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新闻中心 >> 龙湖报 >> 浏览文章

随笔“师”话

2005年12月29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王睿筠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尤其尊师重孝。古人曾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对师傅的尊敬上升到对长辈孝顺的高度。现现代人多用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来形容老师这一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这几句古话中足可见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程度。
      总觉得,世人在歌颂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之余总有些莫名的夸大。不可否认,老师作为儿童幼小心灵的启蒙者,的确做为其心灵领路人起了心灯的作用,但是老师作为一种职业,倘无职业道德,不尽其职责,便是误人子弟。
      很多教师的从业者只是做到自己的本职工作,算不上失职亦算不上具有春蚕或蜡烛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言语对了,无私奉献倒高抬了,此是后话,若有砖头,来者不拒。
      其实,为孩童幼小心灵进行启蒙教育的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自己的父母。呱呱落地后睁开清亮眼眸最先见着的是自己的父母,而后被母汁哺育,进而蹒跚学步,哑哑学语。父母言传身教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初的老师。据研究理论表明,婴儿时期是成人后性格形成的最基础时期,对成人以后的心智和性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等到学龄年龄,大人便把依偎在自己怀抱中的孩童送到了教育他们的场地——学校。不染杂质的眼眸和心灵便接触到了除父母、玩伴之外的另一个天地。作为未来社会栋梁的学子们经受老师的循循教导,努力为今后长成参天大树打好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儿童及少年的人生旅程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过的。“饮水思源”只要心灵领路人不曾带给其莫大的伤害,大多数人都是以尊敬的心态回顾过往。
      然而,真正的老师和真正的学习是要从学校完成学习后正式踏入社会的那一刻才算起。
      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会遇见许许多多给你箴言和让你感激的人,或是以自己经历给你箴言、或是给予你心灵上的宽慰、或是在你彷徨挣扎时教会你如何面对挫折、或是在你经济拮据时给予帮助……等等。宋朝理学大家朱熹有语说:“落花水面皆文章,好鸟枝头亦朋友。”轻描淡写中,把如何学习和获得新知的禅机蕴涵其中。相较于朱熹句子的晦涩,儒家先圣孔子的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确是一语道破关于“师”的真知灼见。
    “师”不是种单纯的职业,或是谋生的工具,而是一种学识、气度、修养的自然流露与让人心灵乃至性情得到提升的教化途径。
      如此这般,真正为师的人,恐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范畴之中了吧。那些在你成长中帮助过你或者给你箴言的人,某种程度亦是你人生的导师。
      有师者必有学生者。“学”是种兼容乃至包容的能力,把别人身上好的一面兼容过来为自己用,借以提升自己。要用谦虚的心态感受世事,去领悟真理,即使不在学校跟职业教师去学习一样也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辩别能力。毕竟,为师者说话行事也不是完全都对,人不是圣人,岂能不犯错,有了辩别能力,汲取别人思想精髓,抛弃思想糟粕,倘若不辩是否非,一并汲取,就是自误。
      老师做不好就要误人子弟,自己不明是非就是自误。其中尺度拿捏,确实不易,需要慧眼,亦需要一颗明净的心。
      中国人“好”为人师,但是不“善”为人师。看看世象里的某些人,动辄以所谓经历和经验去训斥教化人,而且往往摆出一副语重心长、长者为师的面目,倒让人感觉面目可憎。一个“好”禁锢了为师者的学识与修养,也以咄咄逼人的态度辖制别人的思想。而“善”就带有明显的通达圆融,顺其自然中,以四两拨千斤之态给人以心灵乃至性情上的愉悦和新知。
      两番对比,鲜明!倘若,一生中能少遇见些“好”为人师之人,多遇见些“善”为人师的人,恐怕朽木也就不难雕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虽是古语,也可为今用。寥寥数字间深刻而寓意非凡,倘无进取向上的心,又如何能懂得这其中含义。
不难为师,难的是一世为师。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