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4月13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龙都文集 作者:泥泥狗 点击:次
前言:淮阳,古称宛丘、龙都、陈,位于北纬33°20’至34°00’,东经114°38’至115°04’,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长,气候兼南北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中国古地理图》显示,早在震旦纪在亚洲东部汪洋大海中,首先出现了“淮阳古陆”,直到石炭纪、三叠纪,“淮阳古陆”就是古生代繁殖发展的主要地区。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在五亿七千万年前至十九亿年震旦纪期间,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是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大片的淮阳古陆,在这片土地上中华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史前文明,留下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与之相佐的遗物遗迹,点燃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在这块土地上,自古史传说以来,文化艺术璀璨夺目,形成具有传说色彩的地域文化。
目录:
一、普遍意义上的神话传说………………………………………2
二、淮阳地域传说及形成这一地域性的诸多因素………………………2
1、伏羲传说…………………………………………………………………2
2、炎帝传说…………………………………………………………………7
3、胡公传说…………………………………………………………………7
三、淮阳文学文化概况………………………………………………………8
四、古史传说对淮阳文学的影响……………………………………………9
五、结语………………………………………………………………………10
摘要:淮阳以悠久的历史承载了无以历数的古史传说,从中我们不难找到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传说素地,从人类文明形成进程中找到古史传说对该地文学文化的影响。
一、普遍意义上的神话传说
神话,马克思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①拉法格也说:“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言,也不是无谓的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和自发的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它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古史专家、考古学家天石说过:“神话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艺术夸张与渲染,并夹杂着空想与幻想,但也或多或少地反映着历史的影象。”③古代神话是全民口头流传下来的原始文化结晶,它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语言的发展、叙事能力的增长是同步并进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语言发展高潮,我国大约在8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成熟,在这一时期原始人类收集各种材料去证明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起源、发展、原因、后果时,其故事演变成各种神话。然而神话是对大事件,共同关注的东西的心理反映,体现的是集体意识,日本学者松林武雄在《童话与儿童的研究》中说,原始人几乎没有个人意识,却常常受集团心理的支配。也正因如此,古神话传说才得以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古代传说是口耳相传的史料。我国现代著名古史专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认为,古代传说史料大都有其历史的核心,都有其历史渊源。它是未经后人加工的零散的资料,它形成于有文字记录之前,通过口耳发挥了比文字资料更加具有穿透力的作用,再通过考古文化解释其历史内涵,我们不难考证史前文化的大概面貌。
二、淮阳地域传说及形成这一地域性的诸多因素
1、 伏羲传说
相传,淮阳是伏羲建都的地方,有文字以来各史家对伏羲进行大量记载,民间流行大量传说,近代考古工作对古史传说进行了充分的印证。淮阳民间神话传说林林总总,古老、全面而有系统,尤其以太昊伏羲的传说最多。这些传说包括人类的形成、繁殖、生存、文明的肇始等。用一种模糊的文化形式概括了史前模糊的历史社会形态。关于伏羲的传说是从人类意识的混沌状态开始的,正如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一样,人类文明起源于一场大洪水之后。传说在那场大洪水之前,各部落择地与野兽共居,伏羲部落生活在蔡水旁的高丘(宛丘)上,由于他从小聪明善良,在小时候和妹妹每天拿两个馒头喂蔡河桥头的大白龟,七七四十九天后,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场大洪水袭来,白龟要他们钻入肚里,在白龟肚里两人靠白龟为他们存放的馒头生活了七七四十九天,出来了世界上只剩下兄妹二人,为了繁衍后代,女娲提出与其兄结婚,但遭伏羲拒绝后二人约定滚磨成亲,在宛丘之上滚下磨盘,结果两磨和一,二人结为夫妻,由于怕羞,女娲用水中蒲草编成扇子遮脸交配。后女娲抟士造人,炼石补天,因为天上下雨,二人用扫帚扫已经捏成的泥胚,结果出现了后来的残疾人。这是一段关于人类祖先的传说,汉《风俗通义》、晋《搜神记》、唐《读异志》都有“古磨成要,结草为扇”的故事。玩具是先人们流传下来的信物,传承最古老,流行于淮阳的扇面老虎、泥泥狗被考古学家说成是“真图腾活化石”,记录了那段生活、繁殖、发展、进化过程。历代史书记载并再现了这些传说在当时的情况,使我们更自信地去考证古史。《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同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熄,猛兽食颛民,鹜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据考证,在尧舜之前的一两千年里,由于没有发明凿井技术,各氏族集团择水而居,而气象规律又是两三百年一次大的洪水,人们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十分艰难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面临灭顶之灾,像2004年岁末印度大海嘯近二十万人丧生,一定会给人留下记忆,这样洪水在原始人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记,各地神话都与大洪水有关是有历史地理共因的。伏羲女娲兄妹为婚,应为母系氏族公社男女群婚乱婚状态。《三皇本纪》载:“太昊庖牺氏,风姓,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那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交媾生育处于十分愚昧的状态,正如《纲鉴易知录》所云:“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爱,不知其礼”。这一时期侄姑相媾,叔侄女相媾,舅与甥女相媾的乱伦之事不可避免,群婚、抢婚、乱婚现象十分普遍,因生理学遗传原因,当时人们生育质量不高,残疾较多,也恰恰解释了女娲扫帚扫泥胎致人残疾之传说。《历代陵寝备考》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都陈(淮阳),在位一百一十五年”。根据考古发掘,大汶口文化早期邳县刘林墓,五个墓群约150-200人,其中第五墓群55-60岁老年女性仅三人,男性仅一人,第一墓群60岁男女各两人,可见古代人的寿命不及现代,结合有史以来的社会历史知识,从盘庚到帝辛270余年12王,清200多年只不过十代皇帝,而伏羲在位115年,可以推测,伏羲为氏族名称而非一个人实体。不同史书对伏羲功绩作出概述:《竹书纪年》说:“结网罟,养牺牲,以充庖厨”。《史纲评要》也说他“养六畜,以充庖厨。”反映了这一氏族的生活方式,开始捕鱼,驯养牺牲,现如今淮阳泥泥狗由原始先民传承至今日,可能出于驯养狗为家畜,充满对狗忠诚老实的感情,考古发掘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已发现大量狗猪骨骼,可见当时狗已成为氏族圈养的对象。传说他始定四海之广,制九州。 《竹书纪年》曰“号曰龙师”,《纲鉴易知录》说他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形成中华民族的龙图腾。《竹书纪年》:“太昊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以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是谓龙师而龙名”。相传,伏羲建都于陈,统领九大部落,北方两大部落以雄鹿老虎为图腾,南方三部落以鳄鱼、巨蜥、红鲤为图腾,西方以苍鹰,东方两个以白鲨长须鲸为图腾,居中的陈地以蟒蛇为图腾。伏羲征服四方后,取蟒蛇之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组成一个新图腾,体现华夏族九州的大融合。伏羲氏族处在人类思维有所发展正在向文明迈进的时期,这一氏族已具有综合思维的能力,“隆隆”的雷声使他们看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就以“隆”声命名新图腾。甲骨文的龙左为雷鸣之音右为闪电之相。何新则认为龙是云神的生命格。⑤这也正是中国神话中云、雨、雷神叫“丰隆”的原因。太昊伏羲与皇帝同为太阳神崇拜的产物,《左传》云:“黄帝氏以云纪,是为云师而云名”,“太昊氏以龙纪”,表明了龙与云的分化同构关系,《五帝德》:“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我们能看出龙马皆云象,可以印证伏羲取龙声的真实性。
《资治通鉴》曰“太昊伏羲都于宛丘。”伏羲虽为神话却与考古及人类学发现的人类文化演进系列相距不远,据淮阳平粮台考古发掘证实该地为古宛丘,也正是伏羲定都的地方。1979年,河南文物研究所对位于淮阳县城东南的平粮台——宛丘古城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有5000多平方米,居住面积3400多平方米,城墙部分夯土筑成,南门有两个土坯垒砌的门房,面积约六平方米,并有陶排水管道,是目前考古发掘出的最早的陶排水管道。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锛、石镰、骨鱼钩、石网坠、陶罐等,还残留有烧过的木炭,未完全燃烧的树枝和燃烧过的动物骨骼、贝壳、鱼骨等。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14测定,这座古城距今约4600年,叠压在大汶口文化层之上,龙山文化层之下。专家认定这就是6000多年前伏羲都宛丘的古城址。平粮台是我国唯一一座原始社会时期两代帝王建都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风险单位,2000年被公布为“二十世纪河南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历代帝王陵寝备考》记载:“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都陈。”城东北五公里处,有一土台,高丈余,广十亩,名五谷台,是我国一座著名的古文化遗址,传为神农氏播种五谷之地,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该地已发掘神农井,口大底小,约十几米深,证实已有五六千年历史,是我国目前已发掘出的最早的人工凿井。
从考古和史料可知,太昊伏羲氏已经是一个高度融合的大氏族,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声。据史载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现在甘肃天水有“伏羲庙”,从中可以找到源于西北的仰韶文化向东发展的轨迹。仰韶文化的前身为大地湾老官台文化与大地湾李家村文化,分别分布于秦陇地区,汉水丹水地区,与伏羲生于成纪相吻合。而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属于中晚期,最早在公元前4300前,在三门峡地区发现两种文化交错关系,找到仰韶文化东下的线索,为各种文化在豫东淮阳之地融合打下基础。《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皋之墟也。”皋亦作昊、皓,其意为太阳经天而行,太昊部落是一个信仰太阳神的氏族部落,发源于黄河下游,淮河中上游,豫东淮阳有太昊陵,相传一天天混地暗,人祖伏羲位崩,大水冲来一人头,头上长角,到现太昊陵处沉下,随之土地垅起形成土丘,为太昊陵墓。这里春秋有陵,汉前有祠,北宋时大修,有苏轼之妹巾书石碑一通,乾隆十年大修成现在格局,占地875亩,南北长750米,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分外城、内城、紫禁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厅。其陵墓上圆下方,是中国唯一“天圆地方”形制的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等于八市尺),方座边长182米。太昊定姓氏,自己以自然现象取姓为风,2004年10月18日,淮阳举办了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云集,追忆祭奠人祖伏羲。风姓与神话风后、风伯应有关,但二者不是社会实体,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一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杜预注“任,今任县”,在山东济宁市;“宿,小国,东平无盐县也”;“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颛臾,在泰山武阳县东北”,今费县,都在今山东境内。《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豁,少昊之国”。《帝王世纪》云:“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太昊之部族可能因受后来其他强大民族的攻击而东进,入山东境内,发展为少昊部落,东部少数民族蚩尤部落也与太昊有关。《左传》载:“太皋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蚩尤之“尤”古文为蛇形,“蚩”下部为虫,古代虫蛇不分,现东部地区称蛇为长虫。所以太昊、少皋、蚩尤应为东夷少数民族的祖先。因东夷集团处于各文化交界处,仰韶文化与东夷文化再次接触。
然据考伏羲女娲为南方苗人的祖先。清初陆次云的《峒豀织志》里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伏羲女娲兄妹为婚一事在苗族地区流传甚广,在一些偏远苗族地区,伏羲音Bu-I,为伏羲古音,娲为Ku-eh,为娲古音,Bu字原意为祖先,I是第一,也就是说氏族最早祖先为伏羲、女娲。《淮南子?览冥训》上面虽说“未及宓戏氏之道”,下面却全为女娲功绩,《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士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结合苗族传说,女娲地位远高于伏羲,可推测这一传说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苗人以伏羲、女娲为祖起源很早。然而,苗蛮,东夷,西北华夏三集团是怎么融合的呢?太昊与伏羲怎么又会同为一人呢?有些人认为是史学家的谣传,而这些传说大都经民间口耳相传,应该谬误不会太大。我想应该是氏族集团消长,民族发展融合的结果。而最终应该在河南淮阳融合成最发达的集团太昊伏羲集团。
首先是仰韶文化和东夷集团的接触,二者很快合作、完善,《尧典》内说:“黎民终变始雍”。意思是东夷集团中九州的遗民变化了,和睦了,这样就到了考古学上大汶口文化中早期。屈家岭文化首先发现于湖北荆山,主要分布在两湖地区,是南苗集团的文化发展地区,在此地华夏同苗蛮集团接触,开始用武力后来用宗教和文化把它征服,一直至战国北方文化深入湘水流域,而后苗蛮传说才为华夏所同化。裴李岗文化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存在于公元前6000-5000年,从考古发掘看出这一文化较早,也较发达,很早就进入锄耕农业,并已饲养家畜、家禽,驯化野生动物,手工业也很发达,还可以看到祖先崇拜及灵魂不灭、神灵崇拜现象,随葬龟壳很多,有龟灵崇拜现象,豫东淮阳一带是早期新石器文化之后,继承了北辛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大汶口文化,是同时代诸文化中最发达的,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作用不可忽视。
据考古发掘,结合当时其他地域考古资料,当时人类的思维已脱离蒙昧状态,人们已经开始观察自然现象并试图探询其发生、发展原因,已基本具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伏羲氏族作为当时最先进、最强大的部落,为推进社会进步、人类发展、文明监觞做出了巨大贡献。各家史书所载的伏羲部族的贡献与考古事实的相佐,使我们找到古代传说的素地。《太平寰宇记卷42》引《帝王世纪》曰:“伏戏服牛乘马。”《易?系辞传释义》:伏,服也;戏,化也。《白虎通义》释下伏而化之。指伏羲开始驯化走兽。《帝王世纪》:“包羲取牺牲供庖厨,以炮以烙”。表明这一氏族已经具备相应的宗族关系,有了严格意义上的伙食,考古发掘的烧过的木炭和烧烤过的动物骨骼证实了这一说法。伏羲根据日月盈虚,岁月年华,万物兴衰,草木枯荣,生老病死,灾兴祸福,事的起落,体悟阴阳消长,进而总结规律,始作八卦。《易?系辞》:“揲蓍画卦。”《寰宇记》说:“伏羲于蔡水得白龟画八卦。”《淮南子?要略》篇内说:“今易之乾坤是以穷道通义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也,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所以厚测淑清之到而捃逐尤物之祖也。”伏羲画八卦之传说在淮阳广为流传,传说伏羲在蔡水得白龟掘池放养,观天象始悟天地之道,又取淮阳独有之蓍草,用“—”表阳,用“——”表阴,排成八个卦形,分别代表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种不同的自然现象,这种记事方法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比结绳更进了一步,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文化的“无字天书”。今淮阳城北有著名古迹画卦台,始建何时不详,《路史》已有记载,台下有太极八卦图,并发掘出有阴阳意象的石算盘一张,民间十年(1921)年,市民挖出一古物,龙头马尾,背驮阴阳鱼,这些都与八卦卦理有关。画卦台前有一面积约660平方丈的大坑,传为伏羲得白龟放养的地方,白龟背部奇特的结构,对伏羲画卦起了启发作用。正如明弘治癸丑科进士王良臣《白龟灵池》所写:“碧水平开土一泓,庖羲从此注精英;天生尤物成嘉瑞,地泄元机兆圣明。割破阴阳从背见,肇来奇偶自爻生;谁知有象全无象,止水无波分外清。”1984年8月,城东一少年于池中钓出一白龟,重1.2斤,全身乳白色,龟背纹路明显。2003年9月13日,在画卦台西侧桥北也捞出一只白龟,重2.4斤,龟甲中间有象征五行的五块大图案,两边有八块中图案,周围有二十四块小图案,经多方考证二者不是同一白龟。在大汶口等文化考古中发现,那时的人们有龟灵崇拜现象,在那时期的墓葬随葬品中有龟壳装有颜色不一,数量不等的小石子,龟甲经磨制,上面刻有文字符号,直到商朝,龟仍然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传说与现实的吻合,不仅仅说明了人类的崇拜渊源,也反映了先民对世界的探索,传达了人类文明的先声。
少数民族虽经同化,但民族特性使他们具有独特的感受力,对颜色,对艺术都表现出敏感性,流行于南方的傩戏起源于原始巫文化,流传下来的一些绝活看起来有些神秘,其实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基础上,东夷太昊部落用少数民族的慧眼为人类民族的进程做出了贡献。伏羲氏还是音乐的鼻祖,《楚辞?大招》注:“伏羲始作琴瑟”;《拾遗记》:“包羲絙桑约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焉”;《纲鉴易知录》说:“太昊作荒乐,歌扶纬……斫桐为琴,绳丝为弦,弦二十有七,命之曰离征,以通神明之道,以合天人之象,绠桑为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养性,反其天真,音乐自是生焉。”平粮台出土的埙是目前出土的最早的乐器之一。《管子》曰:“伏牺作九九之数。”在远古伏羲之前,结绳记事比较直观,但随着人类生活现状的复杂化,所需要的数也越来越多,在伏羲时代,蓍草与人们关系密切,是神灵的象征,常用来占卜,也成为人们记数的工具,他们把草与草叠加创造了新的近似于现代的记数方式。
在河南淮阳太昊陵统天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概括了伏羲氏的贡献,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经多方考证,伏羲定姓氏,万姓同根于陈。《纲鉴易知录》云:“伏羲制嫁娶,正姓氏”《帝王世纪》:“伏羲氏,风姓也”;《竹书纪年》云:“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风的古体,上为天穹,下为一虫,龙义。接着还为存在的母系家族定了姓:姜、姚、嬴、姬……,意为源于同一女性始祖。又为当时出现的男性家族定了姓,以龙为氏,他命“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对庶民以居住地的环境为氏:石、丘、沙、江、洪、谷;以驯养的动物为氏:牛、马、猪等;以周围常见植物为氏:杨、柳、桑、叶等;以天地方位:左、东、南等;以天象:云、雷、雪等;还有以生活用品为氏,如包、柴。到了周始用分封制,以诸候国地名为姓,如陈姓,以陈胡公为始祖,源于淮阳。西周时,周武王之婿妫满官拜胡公,受封于宛丘,建立陈国,也称陈胡公,县城南柳湖中有其铁墓。“通婚姻,制嫁娶”与“正姓氏”是相辅相成的,制嫁娶是定姓氏的目的,《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史》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通。”这样使人类文明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太昊陵显仁殿东侧有一子孙窑,考古测定有6000多年历史,像女性生殖器,是龙山文化时生殖崇拜的证物。最早记载,在春秋时,庙会期间,如男女有意,你摸一下,我也摸一下,会意后大家就把婚姻定下,然后到某处野合成亲,群婚乱伦由此结束,人类向文明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