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5日 作者:王 剑 信息来源:周口日报 点击:次
如今说起周口文化,大多习惯于将太昊伏羲并称,视陈楚为一体。实际上,在遥远的过去并非如此。
上古时期,东夷部族的神祇和始祖是太昊(史籍或记为“太皞”),《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言东夷部族图腾是“凤鸟”。今淮阳大量原始图腾“活化石”——泥泥狗,其本型为“玄鸟”,亦可证东夷图腾是“凤鸟”。而伏羲则是南方苗蛮集团的祖先神。《山海经·海内经》谓:“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对此的训释当如闻一多所言,延维、委蛇,即汉画像中交尾之伏羲、女娲,乃南方苗族之祖神。古籍载伏羲蛇身人首,蛇是龙的原型,伏羲部族的图腾是“龙”,当时和“凤鸟”并没有融合,所以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太昊伏羲决不并称。到了秦汉时期,太昊与伏羲并称合一,体现了东方民族与南方民族的相互融汇。
地处中原腹地的陈地——淮阳周边,既是各早期民族文化的交汇点,又是它们的争夺区。《左传·昭公十七年》谈及彗星对诸国的影响时所说的陈,是古代中国的核心文化区,是华夏、东夷、楚蛮三大主体文化形成、发展和交流的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和陈相同,楚亦源于中原,其祖居地在今河南濮阳。《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虚也,故曰帝丘。”杜预注:“卫,今濮阳县。昔颛顼氏居之,其城内有颛顼冢。”《左传·昭公八年》:“陈,颛顼之族也。”《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可见楚文化带有浓重的东夷文化色彩。
北方楚族南迁以前,在江汉一带生活的是三苗之民,苗蛮族团在这里创造了较为先进的文化。夏、商时,楚族一支南迁到江汉一带,与三苗之民相结合,这就是古代文献中所称的“荆楚”或“楚蛮”。《诗经·商颂·殷武》:“维女荆楚,居国南乡。”周初,楚族鬻熊正式立国,历代楚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使楚成为“抚有蛮夷,奄征南海”的南方大国。北方楚族南迁后,与南方土著居民苗蛮民族融合,它承受商文化的恩惠、周文化的浸润,又吸收苗蛮文化的营养,从而滋长为具有鲜明特色和强大生命力的楚文化。
先是伏羲北上并与太昊合称,进而在中原诸神中取得显赫地位;后是楚族发展急剧北扩,春秋末年,楚灭陈,陈归楚,战国后期,楚都迁陈,史称“陈楚”。楚文化与陈地原有的东夷文化交流、融汇,陈楚合二为一,共同以“太昊伏羲”作为先祖。太昊伏羲,陈楚文化从此定型。从考古来看,春秋战国以后,龙凤往往成对出现,也间接证实了太昊伏羲开始并称,陈楚两地和合。
龙凤呈祥,皆大欢喜,正是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本文作者系周口师范学院教授,硕士,党委办公室主任,陈楚文化研究所所长,周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