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景区景点 >> 淮阳龙湖 >> 龙湖景观诗词 >> 浏览文章

溯源龙湖魂

2010年09月20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董素芝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子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时常把我带向对家乡龙湖的遐思中,也使我想起中学时语文老师那自豪的声调: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家乡最有特色的是什么?那就是龙湖,我们的龙湖可大了,它把淮阳城整整围了一个大圆圈,有一万六千多亩的面积,比杭州西湖还要大两倍呢!

是的,正如浙江人厚爱西湖,山东人盛赞泰山,广西人喜爱漓江一样,淮阳人总把风光旖旎的万亩龙湖当作自己的骄傲。

  淮阳龙湖位于黄淮平原腹地,东西阔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14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16483),水域面积8000多亩。湖水环抱古城,古城屹立水中,湖中碧波荡漾,烟波浩渺,有内陆奇观,中原明珠之称。万亩龙湖,碧水莹莹、浮光耀金,柳丝垂岸,蒲苇葱郁,芙蓉斗艳,风景宜人,秀色可餐。

和杭州西湖相比,家乡的龙湖远没有西湖的名气,没有西湖的娇艳、浮华和排场,也缺乏西湖的淡妆浓抹。但无论从龙湖的景观上,还是从龙湖的历史渊源上看,它都毫不逊色于杭州西湖。

烟波浩渺,芦苇葱郁,恬淡自然的龙湖给了淮阳人诗情和遐想、聪明和智慧、旷达和灵气,融入了淮阳人的灵魂,也让淮阳人多了几分韵致和情调。闲暇时,徜徉在波光浩渺、蒲草丛生的龙湖岸边,宛如看到了阳澄湖畔的江南水乡,看到了远离城市喧嚣的桃花源,心中积蓄的种种烦恼会一扫而光,心境也会豁然空灵和平和。最妙的是月明星稀的夜晚,独自行走在龙湖畔,皎洁的月光倾洒在一片碧波之上,令人心旷神怡,恍恍如入梦境。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会一下子蹦出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随之也恍若隔世地发出今夕何夕的感叹。

  渺远月光下的龙湖,时时把人的思绪带向很远很远。

  淮阳龙湖的形成,史书无翔实记载。多说是因黄水泛滥冲积或屡次护城所致。几千年来,淮阳古城屡遭黄患,历代官民为保护这座古城不被淹没,每次发黄水泛滥,就在城周围三至五里外修堤筑坝,黄水退后,挟带的泥沙便沉积于堤外,年长日久,堤外渐高,堤内渐洼,低洼积水,水多成湖。据《左传》记载,早在春秋时(前550年),陈国大夫庆虎、庆寅垒修陈城,因板筑坍塌,砸死奴隶,役人不堪其苦,杀死庆虎、庆寅,引发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筑城奴隶暴动。从西周初陈被封诸侯国至今3000余年,修筑陈城无数次,仅唐以后,就大修20余次,每次修城,必挖池取土,湖面就越来越大。

  一位哲人说过,凡是人们神往的地方,对我们都是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同杭州西湖一样,数千年来,龙湖积贮了人类进程中的文明和沧桑,留下了诸多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印证了淮阳作为文明源头和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文化内涵。只因尘封得太久,略显得神乎和飘渺。我们不妨沿着古人的足迹,做一下历史的追溯。

 《中国古地理图》显示,很久很久在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淮阳古陆,它中央高,四面洼,周围是一片沼泽地。6000年前,一个被称为伏羲的部落首领,为了寻找适宜先民生息繁衍的地方,带领其部落子民从干旱、荒芜的西部,一路踏水而来,在水土肥美、树茂林密高几十米的宛丘(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定都,源水而居。据专家考证,古宛丘就是现淮阳城东4公里的平粮台。方志载,平粮台高二丈,大一顷,旧有四门,林木蔚然,它不但是丘上有丘,而且四方高,中间下。平粮台东靠流水清澈的蔡河,西濒水草茂盛禽鱼繁多的龙湖,远古时候,这个鸟兽可猎,鱼虾可捕,高丘可居的地方,自然会成为原始人理想的栖身之地。

 在那原始的洪荒年代,伏羲作出了超越同时代人的伟大贡献,他在湖边教民结网捕鱼、狩猎、饲养牲畜,原始畜牧业从此兴起;相传伏羲在湖边的蔡河里捕得一只白龟,凿池饲养,临池观看,从龟纹中悟出奥秘,通过远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万物于人,在岛中画成八卦。这个岛就是至今尚存在淮阳龙湖里的画卦台遗址。  史书说画卦台是伏羲于蔡水得龟画八卦之坛,是后人为纪念伏羲画八卦的功绩而建的。伏羲八卦奠定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那蕴藏着易学内涵的古太极图,被中外学者称为中国文化的根人类文化的源头

  伏羲还综合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创造了集蛇、鱼、虫、鸟、马、牛、鹿为一体的龙图腾,中国龙的出现,象征着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伏羲以龙纪官,自号龙师,从此,淮阳因此有龙都之称。龙都的湖自然称之为龙湖,龙湖充溢着龙师的灵魂。伏羲以其卓著的贡献,被后世推崇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民族尊崇敬重的人祖、龙祖、中华共祖。为永志伏羲氏的功德,后人在龙湖边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太昊伏羲陵庙。数千年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前来寻根谒祖者络绎不绝,并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太昊伏羲氏之后,炎帝神农氏相继都于太昊之墟,淮阳自此称陈(陈,旧都也,即原来的都城)。炎帝神农氏在湖边浸种灌溉,播种五谷,开始了中国的原始农业。至今淮阳县城城北5公里还有五谷台神农井遗址,相传这是神农氏教民稼穑的地方。

  如果说,西湖的内在魅力与美在于它的日月精华和山水毓秀,在于它是中国文人创造的文化灵光,秀丽山水间弥漫着才子、隐土、蛇仙的矜持和凄楚,从而汇成极复杂的文化景点,那么龙湖的魅力与美则在于它是开辟鸿蒙与现代文明跨越时空的接壤,在于它是远古人类战胜蒙昧,启迪智慧所溢发的人生礼赞,在于它由古老而产生的厚重感,在于它是风景,又不仅仅是风景,而是岁月的沧桑铸就的历史风景。

    龙湖使淮阳成为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淮阳曾是西周分封的十二大诸侯国之一,虞氏舜帝之后裔妫满(陈氏祖先)陈胡公为陈国首任国君,并在此修筑城池。是他首先把龙湖作为护城的天然屏障,陈胡公的铁墓也永远留在了风景秀丽的龙湖中,成为中华陈氏望族的骄傲。继后,揭竿而起了陈胜、吴广,从大泽乡一路冲杀,在湖光闪闪,气势雄伟的陈国城楼上树起了张楚大旗。最悲惨的是楚顷襄王,被秦国的大将白起拔了都城,仓皇北逃至陈国,凭着龙湖的险要,以水御敌38年,最后葬在了陈国。东汉的陈王刘宠,面对势如破竹的黄巾军,依仗陈城四面环水的地利,四门吊桥高悬,自带强弩手数千固守弩台,终于扼住了黄巾军。唐末农民起义的首领黄巢,率领数十万义军,挖长壕五周百道,大战陈城300天,终因万亩龙湖天堑不可飞渡,连战失利,在他的行宫磨旗店喟然长叹,留下了终生的遗憾。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率众围攻淮阳城。他用谋略先劝降城内共举大义,城门守将关永杰斩了来使,表达对他的抗议。可天助闯王,淮阳城内月波寺药库起火,闯王乘荒乱之机终于拿下了淮阳城。

 而今,龙湖岸边的厮杀声已淹没在黄尘古道里,千年的鼓角争鸣也化为沉寂古老的龙湖涛声。在历史的寻觅中,龙湖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陈风》留给了我们永久的回味: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东门之池,可以沤麻。《陈风》多言东门,那里湖光水色,湖水清澈,蒲苇芊芊,白榆成林,绿杨成荫,畅游其中,乐而忘返,是陈民游玩娱乐的地方,透过此,我们似乎窥见了3000年前陈国的繁华。

  归拢起来,龙湖接纳的文人绝不逊色于西湖,且不说曹植、李白、白居易、张九龄、李商隐、晏殊、苏轼、苏辙、范仲淹等文学大家为龙湖留下的清韵华章,仅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圣人被厄于陈蔡的动人传说,就为龙湖平添了几多神秘色彩。春秋末年,孔子为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曾在陈国讲学四年多。孔子的72个得意弟子中,淮阳人就占了4个。公元前489年,诸侯争霸,楚昭王派人去卫国聘孔子去楚国讲学,途经陈蔡,被围困七日,弟子饿急了跑到龙湖里挖蒲根吃,只有孔子正襟危坐,弦歌不已,终于感动了龙湖里的一条九尺长的大鲫鱼,为搭救孔子和十贤性命,自动跳上岸来。

  陈蔡被厄对孔子本不是一件光彩事,但孔子临危不惧的学士风范却羞煞了多少浮躁文人,启发了多少文人学士,给孔子留下了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的赞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吹捧孔子的陈蔡绝粮是圣人齐日月之明,不能违日月之道。后人为纪念孔子,在龙湖的弩台上建造了弦歌台。如今的弦歌台,四面环水,碧荷接天,金鲫跃水,青蛙鼓噪,成为人们游玩的好去处,只是缺少了当日圣人的弦歌之声。

  极为有趣的是,曾在西湖浚湖筑堤的杭州知府苏轼,和淮阳也极有缘分。其弟苏辙曾在淮阳任教谕三年,任职期间,他十分喜欢龙湖的湖光柳色,在湖西北的柳湖丘上筑室读书,这就是苏轼笔下宛丘学舍小如舟的苏亭或子由亭,苏轼也多次来淮,写诗作画,兄弟俩相互唱和,留下了大量的诗作。苏轼的《戏弟子由》: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就是苏辙为陈州学官的诗作。苏轼被龙湖神奇美丽的景色所陶醉,在《次韵子由柳湖感物》中咏道:惟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共朝昏……柳虽无言不解愠,世俗乍见应怃然。借柳咏志,写尽人生感受。苏轼以龙图学士守颍州,止凿黄堆水,陈民免受其害。后人为纪念二苏的文才和功绩,在苏亭四周,遍植莲藕,暗喻出污泥而不染。每至夏至,柳拂曲栏,清风徐来,荷香袭人,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学士来此游览。

  是一代文人赋予了龙湖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向心力。其实,龙湖荟萃的何止是文人学士的精英,就连名震天下的北宋名将狄青,也满怀一腔失落、悲愤,慨然请出陈州。京南重镇的陈州并无战事,百无聊赖的英雄,为追忆当年的雄风英姿,在龙湖之畔筑台,重着戎装铠甲,其神武的身影映在清澈见底的湖水中,秋风摇动芦苇,如闻鼓角,如骋疆场,此时,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可怜一代名将,仅一年就郁郁卒于陈州任上,徒在龙湖留下一个梳洗台,让历史沉思,供后人怀念。

  当我从古老的历史中回味过来,却一片惘然,从远古文明至今的六千多年文明史,淮阳接纳了无数非凡的人物,如今他们都安卧在厚厚的史书之中,只有北宋的名臣包拯的一出《下陈州》还在翻起几朵浪花!当年包公铡四国舅的金龙桥安在?那鲜血染红的龙湖又将如何?难道这只是上苍无缘无故的安排?

 不曾想,写龙湖却写出了悲凉和失落,应该说,这是每一个淮阳人的失落,我们也都在寻觅如何找到龙湖当年的神采 ,让古老的龙湖再度生辉。

  或许正因为龙湖是集秀美景色、历史传说和时代文明为一体的集合体,在风雨飘摇中贮积了太多的沧桑之变,汇集了自然和人文景观,把洋洋洒洒永永远远道之不尽的历史故事浓缩于龙湖中,才有龙湖的厚重感,给淮阳人留下了浓浓的却又是涩涩的龙湖情结。正因此,人们围绕龙湖才有那么多的话题,也成为数千年来淮阳人魂牵梦绕的缘由。

  龙湖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内涵丰富的诗,一壶浓郁醇香的酒,一卷历经沧桑的书,它等待着我们--龙的传人去描绘,去创作,去酿造,去续写新的篇章。(作者为淮阳县委宣传部干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