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4月13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中华伏羲文化 点击:次
本来,武术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具有练、看、用三种作用。所谓“练”就是锻炼身体,用以调气息、壮筋骨、防侵害、除疾病,以达防身护体延年益寿。所谓“看”就是具有表演性,通过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古代人们往往把军事上的攻守动作移植成“舞蹈”以再现。在大战胜利之后,或节日里大型集会上进行表演,以抒发胜利后的喜悦感情,这就是当时的“大武舞”、“干戚舞”。“干”者“盾牌”也,“戚”者“板斧”也,即拿着盾牌和板斧进行表演。正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的:“大东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一伐是一个击刺动作的变化,以此来鼓舞大众的士气,振奋民族精神。所谓“用”,就是击打实用。作为军事训练中的技击、搏斗的技能,以进攻敌人保护自己。正如《韩非子·五蠹》中记载的:“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氏乃服。”说的是大禹时期苗氏造反,禹派大军征讨一月,未能战胜,后又训练三年,以高超的武术技术慑服了苗氏。
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自然要比人于兽之间的搏斗复杂的多、规模也越来越大的多。这种大规模的战争,当然要促使着武术的技击作用迅速地向前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形势变化的需要,部落利益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象郭化若先生编译的《孙子兵法》中说的那样:“孙武是我国的大军事家。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春秋战国(及其以前)战争频繁,又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即使没有孙武其人,也会有张武、李武或张文、李文来写这一兵书,这是必然的。”⑤
在人与禽兽进行的殊死搏斗中,在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的残酷拼杀中,作为搏斗技能的武术,必然要有人编制,有人总结,有人发展。
聪明智慧的伏羲,他能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他能教民结网、打猎、牧畜、捕鱼,他能教他的臣子养牺牲以充庖厨,制琴瑟乃乐万民……他理所当然是古代一位高级知识分子,是一位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英明领袖,是一位伟大的创造发明家。试想在这样一位英明领袖领导下生息繁衍的民族,能甘心受异族的侵辱吗?作为对战争十分需要,甚至关乎着整个部落命运的“武术”,他能不重点研究吗?
从伏羲定都宛丘(陈州)的整个过程看,他对武术、对战争是相当有研究的。他生于成纪,也就是中国西部甘肃天水一带。为了民族的昌盛,为了更好的繁衍生息,便带领着本部落的人群,沿着滔滔东流的黄河,来到中国中原的东部——河南的宛丘即今淮阳县,迢迢数千里,无疑是跋山涉水历尽磨难。当然,这不仅是穷山恶水、猛禽野兽及狂风暴雨、天气寒冷等等大自碍然的磨难,异族的侵扰和阻挠也是无计其数。不知要经过多少次战争才来到这富饶的宛丘。
史实也确是如此。据《太白阴经》记载:“木兵始于伏羲,至神农之士,削石为兵。”《晋.拾遗记》中载:“伏羲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调和八方,以画八卦”。⑥所谓“木兵始于伏羲”即是用木料制成兵器,以对付敌人,是从伏羲开始的。无异用木料制成兵器消灭敌人当然比赤手空拳效果要强的多,这在当时来说,就是一大发明。所谓“造干戈以饰武”。“干戈”者兵器也,即现在的武术器械,“饰”修饰之意,即将零乱的武术动作加以修饰编成套路,这不就是现在武术套路的萌芽吗?所以我们认为,我国武术是从伏羲开始的,是伏羲创造的,伏羲就是武术的创始人。尽管我国的武术按地理分布有南拳、北拳;按山岳门派区别分成长拳、短拳等几百种拳法,它们的始祖都应该是伏羲。因为所有的拳法无不讲究阴阳、虚实、神气、意力、起落、进退、动静、张驰、伸缩、吞吐、仰附、开合,而这些阴阳虚实的基本理论,都是以伏羲的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作基础的。有些拳的名字甚至就是从八卦的原理中派生出来的,如:八卦拳、八卦掌、太极拳、八极拳、八段锦等等。特别是前些年淮阳县体委挖掘整理出来的,在陈州流行数千年,后由淮阳(陈州)人刘怀拳师编制的《伏羲八卦拳》(1988年2月、1989年8月河南科技出版社两次出版),更能说明这个数问题。《伏羲八卦拳》的手型有四,即:混元手、无极手、太极手、两仪手。“混元手:混元者,元气之始也”。指天地初开,阳气上升,阳在上,阴气下降,阴在下。拳背属阳,拳心属阴,因而拳背(阳)在上,拳防(阴)在下。无极手:《淮南子.泰族》注:“达乎无上,至乎无下,运气无极,翔乎无形”。《老子衍》注:“无极者无形,太极者有理也”。即无上、无下、无形之意,所以无极手拳心向下……⑦。读书在基本理论部分中谈到:“伏羲八卦拳是按照伏羲八卦的原理辩证地确定阴阳虚实起落进退的。它的手法、劲法、套捶也都是从八卦原理中派生出来的……”⑧这就和伏羲创造的武术的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地处黄淮平原中心的宛丘(淮阳陈州),数千年前我们的民族在著名酋长伏羲氏的带领下,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那时这里的地势平坦,森林茂密,动物繁多,气候温和,水草丛生,是使本民族发展昌盛的好地方。然而在那“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⑨部落相争的年代里,这里决非是平静的地方。相互争夺,会武拼杀的场景是可想而知的。据史书记载,在这里建都的除太昊伏羲、炎帝神农外,还有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王等。以后历代统治者还把这里作为封国;从周武王封舜后裔妫满于陈,为胡公起,到北宋微宗封陈王泌止,先后共有六十九位王公侯封在这里。这些王、公、侯在这里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也一定会豢养着大批的军队士兵,这些士兵便是练武习战的主要对象。由此,可想而知这里武术的发展深度了。
另外,据何光岳先生《毁国史考》载:“陈国是有虞氏帝舜之后……东周初年,原与蔡、郑同为中原大国,后因楚、齐、晋兴起,交战中原,陈国居于四战地域,无日不处战争气氛之中”的情况下,为了歼灭敌人保卫自己,这里的人民,特别是士兵的技击技术能会不迅速提高吗? 不仅如此,陈州(淮阳县)还是一座革命的名城。公元前550年,世界上最早的筑城奴隶暴动,处死了大奴隶主庆虎、庆寅,并震惊了列国诸侯,就发生在这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就是在陈州古城上树起“张楚”政权大旗的。直至近代著名的“陈州四杰”:邢景智砍恶棍袁甲三的马腿,付里斋百步以内三擒飞燕、穆二油锤怒除冒牌少林恶僧、戚心一寅夜比武收徒等故事,都在群众中传为佳话。由于伏羲建都于陈,且在这里创造了武术,直至现在淮阳县的武风仍然不衰,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群众性武术活动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县体委的重视和指导下,武术成了城乡重点体育活动项目:县里建立了武术协会,全县二十个乡镇,乡乡镇镇都建立了武术分会,全县武术场几百个,并有重点武术学校。在这里流行的拳种有:先天八卦拳(即伏羲八卦拳)、后天八卦拳、七十二老劲锤、六合拳、少林拳、形意拳、大洪拳、小洪拳、七式拳、六盘杂式花拳、落地梅花拳、大成拳、通背拳、罗汉拳、昆仑拳、翻子拳、太极拳、西洋掌、太极洪掌、鹰爪拳、查拳、志拳、炮拳、猴拳、醉拳、蛇拳、戳脚等三十余种拳术。近年来在全国及全省地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老拳师李世清年过古稀,在全国比赛中曾获优秀奖,受到省地政府的表扬,特别是八八年淮阳县举办的“伏羲杯”武术擂台赛,轰动了豫东各县,震动了周口地区驻河南省武术界,淮阳县被河南省体委确定为武术重点县,1992年又被国家体委首批批准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县,淮阳县曾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过全国武术理论研讨会及武术工作会议,中央广播电台、福建前线电台、《中国新闻》、《河南日报》、《河南体育》等台、报刊杂志先后报道了淮阳县武术活动的消息,尤其是淮阳县体委挖掘整理的《伏羲八卦拳》一书由河南科技出版社在1988、1989年两次出版向全国发行后,在武术界影响很大。不少武术爱好者从全国各地纷纷来信要求来武术之乡淮阳学习武术,不少淮阳籍武术教练曾多次走出国门,到国外传授武术。2000年以来淮阳县体育局又连续出版了几册有关武术的书籍,对宣传中国武术,宣传陈州,促进陈州经济发展都起着一定的作用。陈州不愧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
相信生长在古都陈州的羲皇子孙定会将中华艺苑里这棵艳丽的武术之花,浇灌得芳香四溢、绚丽多彩,将伏羲老祖在这里创造的武术更加发扬光大。(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 戚井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