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5日 作者:记者 李向东 通讯员 阮淮凤 韩功勋 图/苏雪松 信息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点击:次
当前,小麦已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防控任务艰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高度重视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迅速成立了全区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指导农民群众进行小麦后期管理,为守好全区粮食安全夯实基础。
4月19日,记者来到淮阳区郑集乡郑集村,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里,市、县两级农业技术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队认真查看小麦长势,并不时与镇村干部、群众进行交流。
淮阳区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张新颜介绍,淮阳区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上坚持“早发现、早预报、快处置”,组织植保测报技术人员将定点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专用测报设备和人工调查相结合,科学研判预警,为统防统治提供科学依据。对小麦条锈病织密测报网络,加大普查力度,“带药侦查、打点保面”,严防病害扩散蔓延。对小麦赤霉病防控作为中后期麦田管理的重中之重,则“见花打药,主动预防”,防止病害暴发流行。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出动技术人员300多人次,进行田间调查50余次,116.5万亩的小麦不日将完成喷防任务。
锄草、施肥、喷灌,绿油油的麦田里,大家伙儿动作娴熟得手,忙得不亦乐乎;植保无人机在麦田上方喷洒农药,来去自如。
“像这台植保无人机药箱容量达40升,喷洒均匀,穿透力强,可以直达小麦根部,既减少对小麦的伤害,也能提高作业效率,雾化效果还很好,一天防治1000亩小麦不成问题。”在郑集村喷防现场,淮阳区大疆农业负责人胡玉东介绍。
为更好的统筹疫情防控和麦田管理工作协调开展,淮阳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等麦田管理技术。在统防统治关键节点,区、乡、村三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组织动员,技术专家分片包乡包村,对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指导。为提高工作效率,淮阳区还积极对接专业种植合作社和植保无人机团队,免费提供麦田管理“套餐”大礼包,免费送货到田间地头。
“过去一提到打药,头都大了。”59岁的郑集村村民钟学欣说:“俺家种了十来亩地的小麦,要是背着药筒打药,一遍下来,累得腰酸腿痛。现在党的政策真是太好了,专家来到了地头指导,打药还不要钱,省时省力,我们群众也得到了实惠。”
目前淮阳区已将2550万元统筹统防统治资金,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划定了不同作业区域,科学选定农药,统一组织,分片作业。自4月18日开始,投入的直升机已达11架、无人机400余架,有效确保了在防控窗口期内(4天左右的时间)对全区小麦统防统治全覆盖。
在淮阳区的大连乡龚桥村农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控监测点内,虫情信息采集系统、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定量风流孢子捕捉系统正发挥着智慧天眼的作用。
去年9月份,淮阳区数字化农业管控平台通过验收使用,按照土壤类型、方位等因素要求,全区共设有6个站点,1个主站、4个副站、1个耕地质量监测站。主站包含了气象监测的功能,可以监测出温度、湿度等墒情信息,并能拍照存储;耕地质量监测站,在田边建有显示屏,群众使用手机扫码可随时进入系统获取气候温度、土壤湿度等信息。
“以前农民群众种地靠的是经验,时间点把握不准,容易给农作物造成伤害。”周口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东良说:“现在有了数字化管控平台,土壤温度、湿度等墒情通过平台就可以随时掌握,过去的经验指导农业转变成了现在的数字指导农业,农作物田间管理达到了最佳标准线。”
淮阳区委书记张建党说:“淮阳区是农业大区,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25.34万亩,高标准农田已达100万亩,粮食总产21.94亿斤,2021年,我区被评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多措并举做好农田田间管理不仅是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更能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