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20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国。秦置陈郡,西汉初以陈在淮水之北,置淮阴郡,不久置淮阳国。北齐改为信州,北周改为陈州,此陈州之始。宋宣和初升陈州为淮宁府,金复为陈州。元、明及清初皆沿用陈州,雍正十二年升为陈州府,置淮宁县。民国初废府复县,改淮宁县为淮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设淮阳专员公署,1953 年撤销。淮阳保留县治至今。淮阳历为国、郡、州、府、公署、县,不一。
相传 6500 年前太昊伏羲在此建都。结网罟,养牺牲,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造甲历,兴礼乐,教民渔猎,开创原始畜牧业,在这里升起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后炎帝神农氏亦建都于此,因是太昊伏羲氏之旧故称陈。神农氏,姜姓,继风姓而王,在这里尝百草,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
1980 年河南省博物馆和省文物考古训练班,在淮阳城东南 4 公里的平粮台进行试掘,发现是一座书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遗址,从出土的大量文物看,经国家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14测定,此古城距今 4355±175 年之年代,已有4500余年,是我国发掘古城中较早的一座。据古书记载和平粮台古城址方位断定,即古宛丘之地。也是陈的都城。
夏:陈属豫州境。《太平寰宇记》陈为“豫贡豫州之域”。
殷汤封舜后虞遂于陈。《史记》宋忠注云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
周:公元前 11 世纪周武王克殷纣,求舜后,得妫满,以元女大姬配之,封之于陈,是为胡公。陈胡公到陈后,筑陈城,把都城从宛丘(平粮台)迁至陈城,建陈国。陈为周朝十大诸侯国之一。胡公后历 23 世,自陈胡公元年(公元前 1122年)到湣公二十三年(公元前 479 年)楚灭陈,历经643年。辖邑有壶邱、焦、夷、株林、株野、相、鸣鹿、辰陵、防、檉、留、项、顿、沈。陈城后经楚、汉等各个朝代的修筑,更加雄伟壮观。
东周战国初,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楚灭陈,以陈为县。《史记·楚世家》“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 年)秦将白起拔吾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败,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楚顷襄王被秦打败,逃至陈城,把陈城作为楚都达 38 年。顷襄王对陈城倍加修筑以防外来侵略。
秦(公元前 221 年至公元前 207 年)置陈郡,治陈县。统县十二。有陈县、汝阴、新蔡、寝县、平舆、上蔡、新阳、苦县、项县、固陵、阳夏、柘。南以淮水为界,北与砀郡尉氏、襄邑为邻,西到漯河和颖川郡午阳接壤,东与泗水郡略域接壤。因郡、县治在陈城,故名。
西汉:高帝七年(公元前 200 年),以陈在淮水之北,地方冲要,析颖川郡置淮阳郡。高帝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立子友为淮阳王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惠帝六年废国为郡。高后时复以封所名孝惠子强及武至文继位仍以为郡。四年徙代王武王之十一年复为郡。景帝二年又以王子馀四年仍为郡,宣帝元康三年为国封子钦。辖九县,有陈(附郭)、苦、阳夏、宁平、扶沟、固始、圉、新平、柘。属充州。西汉时国时郡,均都在陈城。
汉高祖刘邦会诸侯于陈城,羈齐王韩信于城门,后西门曰平信即此意也。
新莽:改淮阳为新平,改陈县为辰陵。公元前 9年至 22年是王莽新朝时期,“陈”与“新”有相反之意,改之。陈有辰陵亭,故名。春秋宣公十一年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
东汉(公元 25 年至 220 年)仍称淮阳复为郡,章和二年(公元 88 年)改淮阳为陈国。辖县十六。有陈(附郭)、阳夏、宁平、苦、柘、新平、扶乐、武平、长平、西华、项、新阳、圉、宜禄、扶沟、新安。至永元十一年削西华、项、新阳,十二年削圉、宜禄、扶沟等。隶豫州刺史部,治陈城。
三国魏(公元 220 年至 265 年)复称陈,置陈郡。太和六年(公元 232 年)二月,曹睿作《改封诸侯以郡为国诏》以陈四县封其叔著名诗人曹植为陈王。陈城为陈国之都城,属豫州。
晋(公元 265 至 316 年)武帝司马炎合陈郡于梁国,惠帝复陈郡。属豫州。陈城为郡治和豫州州治。
南北朝(公元 420 年至 589 年)东魏天平二年(公元 535 年)置扬州治项。北齐天宝二年(公元 551 年)改曰信州,以陈人不附侯景之乱,故名。治在项县,项县移陈城。北周易信州为陈州。陈州之名自此始。
隋(公元 581 年至 618 年)废州为郡,复称淮阳。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置陈州,大业初废州为淮阳郡。辖有宛丘、扶乐、太康、鹿邑、郸县、项城、南顿、溵水、西华九县。陈城复为郡治。属豫州。
唐(公元 618 至 907 年)为陈州淮阳郡,领六县。有宛丘、太康、西华、溵水、南顿、项城。属河南探访使。陈城为州郡治所。
五代(公元 907 年至 960 年)仍称陈州,开元二年置陈州镇安军节度使。
宋(公元 960 年至 1127 年)为陈州,宣和元年(1119 年)升淮宁府,置淮阳郡镇安军,辖有宛丘、项城、商水、西华、南顿。隶京西北路。陈城为州、郡、府治。
金:陈城为陈州、宛丘县治。隶南京路。
元、明、清都设置为陈州。雍正二年改为陈州为直隶州,仍统四县,十二年开为陈州府,附郭淮宁县,有益开封之太康、扶沟。领七县,有淮宁、太康、扶沟、西华、商水、项城、沈丘。
自南北朝北周易信州为陈州后,虽时有变化,大都为陈州。特别是随着“老包下陈州”的戏剧广泛流传以来,陈州已为全国历代人所共知的地名。
民国延用陈州府志。二年(1913 年)裁府复县,改淮宁县为淮阳县。从此陈州又称淮阳县,隶河南省。二十一年(1932 年)设河南省第七区行政公署。行政公署设在淮阳城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淮阳县属淮阳专区,隶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治淮阳。1953 年,淮阳专区撤销,县改属商丘专区。1959 年,商丘专区撤销,县改属开封专区。1962 年,恢复商丘专区,县再改属之。1965 年,置周口地区。2000 年撤地设市,淮阳县从属周口市。
2019年12月31日,淮阳撤县划区,淮阳区正式揭牌成立。自此,淮阳县告别“县”的历史,进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