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08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关于古陈淮阳为万姓之源的学术依据
去年,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在淮阳举办,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周口,特别是对淮阳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是,由于是政府主办,意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主题是经贸,而不是文化。在策划之初,我曾对有关领导说,既然是“文化搭台”,我们就得把这个台搭得扎实点、稳当点,这样经贸之戏才能唱好。比如说在权威报纸和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份量的学术文章,或组织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对伏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中华姓氏的起源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定位等等。领导表示赞同,也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我以为,仍然不够。所以去年文化节期间,邀请来的学者中有人问我,“伏羲正姓氏”的学术依据是什么?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说清楚,所谓的“万姓同根,根在淮阳”、所谓的“中华姓氏文化节”,都成空中楼阁,都是妄谈!
今年的姓氏文化节又要开幕了,据闻明年的文化节将升格为省政府主办,现在又有学者和新闻界的朋友打探这个问题,我想,对此,有关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里,我就此问题,简要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详细的论述,可看拙著《万姓同根》(中华书局,2004年9月出版):
我们说淮阳是“万姓之源”,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依据:
一、 中华始祖太昊伏羲在古陈淮阳“正姓氏,制嫁娶”
姓氏导源于上古,是婚姻制度形成的标志。
姓的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孩子属于那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而“姓”的意义,以现代眼光看来,它最大的科学意义是作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近亲结婚不利于优生,这种知识在中国上古时代就已具备了。故《国语》说:“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用现代语言来说,这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要有姓的办法。
原始公社时期,没有婚姻之制,没有家庭生活,随着文明进步,人们慢慢地知道群婚之患,开始出现对偶婚,一夫一妻结为婚姻。从原始群婚向对偶婚逐渐过渡,于是形成了婚姻制度。
我国上古婚姻制度形成和定型的时代,正是太昊伏羲所生活的氏族时期。太昊伏羲是婚姻制度的肇始者。
太昊伏羲“正姓氏”语出何典?据我所查,概有两处,一是汉代班固《白虎通》,二是汉代谯周《古史考》。《古史考》载:
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
所谓“以俪皮为礼”,是说用两张鹿皮,作为男女双方订婚的礼物,这是伏羲所确定的婚姻礼制。
为了“明血缘”、“别婚姻”,太昊伏羲明确厘定各族族姓,同姓同族不得通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至此,人们开始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从族内婚过渡到族外婚,彻底走出了蒙昧时代。
姓氏制度的确立,始自太昊伏羲。
二、古陈淮阳是众多中华大姓的祖源地
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形成,有两个决定要素:一是种族血缘,二是文化传统。
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的血缘主脉,正是在中原大地上孕育、汇聚,发展,壮大,然后分脉到全国各地。
姓氏是血脉渊源的记录符号。
据统计,在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共有1831个;而在占汉族人口90.11%的当今120个大姓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4个,两项合计为96个,占120个大姓的80%,占汉族人口的79%。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华人祖根在河南。
而在河南这块丰厚的土地上,产生姓氏最多的,是古陈淮阳。
相传太昊伏羲氏都陈,在这里始正姓氏,中华姓氏自此肇始。一源百流,万姓同根,根源于此——人祖伏羲为万姓之根,古陈淮阳是万姓之源。
许多中华大姓从古陈淮阳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今中华姓氏中人数最多的李、王、张、刘、陈五姓之中,陈姓直接在陈地得姓,据统计约占全国人口的4.53%,从陈姓分支出的姓氏达60多个,其中胡、田、孙、姚、袁、夏、陆等也是中华大姓,在中华100大姓中,孙姓列第12位,胡姓列第13位,袁姓列第33位,夏姓列第55位,田姓列第58位,姚姓列第64位,陆姓列第80位。王姓的一支妫姓王也是从陈姓中分化出来的;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为苦县,乃陈国属地,李姓今列中华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94%。
除直接在陈地得姓之外的姓氏,陈地还是一些中华大姓的郡望之地。
郡望在陈地的姓氏有:阳夏谢氏、太康袁氏、长平殷氏、宛丘符氏、南顿应氏等。这几个姓氏,除袁氏外,并不直接得姓于陈地,但在世居陈地,在这里成为中华望族。
如果我们把这些得姓于陈地和郡望在陈地的姓氏人口加起来,数量将十分惊人。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从陈地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