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08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寻姓氏之源
如果能沿着时光的河流,上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你会发现地球上大多数地方蛮荒未开,而中原大地文明之光闪烁明亮。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中华文化在中原大地上发育成长,文明的种子向四周传播扩散……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什么是一个民族?
一个民族的形成,有两个决定要素:一是共同的种族血缘,二是共同的文化传统。
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的血缘主脉,正是在中原大地上孕育、汇聚,发展,壮大,然后分脉到全国各地。
当文明的演进勾起了每一个人无限的怀旧,一种对往昔岁月的怀恋和对生命本原的追思促使我们踏上了寻根的旅途。
寻根,是现代人内在的生命欲求,是一种难以释解的情结。
生命之根何处寻?
人的生命之根在于我们的血脉传承。而对我们血脉传承最生动最具体的展示是我们的姓氏符号和宗族谱系。
姓氏是血脉渊源的记录符号。
一个姓氏,包含着一个民族、一种血统,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河。让我们从有形的空间走入无形的时间中,沿着姓氏这条血脉之河溯流而上,在寻根的旅途中,去追寻着祖先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去揭开一个个被岁月的尘埃遮蔽了的存在!
中国人见面常常尊问一声:“你贵姓?”这一声询问,不仅是对你个人的尊敬,还包括着对你的出身、你的家世、家族的尊崇,因为在你的姓氏中,一条绵延几千年的生命之河!
沿着姓氏的源流“寻根问祖”,我们可以祈福于祖先,更可以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倒不是因为我们要倒退回过去的生活,只是,长期以来对现代生活一丝莫名的幽,太需要一种抒解。所以,我们在奔波中追寻着祖先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去揭示一个个被岁月遮蔽了的存在。
可以说,“寻根”意识不仅是人类、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悠久的传统,更是我们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掌握自我的命运,为了规划我们的人生,也为了使我们获得生活的幸福、摆脱孤独,我们应该突显寻根意识,立足此在,回溯过去,展望未来。
姓氏文化,宗族谱系,是一个家族发源、生息、繁衍的历史。它是种族传递的血脉,是民族生长的根系。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
“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
寻根问祖是人生根本的诉求,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不此之求,是谓之昧。”
人生短短几十秋,来到世上不容易,如果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稀里糊涂,度此一生,岂不悲乎!
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
小儿呱呱坠地,便有了自己的姓氏和名字,然后带着它进入社会活动,使之起到代表自我而与他人相区别的最实际的作用,其价值简单到可以用“符号”一词来概括。
但是,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姓名,尤其是冠在姓名之前的姓氏,其意义却不仅仅是如一个个人的名称符号怎么简单。
一个姓氏,从其发端发展、嬗替演变的漫长历史看,从其包罗宏富、形式纷繁的复杂构成看,从其义连礼制、普及世俗的广泛影响看,它曾是中华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要环扣之一,在政治、文化及社会活动诸领域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了举世无双、特色独备的中国传统姓氏文化。
重生报本,寻根问祖,是中华文化的光荣传统。姓氏谱系是中华民族血缘的延续,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裔回到祖国故土寻根祭祖,正在中华文化和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这是一次历史之旅、生命之旅、精神之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穿越漫漫岁月的风烟,去感受陈地先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去解读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演绎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去体味这块土地的神奇与丰饶和她奉献给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息的血脉、永享的福荫和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量!
“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这是来自祖先遥远的血管里的神秘力量,一年又一年,五千年奔流不息,它把亿万中华子孙凝聚在一起,血脉相连,它让我们心中充满自豪和希望,也让我们感到责任和沉重。
陈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现代学者在解释“民族”的意义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从种族血缘和文化传统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构成一个民族,起码有两个要素:一是文化传统,二是种族血缘。在陈地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太昊伏羲画八卦,开启中华文明的先河;正姓氏,汇聚人们民族的血脉。
中华民族血浓于水,中华子孙根脉相连。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本位,以家为中心,强调的是家、族、宗、国、人际关系,注重人伦和乡土情谊。陈地丰厚的姓氏文化资源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华人来陈寻根祭祖,认祖归宗。
太昊伏羲建都于陈,在陈地“正姓氏,制嫁娶”,并自定为风姓。陈地是中国姓氏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起源地,风姓是中国第一个姓氏。
郡望在陈地的姓氏有:阳夏谢氏、太康袁氏、长平殷氏、宛丘符氏、南顿应氏等。这几个姓氏,除袁氏外,并不直接得姓于陈地,但在世居陈地,在这里成为中华望族。
如果我们把这些得姓于陈地和郡望在陈地的姓氏人口加起来,数量将十分惊人。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从陈地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
陈地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相传太昊伏羲氏都陈,在这里始正姓氏,中华姓氏自此肇始。一源百流,万姓同根,根源于此——人祖伏羲为万姓之根,古陈淮阳是万姓之源。
许多中华大姓从古陈淮阳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今中华姓氏中人数最多的李、王、张、刘、陈五姓之中,陈姓直接在陈地得姓,据统计约占全国人口的4.53%,从陈姓分支出的姓氏达60多个,其中胡、田、孙、姚、袁、夏、陆等也是中华大姓,在中华100大姓中,孙姓列第12位,胡姓列第13位,袁姓列第33位,夏姓列第55位,田姓列第58位,姚姓列第64位,陆姓列第80位。王姓的一支妫姓王也是从陈姓中分化出来的;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为苦县,乃陈国属地,李姓今列中华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94%。
除直接在陈地得姓之外的姓氏,陈地还是一些中华大姓的郡望之地。
胡公妫满本姓妫,或姓姚,在陈地立国后,他的子孙或以国为姓,为陈氏;或以其字为姓,为胡姓。陈姓到战国时分化出田、孙、袁等60余姓。胡公妫满是天下陈、胡、姚、田、孙、袁等中华大姓共同的血缘先祖。今天如果把这些姓氏人口统计起来,数量将十分惊人。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从陈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构成了汉民族的主体血脉。
胡公子孙遍天下,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陈、胡、田等姓子孙来淮阳认祖归宗、朝祖进香。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陈国被楚国吞并,陈城成为楚国北方重镇。战国后期,楚国国都北迁,陈作楚都38年,史称“陈楚”。
陈楚文化在这里交汇,孕育出了伟大的哲学家、中国哲学之父老子(李耳)。一部《老子》慰天下,老子和以他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一条巨川。它与产生齐鲁大地上的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时间挟带着历史,如这条滔滔不尽的颍水河,滚滚东流。当我们寻根溯源,面对着陈地先民留下的深不可测的文化遗产,不能不感喟于这块古老土地的神奇与丰厚,感喟于她贡献给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息的血脉、永享的福荫和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