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1月12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写给《龙湖》报创刊十周年
杨正华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弹指间,时光老人的脚步已经步入了2006年,不经意的时候,《龙湖》报迎来了她十周岁的生日。
十年间,作为《龙湖》报的一名衷实的读者,默默中见证了《龙湖》报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和不平凡的历程。从当初的《城湖开发报》到《周口日报》淮阳版,再到《龙湖》。十年中,她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终于走向了今天的成熟和辉煌。
十年来,《龙湖》报一直伴随着我不断学习、成长,是我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回首往日,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
记得,当我第一次用颤抖的双手捧着那张散发着墨香的《龙湖》报时,我还是一名初中生,内心涌动的是一种末名的激动。报上优美的文章深深吸引了我,从那时我就爱上了这份报纸,爱上了《龙湖》,随时收集她的期刊,读之爱不释手。无论是后来的上高中、大学,还是在外地就业,我都一如继往地爱着《龙湖》报。在我的报刊收集中,她已达300多期了。
我喜欢读报,特别爱读《龙湖报》。
喜欢读《龙湖》是因为她内容丰富,文章祥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读起来实用、耐读,品味优长;喜欢读《龙湖》。是因为她版面新颖,图文并茂,一目了然,读起来轻松、惬意;喜欢读《龙湖》,是因为她刊发的文章富有新意,阅读的同时不仅给人带来快乐,还能启发人,教育人;喜欢读《龙湖》报上的新闻,因为她能给我在新闻写作上做材料帮助。
喜欢读《龙湖》最爱是副刊。《龙湖》报副刊上的文章给我的记忆最深,上学时代在报上读的那些早期的小说、诗歌、散文至今还记忆犹新,因为《龙湖》报,我熟记下了一些知名作者老师。有些老师有幸结识过,像张宜举老师,虽然七八年前我就在报上拜读过他写的大量文章,直到两年前我才有幸认识,并深受指点。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要感谢《龙湖》报,是她给我牵线搭桥。还有些老师们虽然只知其名,未谋其面,但他们的作品我已深记心中。
《龙湖》报的副刊,有它自己独特的特色,地域文化浓烈,乡土气息厚重。从她刊发的小说、散文、诗歌来看,陈州的风土人情,民俗遗风尽现其中,明显带有一种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人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话一点不错,《龙湖》报培养出来的大批文学人才,其作品中大都带着一种陈楚文化的风格。
我与《龙湖》报还有着一段不解之缘,我既是她的一名读者,也是她的一名作者。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我还喜欢写作,在校报上发表了不少的“豆腐块”,我就不断的往外投稿,但老是屡投不中,像买彩票一样500万元的大奖总与我失之交臂。我一度失去了写作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写作的料。就在我极度失望想要放弃的时候,同学建议我不妨向《龙湖》报投投。一直以来,都不敢向其投稿,怕自己的拙作,沾污了心目中这片圣洁的园地。我终于鼓足勇气试着向《龙湖》报的副刊编辑高晓春寄去了一篇短文,没想到,在她的精心修改下,几天后居然发表了!看着自己的文章真的变成了铅字,我当时的心情很是激动,这种感觉与后来在其它报上发表稿件时的心情截然不同,因为这是在我多年来久久呵护的田地里长出的果实,是我一直以来向往的那片园地里开出的美丽花儿,到现在回味起来,还意犹未尽。
是《龙湖》报拯救了我的写作生命,是她增加了我的写作信心和走上文学道路的坚定信念。此后,我相继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散文、小小说、摄影图片300多篇幅。没有当初对《龙湖》报的热爱和编辑老师的厚爱,也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在《龙湖》报创刊十周年之际,借此,我要向多年来默默关心、支持我的编辑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龙湖》,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继往地热爱着你,更加呵护我心目中圣洁的那片芳草园,爱你,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