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19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道仪门】“踏主神道38丈,穿御带河、御带石桥,即为道仪门。
道者,《易•系辞下》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前汉《董仲舒传》说:“道者,所由适于路之治也。”
《广韵》说:“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之由也。”
至于“仪”,《淮南子•修务》说:“设仪立度。”仪为测量用的标杆。
《荀子•成相》说:“表仪即设民知方。”这里仪为标准、准则。所谓道仪门的“道仪”,释为大道的准则。进踏道仪门后,就要思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了,是否合阴阳?是否合柔刚?是否合仁义?道与德相连,道仪门又称道德门。
德者,《音韵》说:“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道德者,是说只有善美正大光明纯懿的人才能得大道。
道仪门高两丈四尺,硬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一丈六尺,六架椽,三门砖券,清水大脊,龙形正吻,垂脊有兽,兽前饰鱼和海马,兽后饰天马和龙。灰筒瓦覆顶,龙纹勾头,凤纹滴水。此门简单、朴实、大方,进踏道仪门,令人思索“道仪”者内涵是什么!
“道仪门”,又称仪门,即礼仪之门,古时拜谒和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必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恭恭敬敬地严肃前行。《易经》上说“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此门意在提醒人们要成就美善的德性,并反复涵养蕴存,才能找到伏羲文化精髓的门径。所以旧称通德门,意即通神明之德。儒家精典《大学》开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古人讲:百行德为首。德为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此门启示世人要“进德修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道仪门两边有“望斗牛挟飞仙以遨游,御清风抱明月而长终”的楹联,集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其弟苏辙曾任陈州教谕,苏轼多次来陈,写诗作赋50余首,朴实厚道、重情重义的淮阳人就从他的作品中集了这幅联以示纪念。右边“开天立极”匾额,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题写,指伏羲始作八卦,一画开天,揭示了“天地”、“乾坤”、“阴阳”之道,为人们树立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左边“真道道真”匾额为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题写,这是一幅回道文,怎么读都是“真道道真”,寓意只有真的道才能道出真的理。启示人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积极探索科学之道,为民之道,和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