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0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李乃庆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生而白首,故曰老子”(《史记老子传》)。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老子最后踪迹的文字记载是:见周室衰微,约于公元前478年辞职而去,青牛薄辇,西出函谷关,因关令尹喜请求教诲,留《道德五千言》后,莫知所终。所以,老子的生卒年月至今仍是个谜。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贡献,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老子的生卒年月、身名事迹,司马迁也不太清楚:“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又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晋葛洪的《抱朴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言母怀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掖而出,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而到西汉初年老子已成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了。
老子是何国人?《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这一说法成为老子国籍的定论,两千多年来,各家史书和研究老子者,都众口一词:老子,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笔者经过反复考证,认为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春秋时期陈国人。
首先看陈国与楚国的关系。春秋时期我国有诸侯国众多,有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等。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周代妫姓国。《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武王克商后,求帝舜后裔,找到了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祖祀,称胡公。陈国故都位于今河南淮阳县城关。西周时期,陈国的情况不详,由“陈侯作王妫簋”可知,西周晚期陈国与周王室仍保持亲密关系,姬、妫两姓的世代姻亲始终未断。春秋早期,陈桓公有宠于王,郑庄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陈国还参加宋、蔡、卫等国的伐郑,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陈桓公死后,陈国内乱,陈宣公时才趋于平稳。这时期齐国称霸,陈国多次参加齐桓公主持的诸侯会盟,陈与齐、鲁强国关系和谐。齐桓公之后,楚国加快北上争霸的步伐。公元前637年楚伐陈国,陈被迫依从强楚,后曾跟随楚国围宋攻晋。城濮之战后,晋国兴盛,楚国受挫,陈国又依附于晋。陈国夹在晋、楚之间艰难的生存,时常遭受侵犯。从陈灵公开始,陈国历经三次内乱和亡国之祸,国势日趋衰败。陈国的后一百余年间,多数时间是依附于楚国的一个傀儡国。楚弱时又顺从于晋、吴。公元前598年楚庄王趁陈内乱灭陈,置为县,不久又复封。公元前534年,陈国又因争立而内乱,楚灵王使公子弃疾灭陈为县。公元前429年,楚平王夺得王位后,为笼络人心,再次使陈复国。公元前478年,依附于吴的陈国,在楚国公孙朝率领的楚师攻伐下,于公元前479年终于亡国。从上述陈国的变迁说明,陈国虽然遭受几次灭国之灾 ,但到公元前479年才真正亡国,成为楚国的疆域。
其次,看陈国与苦县的关系。陈国灭亡以前,疆域东到谯(今亳州),西到漯河东,北到杞县,南到新蔡。苦县在陈国的腹地,无疑,苦县是在陈国灭亡后才隶属楚国,楚国不可能在陈国没有被他吞并时就把陈国腹地的苦县划为己有。楚国灭陈后,把都城从郢迁于陈,38年后被秦国所灭。
再次,看老子与孔子的关系。老子是什么时期的人呢?他的生卒年月虽然不祥,但是,他生活在春秋末年,年长于孔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各家史书都有记载。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社会地区。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中国儒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代表人物,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同时受到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么,老子的学说即为阴。阴阳相济,不可分离,孔子学说不同于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又不能脱离老子学说。两者互成对比、陪衬,互为补充、支撑,唯其如此,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神秘。
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孔子约比老子小二十岁,公认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庄子》一书中,曾记述了多次老子和孔子的会谈。孔子十七岁时,第一次见到老子,当时孔子以相礼助丧为职业,受到老子的教诲留下深刻印象。孔子三十四岁时,专程到京都雒邑向老子请教周礼,孔子问礼于老子一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孔子第三次会见老子是在相邑,此时孔子已创建了他的仁学体系,试图通过仁学使荒废的礼义复活。但是在这时候老子对礼已形成新的看法了,于是老子和孔子之间展开了“无为而治”与“仁义之治”的论辩。关于这场论辩,记载在《庄子天运篇》中,老子曰:“夫仁义然,乃愦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揭仁义,若负建鼓而求亡子邪?”孔子见了老子后,回来三天不说话。这里弃仁义的说法和《庄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本篇直指孔子来反驳仁义。《庄子天运篇》又提到孔子五十一岁还没有得道,于是往南到沛地去见老子,对此,老子发了一番宏论:“……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孔子周游列国,求仕不得,大约六十六岁时,又一次在相邑见到老子。此时的老子以决定西去隐居,所以这次见面可说是老子和孔子最后的会面,这次会见,孔子主要是向老子述说自己周游列国,怀才不遇的经历。这些记述充分说明老子年长于孔子。
最后,再看孔子与陈国的关系。孔子为了传播他的学说,曾周游卫、陈、蔡、宋、郑、齐、楚等国。《淮阳县志》载: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至陈,居司城贞子家,讲学岁余。周敬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孔子第二次到陈,讲学三年。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从卫到陈。这年吴伐陈,楚救陈,陈国大乱。孔子准备离陈过蔡去楚之负函(今信阳)时被困,绝粮七日。其绝粮地就是今天淮阳的弦歌台。他三次到陈,在陈讲学四年。在这里形成了他的儒家思想体系。没有任何史籍记载说他到过的陈国就是楚国。因为那是历史,那是史实,那是不可动摇的。
综上所述,从大量的史料和史迹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子年长于孔子,老子西去时苦县还隶属于陈国,孔子去逝的公元前479年和陈国灭亡是同一个时期,苦县随陈国属楚时,老子已“莫知所终”。所以,老子应是陈国人,而不是楚国人。老子的国籍已被误传了两千多年,今天应该为他恢复陈国“国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