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20日 作者:李乃庆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但是,该城建于何时,历史上颇有争议。《九域志》云:陈胡公所筑。《太平寰宇记》云:楚惠王所筑。《水经注》云:城南郭里又有一城,名曰淮阳城,子产所置。
1980年5月中旬和6月上旬,河南省博物馆在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和淮阳县文物保管所的协作下,对故城进行调查和试掘。试掘结果表明,此城城垣在初建之后,又多次加以修复。第一次是外附加,附加的宽度为15米—2米,高度比原来的城墙增高15米,夯层厚010—015米,出土陶片中仍然以板瓦、筒瓦居多,筒瓦的榫口棱角明显,易于衔接,还有鬲口、豆盘、陶网坠、铜蚁鼻钱、铁器等。楚币可能是筑城役人失落到夯土中的。从出土的楚币看,这次修复的时间当是在楚灭陈以后,楚国所修。陈城的第二次修复仍然是外附加,这次附加的宽度是44米,较第一次增高1米多。从附加的工程之大及出土的文物看,这次修复的时代是在战国晚期楚都陈时所修,即公元前278年都陈以后。城墙的第三次修复是西汉前期,是内附加。第四次是宋代,也是内附加。第五次是外附加,有砖块,是洪武年间修的砖城。
河南省考古所研究员曹桂岑在《楚都陈城考》(1981年〈中原文物〉特刊)一文中说:从开挖在南城墙上的探沟1获得的资料来看,最早的城墙叠压在最下层,高度在两米以上,夯土筑成,夯层在01米左右,出土陶片以板瓦、筒瓦居多,筒瓦外饰绳纹,间饰凹弦纹。淮阳城探沟1最下层发现的板瓦为方唇,瓦面绳纹清晰,筒瓦的榫口较斜,同时出土的盆、罐也是较早的器物。所以,此城的建筑时代为春秋晚期或较早一点。2000年5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河南文物考古论集》里,曹青、张西焕《陈国考》一文,又通过大量史料证明:“陈城的建城时间会更早,胡公所筑可信。”曹青为曹桂岑之女,此次发表经曹桂岑重新考订。
《宛丘、陈、宛丘城、陈城关系考》(2007年《中州今古》第三期)一文里,从大量史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西周前淮阳只有“宛丘城”(平粮台古遗址,但在1980年发掘前并不为人知)。此遗址两次西汉三进陶院落发掘,只发现西周时期的两个灰坑,距现代时间最近的是西南角探方T34中的灰坑和H53出土的木炭,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对其所作的碳-14年代测定,距今3780±80年。在这之后至西周的文化层都在上层,没有发现遗存,说明陈胡公到陈不久即筑陈城(今淮阳城),将都城从宛丘城迁到新城,宛丘城从此废。楚灭陈后又成东汉彩釉陶楼为楚国的都城,并把只剩下一个高丘的宛丘城作为贵族墓地。以后又有很多汉代墓葬,也因为此。
从陈胡公筑城到秦末,城内建筑很具规模。考烈王六年(前257),毛遂至楚都(陈城)“按剑历阶而上”,与楚王歃盟与殿上,可见城内已宫殿巍峨。1981年出土于城东南于庄西汉墓的三进陶院落规模布局严谨,错落有致;1953年出土于城南九女冢的东汉彩釉陶楼模型,斗拱飞檐,独具匠心,在国际博览会上,均为西方建筑学家所叹服,由此证实,当时境内建筑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隋置临蔡县,治临蔡城,建城垣,周有城壕,丁字形大街,此时城镇建设已具较高水平。宋时,城内建筑技术有较大进步,除普通民房外,高大寺庙建筑如太尉赵公祠、晏公祠、洪福祠、灵通院、真武庙、法华寺、开元寺等,相继拔地而起,巍然屹立。
明代,建筑技术又有新发展,官府、民间鸠工庀材,大兴土木,广建寺院,城内先后重建或修建有很多寺、庙、祠、楼、阁。清顺治《陈州志》载:旗纛庙,在城大市之中,明洪武辛亥(1371)指挥陈亨鼎建。梓潼庙,在卫东小巷,后万历丙午(1606)知州康应乾重修。晏公庙,在鼓楼西,宋晏殊三知陈州,民感德立祠于此。火神庙,一在州治中关帝庙后,一在梓潼庙,一在城南门外。城隍庙,在州治西南……洪武四年刘恭献,宣德元年(1426)李遂重建,成化七年(1471)知州戴昕复修。马神庙,在南门内,陈光祀重建。玄帝庙,一在北瓮城上,一在东瓮城上。三元庙,在北瓮城上。江东神庙,在南瓮城门上。阴间天子庙,在西瓮城内。东岳庙,在州城东关,三义庙,在大北关。三元庙,后有司城贞子阁,明新安龚柏创建。玉皇庙,在顺城关西。元君庙,在顺城关内,即碧霞宫。玄帝庙,在城西蔡河浒,即狄青梳洗台基也。法华寺,在城内东南,明洪武初百户党信指挥陈万重修。鼓楼,在城大市之中,明洪武辛亥指挥陈亨鼎建。钟楼,在儒学东南,先是明知州洪蒸建……万历巳亥(1599)知州杨堪改筑其街之南。铜佛寺,在城内东北隅,明成化初指挥姜汉施地造像募修。城外,先后重建或新建有太昊陵庙、画卦台、弦歌台等。
清代,县城建筑以寺庙修葺为主,民间富豪以多建造楼房;农村泥木匠人增加,多建造向居民舍。民国时期,县城建筑发展缓慢,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砖木结构较少,且贫富悬殊。贫者常栖身草屋破庙之中,富者则多深宅大院,楼堂成片,一般人家均喜四合院布局。
淮阳县城明洪武前为土垣。清顺治《陈州志》载:明洪武辛亥,指挥陈亨重缮周甃以砖,延袤七里有奇,高三丈,趾广五丈五尺,顶广不及趾十之三,旧有四门,东门曰明化、南门曰孝义、西门曰平信、北门曰永安。各增筑瓮城暨门表里各施井干,四隅各为角楼,隅间傅垣为敌台,台计三十有九,堞计二千七百,池深一丈五尺,广二丈有奇,外环护城堤。景泰(1450—1457)间楼堞稍圮,指挥陈纪新之。增巡警铺凡三十有七。嘉靖丁酉(1537)知州郝璋、指挥王三锡浚池,深广视洪武初加十之三。隆庆丁卯(1567)夏六月雨洽四十日,城复圮,知州崔南阳、指挥贾国祯分葺以完。癸巳(1593)后水患频仍,城堞、南门崩。知州胡大成修焉。崇祯十五年(1642)三月十二日,李自成陷陈,城垣毁,拆四门俱焚。清顺治三年,知州赵炜复行修筑。
清康熙《续修陈州志》载:康熙十四年(1675)六月,大雨连旬,城复坍塌。知州李景云捐俸修之。二十七年(1688),知州潘士瑞捐俸,补筑平治城下积土,修砌女墙,工未及竣病卒。二十八年,知州王清彦莅陈,培其崩溃,补其缺陷,修门楼,架吊桥,浚海濠,增雉堞,四关道路徒杠舆梁,以次告成。
清乾隆十二年《淮宁县志》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州顾珽修葺。雍正七年(1729),知州林贻熊重修。乾隆十四年(1749),大水决堤灌城,城复圮,屡经估报代赈兴工。
清道光六年(1826)《淮宁县志》记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王圻请帑重修。民国22年《淮阳县志》载:光绪十年(1884),知县焦思浚捐修四门譙楼,补葺城垣。
清顺治《陈州志》陈州城图
清顺治《陈州志》陈州治图清顺治《陈州志》陈州学图
清康熙《续修陈州志》陈州城图清康熙《续修陈州志》陈州学图
清乾隆《淮宁县志》城、湖及护城堤图清乾隆《淮宁县志》县治图
清乾隆《淮宁县志》学宫图清乾隆《淮宁县志》府治图
清乾隆《淮宁县志》分府治图清乾隆《淮宁县志》都司署图清道光六年《淮宁县志》县署图民国5年《淮阳县志》县城图
民国22年《淮阳县志》县城平面图淮阳县城数百年经战乱和水患,屡毁屡修,其制未改。其主街道一直沿用,明朝之前详细街道未见记载,至清顺治《陈州志》始见详述:陈城街巷分为二十坊,要会处置更铺,街口各设栅门……今止十八坊:曰明化、平信、永安、孝义、安民、儒林、武镇、大中、文林、柔远、德化、孝德、孝城、安远、永积、威武、修武、武备。至道光六年《淮宁县志》载:东门内为明化街,西为府治前,曰安民街,后曰武镇街,有马道顺城街、钟楼街、柔远街。街北:法华寺街(又名老察院街)、小关帝庙街、北十字街(即永安街)。西门内为平信街,街南有:马道顺城街、南小巷、都阃署西偏街通大慈庵、关帝庙前街、南十字街(即孝义街)、学署南老街齐家洼街。街北:城隍庙西偏街、通察院西辕门街、察院东辕门街、关帝庙西偏街通朱家街、学道街。南门内为孝义街,街东:马道顺城街(旧名孝德街)、东小巷通老齐家洼街、东小巷与后巷连亦通老齐家洼街、东小巷与前巷连亦通老齐家洼街、儒学南街即德化街通旧县治门,近名文昌街、后为学前街即儒林街、鸡市前新街
清末,内城城垣周长45公里,高8米,堞计2211个。城墙上每隔90米建5米见方的敌台(有青砖垒砌),共有敌台49座。墙内各隅建一座83米见方的砖木结构、绿瓦覆顶的阁楼,飞角凌空,结构奇特,典雅别致。东南有魁星楼。城垣四方出入各有三道城门:第一道门高约67米,宽5米,门厚025米至03米,由铁皮包面,铁帽钉镶嵌,上方为青砖砌成的扇形拱门。第二道门与第一道门相隔67米,连接两道门的墙成弧形瓮券(也叫瓮城)。墙上有用于护城的炮眼,两边有配房。第三道门与第二道门相隔约10米;两条呈弧形的短墙分别由第二道门两侧连接第三道门两边的城墙,形成一个较大的瓮券。瓮券两边各设门卫房,置有护城设施。第三道门上方各建三楹二层砖木结构门楼。城池深5米,宽67米,出入城门置有吊桥。故城共有44条街:东门保12条,为顺城街、坊子街、季家街、龙亭街、钟楼街、县门街、钟楼南街、文昌宫街、县照壁后街、曹关帝庙街、鼓楼北大街;南门保10条,为顺城街、南大街、树行街、新街、布店街、儒学街、高牌坊街、老齐洼街、党姑寺街、关帝庙后街;西门保11条,为顺城街、石佛街、学道街、羊圈街、马巷街、朱家街、盐店街、大慈安街、前武营街、后武营街、火神阁北大街;北门保11条,为顺城街、北大街、土塔街、府后街、小仓街、道门街、北当铺后街、清真寺街、大营坊街、五福街。
民国初,县城仍为清末规模,因连年战争,城墙设施如瓮城、角楼、城池、敌台等均不断增修和加固。城池加深至63米、宽87米。因县城历为豫东军事重地,素有四门、五关(东关、南关、西关、北小关、北大关)、八吊桥(四门皆为双吊桥)之设。至民国22年(1933)有街道46条。北门内15条,为中山北大街、宪法街、西互助街、合众街、西经武街、东经武街、民族街、爱众街、安老街、屋阜街、修己街、怀少街、醒狮街、共和南北街、共和东西街;东门内14条,为民生街、训政街、东互助街、醒众街、太平街、吉庆街、民权街、克己街、教育街、崇俭街、维新街、革新街、清廉街、东清廉街;南门内9条,为中山南大街、前尚武街、后尚武街、集市街、前整齐街、后整齐街、南互助街、南教育街、党化街;西门内有8条,为大同街、博爱街、爱仁街、公安街、自由街、平等街、三民街、西互助街。时城内居住3753户数,16331人。(李乃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