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新闻中心 >> 龙湖报 >> 浏览文章

施“四策”富民 破解“三农”难题

2005年12月29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张继华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问题,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工作的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农业问题,我国古代有很多进步的政治家都注重“贵粟富民”。《淮南子·主术训》说:“故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年之蓄,谓之穷之”。《公羊传》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子什一,大桀小桀。”《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说“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草之原塞矣。”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农村人均收入与城市所占的份额差距相当大,解决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那么,怎样提高农民收入?笔者认为,抓好农、科、牧、工四业,去开辟“三农”工作的新天地。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在农业仍占据显著地位的今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其十分突出的地位。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和引导,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推广农业产业化,要重点实施几项工作:
    (一)在实施产业化经营中,县、乡党政领导要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政府要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上,注意保护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突出企业的市场主导行为;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利益一致的联盟机制,重点引导“订单农业”的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涉及农业、商业、工业、计划、财政、金融、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抓好协调与服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简单、快捷、高效的工作程序,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管理;建立对农业投入的约束机制,规定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比例,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调动各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各级政府要将农户小规模的经营同社会化的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产业化战略,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从产前、产中、产后和产业链进行系列开发、实行供销、农工商结合,把农民、龙头企业和市场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组织方法上采取:“市场+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工商联合企业”、以及“专业协会+农户”等。这些模式能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通过对初始农产品的深加工,又提高单位产品的价值,既确保农民的既得利益,也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三)要建立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是要抓着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包括农产品收购、销售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对农民所需的饲料、化肥、种子等物资由公司(协会)提供,能降低生产成本。农民把农产品卖给公司,再由公司进行加工和销售。公司销售后,将其中大部分利润按农民提供原材料的份额进行返还。这既避免了农民单独承担市场风险,又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抓着服务这条线,各类专业公司(协会)形成科学而严密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专门从事种子鉴定、产品化验、储存和技术培训等。三是要抓着农业金融领域,各种形式的信贷通过公司、协会服务于农民生产领域,凡参加公司协会人员都可从中得到优惠贷款。公司和协会能有力地改变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使农民不仅获得农产品增值效益,也能获得规模效益,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当前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新科技已展开,这给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各级政府首先要注重在农业信息技术管理、知识创新领域求突破,还牢牢抓着农业科技推广,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首先,借助于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拓展农业发展的领域,提供多样化的优质农产品、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等现代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其次,要以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为核心,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农业科技有关部门,发挥“田秀才”、“土专家”的作用,以现场观摩为主导,以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为载体加强科普宣传,在广大农村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其三,要启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专项工作,以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依托,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形成县、乡村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推进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业远程培训的建设,塑造现代新型农民。采取引导和扶持的政策,调动农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各级政府的职能行为,加大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改善培训条件。其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组织良种繁育、无公害生产、防灾减灾、动植物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推出一批突破性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大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户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去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发展畜牧养殖,实现畜牧富民。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三农”建设的实力去抓。各级党委、政策对畜牧业生产要实行目标管理,鉴定责任书,实施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具体措施。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重奖发展畜牧业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这样不但使农户增加收入,还能培养一大批养殖人员和有技术,懂管理的专业户,并通过他们向四周群众传授饲养技术和致富经验,畜牧业的发展,能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畜牧兽业、运输、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吸纳剩余劳动力。
     为了提高畜牧业效益,还要注意从改进饲养方法、方式入手,扩大规模饲养,讲求规模效益,同时改变传统经营策略,推进产业化进程,解决千家万户畜产品进入市场问题。尤其是在黄牛生产上,积极走牧、养、加一体化的路子,提高养牛综合效益。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充分就业,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的重要途径。各级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运用综合措施,广开就业渠道。一是推动劳务输出上层次、上规模。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调控力度,健全由政府牵头,部门具体实施,中介机构、劳务开发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健全县、乡、村三级上下联通、资源共享,覆盖广的劳务信息网络;建立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对外办事机构、劳务输出主管部门、劳务开发企业、驻外机构、在外龙头企业整体联动和全方位服务保障网络,有效地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服务质量。同时,在发展劳务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对输出劳务人员回乡带技术领办、创办、联办工业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发展壮大“回流”创业型经济。二是要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第二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采取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优先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它们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更多的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要把工业园区与城镇新区建设结合起来,把扩大招商引资与鼓励农民创业结合起来,发挥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的龙头作用,带动企业和家庭工业发展,提升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三是要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各级政府要把农民培训作为公共服务项目,纳入公共财务支出范围,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加快培训基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各界开展对农民的就业培训,坚持把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竞争力作为促进农民就业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体力型劳动力过剩、技术型劳动力短缺的情况,根据一、二、三产业的不同需求,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信息化的要求,把对农民培训与提高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与扩大劳务输出结合起来,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符合自身特点又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作者:淮阳县政协副主席、淮阳县财政局长)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