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景区景点 >> 淮阳龙湖 >> 龙湖的形成 >> 浏览文章

第二节文献记载

2010年09月27日 作者:李乃庆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第二节   文献记载


      《中国水利史》记载:自唐尧八十年(前2278)到周定王五年(前602)的1676年间,黄河大徙,淮阳境内有实籍科查者泛6此,徙1次。从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河汴决坏,黄河间有南侵之害”到东汉永平十三年(70)“河汴分流后,水乃不复为害”止,黄河泛滥达69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秋,西华、陈州、开封等九州、县河决。唐贞观十四年(640)秋,河决。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河决,浸郑、滑外城,陈、许、讃、坊、曹、濮、魏、博等州大水。清顺治《陈州志》记载: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四月,陈州言州地洿苦积潦,岁有水患,请自长葛县浚减水河及补枣村旧河以入蔡河。从十月于减水河修双门以减陈、颍水患。张为陈州兵马督监,修堤袁家曲捍水,陈以无患。明洪武七年(1374)河决开封堤,河壅塞,漕运不通,参政安然亲督工疏导之,不逾月工成。州地界频有水患,知州李子仪率民筑堤,以备其后。河虽间溢,竟不为灾。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州大水,隆庆二年(1568)复大水。兵宪傅霖以蔡河一渎不足泄水,乃访近城沟渠故迹,悉疏通之。又分命文武官筑护城堤及沙颍诸河堤。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又大水。二十三年,知州杨堪申准筑堤堰,通沟渠。二十四年复大水,浚沟渠建创桥闸。《淮阳县志》记载:康熙十六年(1677)暴雨弥旬,蔡河水溢入城,四门行舟,居民房屋多倾塌。道光十一年(1831)秋,蔡河两次决东大堤,环城如海。民国15年(1926)水破西北堤口,20年(1931),水再破西北堤口。宋至民国时期,黄河决口泛陈境的洪水达57次。
      宋至民国时期,护城堤不断修筑,龙湖面貌也不断变化,湖外地面因黄水泛滥泥沙淤积而层层升高。从地质探测来看,护城大堤复加20多层,堤外淤土层次分明。因洪水泛滥入湖,泥沙沉淀,而湖底也逐渐提升。一般雨水年份,湖水深约15米~28米,加上湖面至湖外地面落差约25米~3米,便形成了与湖外地面和城内地面平均落差约为49米的环绕县城的湖。
      以上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证实:淮阳县城于西周初建,受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所有建设限于城区,直到东周时期才向外发展。汉、唐时期有很多的古窑址及其以前所形成的大小不相连通的坑塘,唐代晚期已开始修堤护城,但是,并没有形成湖。唐僖宗广明二年(881)湖区内有大道相互通连,众多的古墓葬散布其间,说明活着的人们各自耕种着自己的田地,故去的人们依然安祥。龙湖形成于宋朝初年,最早有大面积的湖水是柳湖和东湖。整个湖区内并未发现元、明、清时期的遗迹、遗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龙湖形成后,其间也有常年干涸现象(见第四章龙湖景观苏辙、苏东坡诗)。同时,在南坛湖和弦歌湖区原有较多村庄,在被护堤围在里面后,仍有村庄存在,人们继续生活在里面。现在依然存在的弦歌湖区的小金楼村和南坛湖区的南坛村、三官庙村、蔡庄村就是证明。金代买地券中:“本州宛丘县第六都思陵村自己益地内长寿所一座……”的记载,证明弦歌湖区当时还有个思陵村,是因为堤外有思陵冢而得名。这是出现少量金代墓葬的原因。同时还可看出《诗经·陈风》中的“池”和“泽”,除了专指东门内的城池、城外野生着蒲和荷风景优美的清水坑塘场景外,还有泛指湖中分布着大小不等、互不相连的小的水坑和水面大一些的水塘。龙湖形成后其面积和形状也不断变化,它是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结果。黄河水经常性的泛滥在龙湖的形成中起致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环城湖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人文的因素是人们出于保护城池、发挥御敌抗洪的主观能动性的需要。(李乃庆)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