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10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 张志华
龙湖过去有人唤它城湖、陈州湖,它是镶嵌在豫东平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龙湖》是淮阳人自己的报纸,它博大深邃,包罗万象。我喜爱龙湖的自然风光,更喜爱读《龙湖》,因为它紧跟着淮阳前进的脚步,记录着淮阳的巨变与沧桑……
《龙湖》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报道广泛,内容丰富,许多文章很有可读性,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它成了我前进道路上的灯塔,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涉及到淮阳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耕耘于豫东这片广袤的肥沃原野。纵观《龙湖》,既有指导性强的扛鼎之作,令人回味无穷;又有知之甚深见识独到的经验之谈,让人见微知著;综合信息,让人精神振奋,专题报道,让人春秋明鉴;文艺教苑,抒情满怀,烹文煮字,游思断想。通过近几年阅读《龙湖》,受益匪浅,思想得到了升华,精神受到了陶冶,灵魂受到了洗礼。它的诞生,实现了淮阳人期盼已久的愿望,真是甘之如饴。办公桌前放上几份,工作间隙,读来干劲倍增;随身带上一份,茶余饭后,细心浏览,感到倍觉亲切。《龙湖》从中可以看到淮阳日新月异的变化,可知淮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它有着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有着重要的收藏价值。
《龙湖》至今已走过十年的光辉历程,其间风雨坎坷,充满艰辛。它的每一期、每一篇、每一字一句,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都洒下了许多人的辛勤和汗水,每一期都是编者、作者心血的结晶。他们不仅按时完成设计、排版、审稿、编辑、校对等一道道工序,还要坚持采访写作,舍小家为大家,甘为他人做嫁衣,在编辑这个平凡普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这不正是龙湖的内在之美吗?
《龙湖》对推动淮阳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为文学爱好者开辟了习作园地,同时也是广大基层通讯员成长进步的摇篮。说起《龙湖》,不能不说到与它的文缘情谊,在这几年的写作生涯中,我时时感受到领导的关怀和从编辑部吹来的阵阵暖风,我深知自己的功底不高,文才的浅簿,却时常被编辑予以润色发表,记得我第一次去龙湖报社送稿时,像小学生第一次写作文交给老师,心里忐忑不安。一位编辑忙放下手中的稿子,立即热情让座,并接过稿件认真地看了一遍,他没有嘲笑我,而是耐心给我讲新闻写作的要领及写稿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给我纠正了两个错别字,中间不时地询问一些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我的紧张心情慢慢消除了,后来与编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编辑同志那么忙,时间那么宝贵,却抽出时间为我辅导,我心里真有点过意不去。有一次,我写好两篇稿子,匆匆往报社赶,刚到县委门口,门卫说:“今天是周末,你明天再来吧,编辑们下基层采访去了。”我正犹豫不决,一位年青干部走过来笑着说:“把稿子交给我就可以了。”他接过稿件转身进了县委大院。不几天,稿子见报了,事后我才知道那位热心人是宣传部的刘昌宇部长。以后每逢星期一送稿成了我的贯例,编辑下去采访时,我就顺便把稿件交给钱良营副部长,每次都能及时发表,两位部长待人那份真诚,让人着实感动,难以忘怀。前不久,我为母亲写篇纪念文章,就在母亲周年的前一天刊登了,我看到文章后,泪水不知流了多少次,亲朋好友更是夸赞不已。母亲今生未曾留下一张照片,能有一篇文章纪念她,也了却了儿女对老人家的一份心愿。编辑们的善解人意,让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发自内心地向编辑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地感谢!
是《龙湖》编辑们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使我笔耕不辍。多年来,他们为我编辑发表了一篇篇稿件,从未得到过我的点滴报答,有的编辑只认得我的名字,更不用说请客送礼之事了。高尚的人格让人仰慕,催人奋进。人生成败如过眼烟云,功名利禄在我心中早已淡化,唯有编辑的真情我时刻不忘。在此,我真诚地向编辑道一声:“辛苦了。”并祝愿《龙湖》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