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20日 作者:李乃庆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龙湖形成后,有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随之形成,但由于多种因素,有的消失了,有的新建或易名。据清顺治《陈州志》记载,清朝以前的景观有:
一、读书台
在城西北隅柳湖,宋苏辙为陈州教授时读书所,明成化六年(1470)知州戴昕构亭于上,立碑识之,后屡家修葺,往往仕客游赏称其胜境。
二、白龟池
在州城北一里,画卦(台)前,世传伏羲于蔡水得白龟,凿此池以养之。
三、弩台
“《太平寰宇记》:陈敬王弩台,开元中移孔子庙于其上,疑即今之厄台。”即今弦歌台。
四、梳洗台
在州城北二里,宋狄青判陈时筑,上建以楼,时游息焉。今真武庙,石栏翠瓦掩映林间,亦一胜观也。
五、望湖台
《一统志》:在陈州之西园,宋知陈州张咏(946~1015)筑,常有诗云:昨日凭高向西望,满川烟树雨濛濛。范镇诗云:台上望城下,迢遥知几寻,湖光阴隐见,多碍柳烟深。
张咏知陈州具体时间不祥,但卒于陈,其望湖台修筑时间应在1010年至1015年的四年间。但是,此台清初已不存。
六、西园
在州西,宋知州张咏创,中有七亭,曰流芳、中燕、流杯、香阴、环翠、洗心、望京。有阁曰冷风,堂曰清思。晏殊(991~1055)以故相守此,于隙地有莎丛生,殊爱护之为莎场,既成作《庭莎记》。
七、西铭山
《纪纂渊海》:在州西北,今城西北一带。地势丰隆,隐然若山而,故老相传有耕地得墙基者疑宋之西园,或依此而为之乎?今人以城西池外高岸当之,不知此为旧城之西乳耳。有指城中南十字街为西铭山,近是(似)。
经考证,西园为赵氏(其人资料无考)所建,有张咏《游赵氏西园》诗为证。志书记载有误。张咏知陈州后,在此建望湖台,并建七亭。“昨日凭高向西望,满川烟树雨濛濛”。可见西面已是大面积的湖水了。晏殊《庭莎记》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的春末夏初之际,晏殊于这年春天自颍州移知陈州,他以故相守于此并作《庭莎记》。《纪纂渊海》为宋代潘自牧撰,明代王嘉宾补遗,该书的记载也表明在“城西池外”。因此说:西园、西铭山、望湖台均在一个地方。
八、月波寺
在城内东南隅,四面皆水,寺居波心。每夜月光倒影,清澈可挹。凭栏意望,尘想尽空。更宜高筑浮阁,尤称胜境。一经兵火,成一片丘圮,真可惜也。(此寺建于何时,无考,以陈州志之记载,当为明代或以前)。
据民国22年《淮阳县志》记载,环城湖中还有几座名桥:金龙桥,在月波寺后,邑人贺建纠修,嘉庆十六年(1811),邑绅赵庆云捐修。航渡桥,在月波寺西。四门桥,在四门外。东大桥,在城东关。小砖桥,在弦歌台西。通济桥,在苏湖亭前。大石桥,在画卦台西。今均不存。
九、卧治阁
乾隆十九年《淮宁县志》:在府署,西汉汲黯守淮阳时建,仅遗废址矣。汲公直节清风,流传数千百载,府志列于八景(卧阁清风),正使闻风兴起,不啻亲灸休光……
十、现存文物古迹
1太昊陵庙
太昊陵是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县城北15公里蔡河北岸。这是我国帝王级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建筑之一。史称“百王之先”、“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死后葬于此。传说太昊伏羲氏教民渔耕畜牧、定官职、画八卦、正姓氏、定嫁娶、制琴瑟等,创造了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后人为追念他的功德,在此建庙祭祀。这里春秋时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赵匡胤诏立陵庙;明太祖朱元璋自制祝文,亲临致祭,明、清各帝王都遣官祭奠。自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重建太昊陵庙(明杨珇《太昊陵寝殿记》:“前郡守田比陵张侯志道,意谓陵无殿宇尊崇圣典乌称,乃请诸朝……未竟,侯以忧去……未几,衡阳陈侯原宗、麻城周侯庠继守于斯……而珇亦与焉。”明商辂《太昊陵庙重建记》:“正统丙辰,知州田比陵张志道具以疏请,诏许可。遂率吏民,募缘鸠工,创建祠宇。逾年,殿堂门庑以次落成。原清乾隆《陈州府志》记载“明正统十三年知州张志道奏立”有误),以后逐年增建,至清初,规模宏大,有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总占地875亩。1962年4月,被淮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体建筑由南至北贯穿在中轴线上,从跨越蔡河的渡善桥,依次是:午朝门,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雕梁画栋。左右有东、西天门。进门数十步有玉带河,河上有石桥3座。过道仪门是先天门,门为砖拱高台,台上建筑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其后是太极门,为3间三楼柱式木牌楼。两侧有仰观、俯察门,门前有玉带路,通三才、五行门和东、西华门。进太极门左右有重檐歇山式钟、鼓二楼,朝暮对峙。陵院正中是统天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覆顶,龙凤大脊,檐下饰五彩重昂斗拱,殿内塑伏羲像。殿两侧有廊房各22间,油彩绚丽,并有“两仪”、“四象”门。再进为显仁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灰筒瓦覆顶。再进为太始门,砖拱高台,台上“有亭三楹”,中藏朱元璋御祭碑,故又称“御碑亭”。过太始门为太昊伏羲氏之陵,高20米,周长182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后为蓍草园,方广80步。蓍草为伏羲画卦之神草。
清康熙《续修陈州志》载明代太昊陵图
清康熙《续修陈州志》太昊陵图清乾隆《淮宁县志》太昊陵图
民国5年《淮阳县志》太昊陵图1990年7月19日~1991年1月31日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承修太昊陵显仁殿。1993年8月10日~10月15日翻修紫禁城西墙、北墙及硬化太极门以北主甬道。
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太昊陵,并题词“羲皇故都”,9月4日签发中共淮阳县委、淮阳县人民政府请求拨款维修太昊陵庙的报告给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马忠臣。当年底,河南省人民政府省拨款120万元人民币用于太昊陵庙的维修。1998年9月17日~1999年1月31日落架翻修统天殿。施工的120余天,滴雨未落,完工当日一场大雨,殿顶冲刷干净。经县博物馆馆长李乃庆策划和引资,高金堂、胡景德绘画,殿内墙壁增设长36米、高12米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殿周围及月台周围增设青石栏杆。2000年10月25日,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视察太昊陵,并拨款200万元维修太昊陵。11月11日,河南省副省长陈全国参观太昊陵,并拨款30万元维修太昊陵。
2004年2月,刘庆森任淮阳县委书记,启动恢复太昊陵原貌工程,用一周时间,对午门前蔡河两岸的“龙湖商业街”150家商户进行了补偿性折迁,面积达21000平方米,并投资2200万元用100天时间新建了面积64000平方米的伏羲文化广场。并疏浚蔡河,红石护坡,两岸增设青石栏杆。3月底,太昊陵西侧家属院拆迁34户,拆迁房屋117间,建筑面积2340平方米。陵区内补植直径10厘米以上的柏树111棵。8月起,历时一个月完,恢复陵区西侧220米外陵墙。投资120万元,拆除原来的水泥路面,铺设青方石路面9000平方米,玉带河红石护坡800平方米,增设栏杆180米。10月12日,在伏羲陵墓西侧建同根园,植侧柏107棵,银杏51棵。中间立自然石,高6米,重20余吨,上刻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李鹏题词“万姓同根”。同年由华林集团捐资,北京秦砖汉瓦文化发展公司设计,河北衡水市华日铸造厂承制伏羲、朱襄、昊英、女娲及其两侍女六尊金像。9月初拆掉统天殿1984年恢复的泥塑伏羲像和显仁殿玻璃钢女娲像,9月26日分别塑于统天殿、显仁殿内。
2005年4月拆迁陵区东侧的药厂、药厂家属院、淮中工厂、兽医院、文化系统家属院和西侧的县人民医院及其住院部、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楼及450家居民房进行了补偿性拆迁,拆迁面积达28万平米。7月,投资39万元的恢复东侧300米外城墙。9月2日,天仙观、玉皇观、女娲观、三清观、西华门动工复建,投资2000万元,恢复重建了玉皇观、女娲观、天仙观、三清观,其建筑属于传统四合院规制,配有东西廊房,四观总建筑面积4500平米。其山门联、正殿联由李乃庆撰文,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等书法家书丹。在淮阳贤达袁占琴、李腾云、张云生、何仰羲、李钟晨、张德声、张继华等倡议下,创建陈州伏羲碑林,经多方奔走,精心筹划,2006年7月陵墓东侧的太昊伏羲碑林动工,总投资600万元,2007年建成。门额为“陈州伏羲碑林”,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碑刻包括国家领导人题词,历代帝王、文化名人、当代书法名家手迹,以及古今歌颂伏羲功德的诗词、根据太昊陵保存的御祭文重新刻制的御祭碑等珍贵碑刻共316方。
2006年4月,贾书君由县长升任淮阳县委书记。2006年6月,投资2400万元对午朝门东西两侧及东陵墙外的300家居住户进行了补偿性拆迁,拆迁面积达6万平米。午门广场新增面积约6000平方米。2006年9月1日,动工建设“独秀园”、博物馆南门及东西侧的陵墙。
2006年7月起,临东陵墙,填护城河及拆迁部分居民房,建两排三层钢筋水泥结构仿古“太昊陵商业街”。
2008年10月起,在西华门南侧、外陵墙内建投资449万元太昊陵办公区、在西南角拆新建外陵墙投资290万元建游客中心。同时投资204万元恢复东华门。
2弦歌台
弦歌台在县城西南隅湖中,台高3米,整个建筑屹立于水中高台上。原为东汉灵帝时陈王刘宠的苑台,唐开元中(720年左右),为纪念孔子厄于陈,移孔子庙于上,故又称“绝粮祠”“厄台”。1962年4月被淮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载:陈王宠(刘宠)善弩射,中平(180年左右)中,黄巾贼起,郡县皆弃城走。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闻王善射,不敢反,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众十余万人。《太平寰宇记》载:“有陈王弩台,开元中移孔子庙于其上。”清顺治《陈州志》载:“厄台,在州城外西南隅,世传为孔子绝粮处。明成化六年(1470),知州戴昕阔其基址,建以庙庭,绕以周垣,中设尼父木牌拜谒,以石记之,名曰:厄台祠。弘治七年(1494),知州倪诰重建,塑像于中,左右列四科之贤。嘉靖七年(1528)巡按御史谭公缵增拓祠宇,题曰:“绝粮祠”扁,后堂曰:知德书院。二十一年巡按御史赵继本改曰:弦歌台。其殿则正殿七间,门二座,皆高台危壁,巍然可仰。万历二十九年(1601),徐公即登复建讲堂数楹,榜曰:仰止轩。更其堂扁曰:崇正书院。增其门曰:美富之门。每夕阳晚眺,古柏苍然,蒲苇争碧,伟然亦奇观也。”清康熙三年(1664),诏奉祀一人。二十一年(1682)知州萧国弼重修,饰至圣十哲像。二十九年(1690)知州王清彦重修。五十二年(1713),都御史揆叙覆绿瓦,竖石柱,重塑一圣十哲像。乾隆十九年(1754),知府高士璜、知县冯亦宿,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府李振翥、知县刘广澍历修。
现有门二进,大门上有康熙五十年(1711)立的“弦歌台”三字石匾额。主体建筑为正殿,面阔7间,进深5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周有回廊,以24根石柱擎托,正门两侧石柱上有对联:“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
1996年5月4日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维弦歌台捐塑高3米孔子铜像一尊。
1998年淮阳籍登封铝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万习岭捐资100万元进行整修,恢复东西厢房6间,2006年至2008年恢复弦歌书院16间,在大门前建照壁,石牌坊和广场。
该台环境幽雅,夏秋之际,垂柳翠绿,荷香袭人。
3画卦台
画卦台,亦名揲蓍坛、八卦坛,位于县城北05公里湖中,台呈龟形,高2米,广约10亩,四面环水。1962年4月被淮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八卦台在县北一里,古伏羲氏画八卦于此。”始建于何时无考。据《陈州志》载:“《路史》注云:‘今宛丘城北一里有伏羲庙、八卦坛。’《宇志》、《太平寰宇记》云: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有长史张齐贤文,李邕易之。《一统志》有:‘揲蓍坛即此处。’明正统三年(1438)知州张志道增筑亭、垣、周十二门、石刻一座。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州唐方鼎建大殿七间,石刻四座,东西厢房各三间,门一座。嘉靖丙辰(1556)知州李应沾修之,立坊于西,扁(匾)曰:观察遗址。万历初,知州洪蒸增卷棚五间、八角亭一座,内塑伏羲像。知州许汝升继立坊于旧处,扁(匾)曰:则图古壝。今废址存基。”清康熙、嘉庆年间又多次重修。民国17年(1928)被拆除,仅存宋代伏羲铜像一尊及“石算盘”石碑一通,古梅一株。但新中国成立后仅存古柏1株。2003年至2008年,由个人投资开发,建殿两座、东西厢房、八角亭等。
画卦台前有一池,叫“白龟池”。相传伏羲于蔡水得白龟凿此池山人养蓄之,故名。1984年县城少年王大娃在该池钓出一只白龟,汉白玉色,重约07公斤,经鉴定有260余岁。传说与现实相印证,发人深思。现白龟池与湖水连成一体。
4端敏袁公祠
端敏袁公祠即袁甲三祠,位于淮阳县城。是清穆宗同治年间为漕运总督袁甲三而建。原面积10亩,大门上有匾:“端敏袁公祠”。
袁甲三,河南项城人,道光进士。袁世凯的从祖父。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等职。1853年赴安徽,协助吕贤基办理军务,镇压捻军。1855年被参奏,离职到京。1856年被起用,率团练随河南巡抚英桂进攻捻军,攻占捻军根据地安徽雉河集(今涡阳)。1859年,因与钦差大臣胜保矛盾极深,再次被参奏,调离京职。不久又受命南下“剿捻”,任钦差大臣、漕运总督。1862年,协同多隆阿攻陷庐州(今合肥)。1863年积劳成疾,卒于陈州袁府,谥号“端敏公”。门前有石狮1对,祠中有堂3楹,内塑神像。东侧院有堂屋3间,房前凿以大约半亩的方塘,塘内以太湖石垒小山,塘南有耸翠亭,是文人学士吟咏胜地。现存堂3楹(今县公安局院内)、张之万撰文的石碑1通。
1990年12月被淮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陈胡公墓
陈胡公墓,俗称胡公铁墓。此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的南坛湖畔,是中国陈姓的祖墓。陈胡公是陈国的开国始君,是虞舜的后裔,他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使陈国雄踞十大诸侯国之列。
陈胡公的裔孙多达8000多万,遍布海内外。由陈姓派生的姓氏有胡、田、袁、孙、王、车等49个。陈胡公是陈氏的得姓始祖,死时是墓而不坟的年代,因此,陈胡公墓室就建在水下,而建在地上部分的拜殿也早已不复存在。清顺治《陈州志》载:“旧志谓在城东南,世传其墓用铁冶铸成,苔色苍古,在壕内……”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西周的陶片和战国板瓦,证实了当年陈胡公墓和陈胡公拜殿的建筑情况。2006年7月被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使之成为广大陈氏族人寻根拜祖的圣地,政府部批准按规划全面修复陈胡公陵园。经陈氏宗亲联谊会努力,由各地陈氏捐资依次修建了胡公墓前广场、胡公碑林、大殿、配殿、石牌坊、神道、石雕、石桥等。
6司城贞子阁
位于南坛湖三官庙村,原址为三元宫,是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创建。清乾隆十年(1745)将大殿改为陈胡公祠,以司城贞子配享。现存两层楼房3间,青砖素瓦。《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遂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家。”司城贞子为春秋时陈国大夫,贞子是谥号,名失传。1988年5月被淮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湖区八景:太昊遗墟、白龟灵池、卦台秋月、胡公铁墓、弦歌西照、思陵暮蔼、古宛晴烟、司城贞子阁柳湖春晓,皆在龙湖中和龙湖附近。据清朝乾隆《淮宁县志》记载,清朝也有八景:苏亭莲舫、蔡池秋月、卧阁清风、望台烟雨、柳湖渔唱、羲陵岳峙、蓍草春荣、弦歌夜读,也在龙湖中和龙湖附近,然湖中就有五景:
清乾隆《淮宁县志》苏亭莲舫图苏亭莲舫苏亭在城西北柳湖中,苏子由为陈州教授所筑,水绕四围,澄波鉴影。盛夏荷钱贴水,蕖叶翻风,白莲满湖,亭亭玉立。驾小舟往来,芬芳袭袂,殊有爱莲之思。
清乾隆《淮宁县志》蔡池秋月图蔡池秋月城北一里为画卦台,台前有池,世传伏羲于蔡水得白龟,凿此池畜之。秋夜池中潋滟,蟾窟晶莹,上下清光辉映。当其月到天心,风来水画,顿觉得意忘言。
清乾隆《淮宁县志》望台烟雨望台烟雨望湖台旧在西园内,宋守张咏所筑,有“昨日凭高向西望,满川烟树雨濛濛”之句,兹台今已圮废,然当年川树未之改也。每至春秋一望,烟雨迷离,别有幽趣。
清乾隆《淮宁县志》柳湖渔唱图柳湖渔唱柳湖在邑西北隅,环邑皆湖,柳湖其一耳。柳荫夹岸,钓艇浮波,水鸟衔鱼,渔歌倚棹,丛蒲密苇中彼此倡和。虽非江上渔舟,差似吴中矣,乃实淮邑之一景也。
清乾隆《淮宁县志》弦歌夜读图弦歌夜读弦歌台在城西南里许,吾夫子厄陈处。前为正殿,后为弦歌书院,七邑诸生肄业之所。夜阑人静,月白风清,书声度越林际,令人悠然意远,慨想弦歌遗韵焉。(李乃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