓妫名满,是舜帝第33世孙。妫满的父亲阏父,因商纣王昏庸无道,制造了大量武器帮助周武王,为周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追封先贤遗民时,将阏父的儿子满封于陈地,国号为陈,建都于宛丘,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满。因此,妫满也被称为陈胡公。当时,陈国辖地在黄河以南、淮水之北,国力强盛,是西周至春秋最有影响的诸侯国之一。
陈姓遍天下,淮阳是老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陈姓名人灿若星辰、浩如烟海,如孔子高足陈亢,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唐出使西域取经传播东方文明的陈玄奘,中共创始人陈独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云、陈毅等。据资料显示,在两万多人的历史名人中,陈姓占2800多人,为君、王、侯者逾百人,为宰相、将帅者六十余人。特别是近现代各行各业出类拔萃者不胜枚举,为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据统计,陈姓约占全国人口的4.53%,从陈姓分支出的姓氏达六十多个,其中胡、田、孙、姚、袁、夏、陆等也是中华大姓,在中华100大姓中,孙姓列第十二位,胡姓列第十三位,袁姓列第三十三位,夏姓列第五十五位,田姓列第五十八位,姚姓列第六十四位,陆姓列第八十位。王姓的一支妫姓王也是从陈姓中分化出来的;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为苦县,乃陈国属地,李姓今列中华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94%。
除直接在陈地得姓之外的姓氏,陈地还是一些中华大姓的郡望之地。郡望在陈地的姓氏有:阳夏谢氏、太康袁氏、长平殷氏、宛丘符氏、南顿应氏等。
水流千里归大海,树有万枝终归根。一个姓,一部史,一部陈姓起源、繁衍、分化、播迁的历史,犹如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戏剧,演尽了人间的生灭盛衰、聚散悲欢。这是一部陈地先民生生不息的生命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生长史。
魅力淮阳 扬帆起航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淮阳这片古老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淮阳好人感动全国,淮阳作家叫响中原,陈楚故事名扬天下。走进淮阳,两脚一踏就是秦砖汉瓦,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三步一景、五步入画、推窗见绿、出门见园……魅力淮阳,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一座承载数千年灵气的历史文化名城淮阳,正以创新为笔、以文化为墨、以大地为卷,奋力谱写“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现代化建设的绚丽篇章。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