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新闻中心 >> 淮阳大事记 >> 浏览文章

1949年--1960年

2010年09月20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10月1日城乡军民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月13日县建少年儿童队(年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

12月20日至25日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吴忠培任主任委员。

同月成立淮阳县中苏友好协会筹备委员会(1952年该协会正式成立)。

1950

春淮阳专署调县民工1万人去周口西疏浚颍河。

为贯彻落实政务院《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及征收公粮的指示》,县决定在5个区,50个乡,785个村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

4月28日郑集区龙路口村褚敬恕、褚敬中为阻止开掘新运河,煽动群众千余人,殴打区干部、扣押区长、追击公安部队。后政府镇压了首恶分子。

同月城乡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6月6日县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农村冬学运动的通知》,当年全县开办冬学116班。

8月由旱转涝,连降大雨三次,54万亩晚秋受灾,约减产2000万公斤。

10月1日淮阳电厂建成发电。

20日县召开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土地改革决议》。土改运动在全县分期分批开展,到1951年4月15日基本结束。

1951

1月城乡各界群众举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游行示威,到3月8日,有1583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3月县建治淮总队部。全县组织45万人疏浚新蔡河和新运河。

4月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淮阳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

同月奉令将汲冢区(五区)全部15个乡、268个村与冯塘区的6个乡120个村划归新建郸城县,将鲁台区的14个乡140个村村划归沈丘县。同时,县内增置城关镇、一区和五区。

24至27日县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淮阳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建供销合作社。

5月县召开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8月为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增长捐献号召,全县人民踊跃捐款30万元,可购买飞机1架,大炮5门。

9月中央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河南省分团,在省政府秘书长薛朴若带领下访问县抗日根据地。

10月县召开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同月开展土地改革复查运动,到1952年5月结束。

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74935万公斤,比1950年增产3293万公斤。

1952

1月14至16日县召开第六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3月8日县召开“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大会。为保障妇女权利,对城关镇惨杀叶宝芬(女)的罪犯周运谦父子四人,执行枪决。

同月县六区区委书记张鸿钧参加中国农民访苏代表团。

3至7月国家机关进行整党建党,结合整风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工商界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和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3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与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团一行20人来县,干部群众万余人听取了归国汇报和访华报告。

5月拓宽城内新华大街,拆除街心鼓楼。

6月13日县召开第七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7月召开全县社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供销合作联合社。

10月县召开第一届工商业代表大会,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

11月9至14日县召开第八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同月建淮阳人民剧场。

1953

2月县组织53万人疏浚黑河、李贯河和老黑河,5月结束。

春县粮食部门向市场抛售粮食409万公斤,供应灾民,稳定粮价,打击不法粮商。

3月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3个,常年互助组5170个。

撤销淮阳专区,县归属商丘专区。

小麦发生吸浆虫,危害面积44万亩。经组织防治,仍减产15%。

4月2至4日县召开第九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4月县农场调进美国产卡门18马力拖拉机一台,为县之始有。

4月12日凌晨53万余亩小麦遭霜冻灾害,其中22万亩减产七成以上,未犁毁的麦苗,经施肥浇水又分新蘖,收成尚好。

7月1日县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618143人,其中男309899人,女308244人。

8月连降暴雨,25万多亩秋禾被淹,沙河水陡长,部分闸、坝被冲坏,干部群众冒雨排涝抢险,保堤防安全。

11月27日至12月2日县召开第十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大会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12月因连遭水、旱、风、霜、雹、虫等自然灾害,农作物歉收,灾民近17万人。政府组织灾民生产自救,发放救济款2518万元,贷款123万元,干部捐棉衣

同月淮阳县人民检察院成立。2266件,人民币4200元。

全县普查黑热病患者400余人,实行免费治疗。

1954

3月29至4月2日县召开第十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5月26日至31日召开中国共产党淮阳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

同月设中共淮阳县直属机关总支委员会(后简称机关党委)。县委建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统战部)。县政府建手工业管理科。

7月12至15日县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乔慕东当选县长。

7月初至8月底全县连降大雨,降水量达4517毫米。内河决口、漫溢,滚坡水成灾。城南平地行船10余公里,城西一片汪洋。150万亩秋禾全部受灾。塌房9488间,死12人,伤89人。牲口死伤28头。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干群堵复决口,疏通河道,抢种补种红芋、荞麦、蔬菜等作物60多万亩。开展生产自救,发放救济款2975万元。

10月11日县卫生院与商丘专区第二人民医院合并,定名为淮阳县人民医院。

12月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淮锋社建立。全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63个,入社农民4452户,占总农户的4%。

当年对城关私营工商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5

1月6日大雪,寒流,最低气温-21℃。

2月省电影五队交县,更名为淮阳县电影放映一队,有16毫米流动放映机一台。

3月1日县人民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指示发行新币,收回旧币。新旧币折合率为1元比1万元。

春县组织8000人新修沙河杨庄至新站段堤防,长182公里。

4月推广新式农具双铧犁、七寸步犁、耘锄、解放牌水车等。

5月10日至14日召开中国共产党淮阳县第二次党员代表会议。

同月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开始进行政治审查,于1957年7月结束。

对农村私营工商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9月30日撤销10个区,保留四、五两个区,全县建45个乡。

12月16至19日县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宋雄锋为县长。

21日县人民政府改称淮阳县人民委员会(简称县人委)。

原商丘专区农场改称淮阳县农场。

年底县农业合作化形成高潮,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2434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74%。县委建工业部,县政府计划委员会(简称计委)、交通科、农业科、水利科、商业科、文化科。

1956

1月县广播站建立。

2月撤销四区和五区,全县建22个中心乡。

为支援边疆建设,向新疆、青海、甘肃、吉林等省、自治区移民1861人。

6月2至11日召开中国共产党淮阳县首届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淮阳县第一届委员会,方元为书记。

6月3至19日连降暴雨,水中捞麦、霉烂甚多,损失严重。

7月1日《淮阳日报》创刊(1961年9月21日停办)。

同月对全县私营工商业1346户,1535人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8月县红芋切片晒干储存方法受到国家粮食部通报表扬并向全国推广。

中旬八级大风,暴雨成灾,沟河漫溢,407个村庄被水包围,28987户房屋倒塌,65万亩秋禾被水淹没。

12月周恩来总理号召向科学文化进军,县积极响应,隆重召开知识分子代表大会。

18日经上级批准,把回族聚居的县城改称城关回族镇。

28至31日县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县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淮阳县第一届委员会,选举乔慕东为主席。

当年全县基本完成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31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8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85%。

1957

农村掀起以打井为主的水利化高潮,到年底共打井15100眼。

4月推广种植玉米优良品种“白马牙”3万亩。

7月1日至20日连降大雨暴雨,沙河出现七次洪峰。贾鲁河决口,新运河以西17个乡,440个村庄被水包围,倒塌、损坏房屋15092间,死伤25人,淹秋禾93万亩,其中303万亩颗粒未收。各级政府及时组织群众排水、抢种,发放救济款、贷款,安排灾民生活。

8月开展以挖塘为中心的水利化运动,强调“东西成行,南北成溜”。全县共挖土塘2983个,修旧塘3223个,后因效益较小,多为群众平毁。

9月县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淮阳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淮阳县委员会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淮阳县委员会。

10月县组织45万人开挖李贯河和新运河。

11月16日集中干部、教师、医务人员6000多人进行整风动员,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教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通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全面开展整风运动。12月20日后,反右派斗争陆续展开。因严重扩大化,把一大批干部、教师等错划为“右派分子”,被集中劳动改造或开除公职,少数留职监督使用,造成不幸后果。1962年甄别复议,1978年底起予以改正,按照政策规定,对本人、家属均作了适当安排。

29日至31日县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是年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为县妇女联合会。

本年向青海、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移民3600人。

1958

1月18日中共淮阳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关于进一步开展整党、整团、整社的工作意见》。会后,全县掀起全民整风运动。

3月初县召开全面大跃进誓师大会。8日,县组织由4万人参加的“报喜大会”,把“大跃进”推向高潮。

4月29日至5月2日县召开第三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宋雄锋为县长。

7月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创造精神。”

揭露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批判“观潮派”、“秋后算账派”,全县浮夸风由此刮起。

8月全县掀起大办人民公社热潮,8天将原33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为13个人民公社。农村办起公共食堂3029个,社员均集体就餐。1961年4月散伙,恢复家庭厨灶。

9月成立“人民公社淮阳县联社”。脱离实际地实行全民供给制,吃饭不要钱,月发零花钱,并宣布进入“共产主义”。

为实行生产、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全县移村并庄1007个,拆房704万间,造成很大损失。

10月淮阳中学改称“淮阳综合大学”。淮阳师范改称“淮阳师范学院”。社队建设“红专大学”(1960年8月,恢复淮阳中学、淮阳师范名称,停办红专大学)。

12月商丘专区撤销,淮阳县改属开封专区。

是年县向青海省门源县移民1027人;向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移民3200人。

1959

3月农村开展“反瞒产”斗争,部分生产队被迫搞假粮囤、假粮仓。

22日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解决人民公社所有制问题,实行权力下放,分级管理,三级核算,队为基础,开始纠正“共产风”的错误倾向。

5月县建经济建设委员会(简称经委)、财政贸易委员会(简称财委)。

6月全县发现14万人患浮肿病,组织县、社干部652人,队干部1462人,医务人员491人深入基层,进行慰问治疗。

6至9月108天无雨,干旱严重,秋粮比上年少收2149万公斤。

10月26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精神,检查批判“右倾机会主义”,极“左”思潮日趋严重。

1960

1月青海省慰问支边青年家属代表团,在总团长李芳远(青海省副省长)率领下来县慰问。

2月为支援边疆建设,县6402名青年分别迁往甘肃省陇西县、会宁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察布查尔县。

3至5月干旱,50多万亩小麦发生黄锈病,虽经大力防治,仍减产300余公斤。

7月6至8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贯彻省、地委关于粮食工作紧急指示精神,强调清仓查库,搞好调运,支援最困难社、队,提倡采用和制造代食品等多种应急措施。

12月由于“左”倾错误和自然灾害,城乡公共食堂缺粮严重,群众营养不足,浮肿病大量发生,出现非正常性死亡。县多方采取应急措施,保人保畜,发放救济款588万元,棉布8万米,棉絮23948公斤,衣服40831件、被子102万条,贷款16万元,帮助灾民安排生活。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