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20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 县建商务会,成立钱业、杂货业、畜牧业、干果业、布业、粮食业等同业公会。 陈州府中学堂改称省立淮阳中学校。 7月至10月 百日不雨。冬无雪,大旱。 民国2年(1913) 裁府归县,改淮宁县为淮阳县,设知事公署,改知县为县知事。严义豫首任知事。公署废十房,设二科,分管民政与总务,并设临时地方财务委员会、劝工局。沿清制设劝学所、警务公所(后改为警察事务所)。 县成立临时议事会。 将清末9个区改划为13个区。 改陈州府初级师范学堂为省立淮阳师范学校。 在西关大王庙创办县乙种农业学校,次年停办。 民国3年(1914) 1月26日 日三环。5月底,大风,麦莠不实。 改劝学所为视学办公处。 民国4年(1915) 临时地方财务委员会改为财务局。 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后改为3月20日为植树节。 5月虫(五色小蚕)食麦及禾。 民国5年(1916) 撤视学办公处复劝学所。县设保安总团。 大总统黎元洪来太昊陵朝拜,题词“象天法地”。 民国6年(1917) 改劝工局为实业局、警察事务所为警察所。 省立淮阳师范学校改称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秋蝗虫,禾被害。 民国7年(1918) 县设水利分会。 冬城西南许湾一带大面积发生流行性感冒。 民国8年(1919) 为声援“五四”爱国运动,5月10日,省立淮阳第二师范、省立淮阳中学学生300多人游行示威,各界民众纷纷响应,查收并纵火焚烧日货。 夏、秋 大旱,城湖干涸。 民国9年(1920) 冬为抗议河南督军赵倜企图把郑州抵押给日本,省立淮阳第二师范与省立淮阳中学学生罢课一天。 民国10年(1921) 3月省立淮阳中学改为淮阳第四中学。 8月降雨近月,颍河、贾鲁河决数十处,大水横溢,平地行舟。九区(临蔡)冰雹,大如拳,禾受害。 县设公营平民医院,年施种牛痘一次。 民国11年(1922) 5月赵倜垮台,冯玉祥任河南督军。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党员李之龙(后任广州国民政府海军代理局长兼中山舰舰长)从开封来省立四中任英语教员,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党的活动。 9月张庆(绰号老洋人)率杆众数千人,自商水入县境。 民国12年(1923) 9月19日山东范明新农民义军路过城南、城西等地。 10月张庆被国民政府军收编,更名张国信,于鹿邑哗变后来淮,骚扰戴集一带。 民国13年(1924) 秋省立二师学生苏文焕,在校组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 11月杆首王卯率众100余人,骚扰八、九区部分村庄。 撤劝学所,建县教育局。 民国14年(1925) 1月12日杆首刘胡子率众入五区杨寨。 3月14日各界人士1000余人集会,追悼孙中山先生逝世。 6月初省二师和省四中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停课三天,游行示威,县城各学校纷纷响应,查收并焚烧日、英货物。 秋中共党员苏文焕在省立二师发展党员11人,建立党小组。 11月24日杆首路老九率众1000余人,架梯破城,焚城隍庙、县署等处,掳男票(人质)数百人。27日破朱集,遭民抵抗,烧杀而去。 是年县于旧儒学署创办师范讲习所。 民国15年(1926) 4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淮阳特别支部建立。 7至10月阴雨连绵,沙河决口,秋禾被淹,西北城堤决口,蔡河内灌,四关水深数尺,民房倒塌甚多。 秋中共省立第二师范党支部建立,党员30余人,苏文焕任支部书记。 民国16年(1927) 春乡村组织红枪会。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政治部派张家修、郑国政等七人来县,动员群众,迎接北伐军。 武汉政府北伐军一、二纵队沿平汉路及其两侧北上;张作霖部在县城及四乡驻军多达35个营,负隅顽抗。给养全由群众负担,催派催收,抓丁拉夫,民不聊生。 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派孟蔚春、刘儒林、朱干卿等三人来县筹建县党部。 5月15日城内驻军高桂滋旅经苏文焕、张家修动员反正,并包围阎曰仁团,激战三小时,阎团溃逃。 同月北洋政府倒台。国民革命军第一纵队自周家口派指导员二人来县成立国民党县党部,苏文焕任主任委员。 6月9日30余股合并的杆众约数万人,入县境,淫杀焚掠,在柳林毙男女票1000余人,农民多弃麦外逃。 6月中旬郑州会议决定任冯玉祥为河南省主席,县中共党组织停止公开活动,转入地下。 8月周家口以下沙河开始行驶机帆船。 9月中共河南省委派中共党员高石关、吴丹坤、高任平来省立二师,以任教为掩护,秘密恢复和发展党组织,重建二师党支部,马翰青任支部书记。 秋在城隍庙广场首次放映黑白无声电影片《冯玉祥在百泉》。 是年全县划10个区47个镇212个乡。 民国17年(1928) 6至9月不雨,大旱,秋禾绝收。 行政长肖楚才拆除画卦台、关帝庙等古建筑物。 县设电话处,长线通周家口。 民国18年(1929) 春大饥,斤麦价一角。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农村首建大姚营支部,姚长荣任支部书记。 县建救济院。 民国19年(1930) 春改师范讲习所为县立师范学校。 4月蒋、冯、阎中原混战,南北两军纷至县境,淮(阳)周(口)、淮(阳)商(丘)公路沿线均为战场。混战六个月,人民多营窟避之,生命财产损失无数。战后蒋军统治河南。 5月15日县知事于荫家,困难于应付南北两军的粮款,仓皇逃走,苗德垕暂主县政。 秋连降暴雨,淹地2228万亩,受灾人口1768万人,死亡4456人,冲毁房屋198万间,省拨赈灾款4500万元(法币下同)。 10月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李梅春来县,以省立二师、省立四中党小组为主,建立中共淮阳支部,书记安国全。 同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十一师师长吉鸿昌率部来淮,改编为国民政府军二十二路军,吉鸿昌任总指挥。为配合改编,在城南思陵冢建临时飞机场。 民国20年(1931) 春大旱,省拨急赈洋3000元。 省立淮阳中学足球队参加省各界联合运动会,获冠军。 中共党组织派王兴元来县,在大同街小学召开党员秘密会议,布置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被县政府镇压,捕三人,地下党组织遭破坏。 5月县城设电报代办所。 7月大雨冰雹害稼,蔡河堤决口横溢,水灌城湖,城门内行船。全县受灾面积达8595平方公里,淹死342人,死牲口1462头,倒塌房屋2526万亩,损失粮食41044万公斤。 8月县在鲁台镇创办第一乡村师范学校。 9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县掀起抗日反蒋怒潮,学校停课三天。 年末 中共槐店特别党支部交通员郭和武,在鲁台区大姚营发展中共党员姚长荣等8人,建立县第一农村党支部,姚长荣任支部书记。 民国21年(1932) 春大饥,草根、树皮食尽。斤麦一角二分。 3月奉省命将第十区(周家口)所辖6个乡又9个村划归商水县。 7月4日全城商业罢市,进行抗捐抗税斗争,迫使落地捐停征。 秋大水,平地四尺,禾淹没。疟疫流行,死人甚多。 9月10日杆首李功成率众千余,破戴集,打死一、二区教导团学员20人,抢走长短枪30余支。10月13日破临蔡城,杀人百余口,掳男女票甚多。 在水寨镇创办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在指挥营创办第三乡村师范学校,在城内创办女子师范学校,后合并为县简易师范学校。 省建设厅开设开封至周口、永城至叶县汽车客运线路,途径县城,境内始通班车。 省置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淮阳县城。 民国22年(1933) 5月取消乡镇自治,设区署,实行保甲。全县计10个区,1096个保,11400个甲。 6月奉命将大牛寨等11个村划给鹿邑县;将胡华、大迟营16个村划给西华县;将南任楼、吴老庄等14个村划给项城县;将张寨等14个村划给沈丘县。上蔡县上傥庄等8个村,商水县的周口前太平街等10街(村)划归淮阳县。 省政府派农村合作指导员来县,设信用合作办事处,成立信用社15个。 9月6日杆首杨立功等率众两千余,攻破冯塘,杀无辜124人,14家被杀绝。 周新华在包公祠创办私立豫东中学,于伯龙在旧县衙创办私立成达中学。 据统计全县总收入3253万元,其中田赋附加303万元,各项捐税216万元,教育课租700元,总支出3449万元,超支196万元。 民国23年(1934) 3月中共省立二师支部遭到破坏,负责人邢海平被捕。 7月中共大姚营党支部遭到破坏,支部书记姚长荣等三人被捕。 8月太昊陵内辟地56亩建农场,并设农林实验学校(1937年停办)。 民国24年(1935) 7月霍乱、天花、伤寒、恶痢、白喉、斑疹。猩红热、热背等疾病流行,患者2400余人,死亡198人。 12月19日响应“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城内各校师生成立抗日救国会。20日,召开大会,举行游行示威。 县立第一乡村师范改为县立初级职业补习学校。 据统计,是年,全县总面积2914平方公里,总人口7341万人,其中男386万人,女3481万人。 民国25年(1936) 春大旱,麦歉收。秋,虫灾;大旱,赤地千里,二麦未种,民众流亡相继。省拨急赈款1万元。 4月开展劝禁吸食鸦片活动。 7月省邮政管理局在城内设汇兑局。 是年 黄花菜种植面积2398万亩,年总产350万公斤。 民国26年(1937) 7月卢沟桥事变后,城内中小学师生罢课、游行、掀起抗日救亡热潮。 8月周坤明、李克弱、张文彬、韩纪文、李锦林五人发起成立县抗敌后援会,组建话剧团,开展抗日宣传。 11月中共省立淮阳中学支部建立,曹玉林任书记。 民国27年(1938) 3月淮阳中学、淮阳师范等校师生代表,到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请愿,要求集会结社自由、成立抗日学生联合会、拨经费扩大抗日宣传,专员刘莪青基本答复。 春中共薛孟庄支部建立,薛朴若任书记,周围村庄联合组织抗日农民团、妇女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先锋队、儿童团等群众性抗日组织。 4月初中共河南省文化运动委员会光明话剧团来县演出抗日文艺节目。 5月31日中共豫东特委委员刘作孚与县党组织负责人张文彬组建“抗日学生军”50人,有长短枪10余支。 6月9日国民政府下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6月15日,黄水入境,浊浪滔天,房屋被吞没。县西北自道陵岗,东南到槐店集,长约90公里,东西宽20公里内一片汪洋,共冲毁良田5646万亩,淹死民众463万人,牲畜185万头,倒塌房屋1277万间,财产损失约296亿元(银元),使1768万人无家可归。 8月20日民国县政府迫于日军进攻,弃城逃迁水寨镇。 9月5日侵华日军1000余人,由大贺中将率领,在飞机、坦克、骑兵配合下侵占县城。 9月11日国民政府军四十军在染坊庄一带与南犯日军激战,毙日军70余人。次日日军对染坊庄进行报复,惨杀农民11人,并将全村畜禽宰尽,家具烧光。 10月9日淮阳县抗日游击队在薛孟庄正式成立,薛朴若任司令。 11月22日中国共产党淮阳县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共淮阳县委)在薛孟庄成立,隶属豫东地委,张文彬任书记。 11月24日新四军第六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率部东进,途径袁楼村,接见抗日游击队司令薛朴若、参谋长韩纪文。27日,彭部在城东北窦楼村,遭日军骑兵袭击,激战半小时,毙日军林津少尉以下数十人。 日军侵占城西北、东北大片土地,设立城关、赵寨、葛店、柳林、临蔡、黄集等六个伪区政权。 日军为进行经济掠夺,在城关设富士、富顺、正大昌、大仓等洋行与隆华公司。 民国28年(1939) 2月国民政府军四十军李振清旅,在县抗日游击队密切配合下,于城西北张大庄、于集一带歼灭日伪军近千人。 3月23日晨日军在汉奸张亮宏带领下,血洗薛孟庄,烧房472间,惨杀群众10人。 同月为扫清抗日障碍,县抗日游击队在大何庄、小何庄一带联庄会协助下,逐村清剿土匪,处决匪首17人。 5月日伪县公署成立,苗德垕任知事。 9月国民政府军暂编骑兵第一师师长马彪派马秉忠旅收复县城,占领西关后,与由开封增援淮阳的日伪军激战,毙敌千余人,马秉忠殉国。 日军为扩大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大量砍伐树木,修建黄路口东大木桥,全长1500米,280余孔,接通商(丘)淮(阳)公路。 民国29年(1940) 1月28日在朱集驻防的国民政府军暂编五十六师三团,遭日伪军三面合击,激战一天,重创日军,三团官兵为国殉难。 2月8日日伪军数百人偷袭冯塘、于刘寨,将民众牲畜、车辆及过节食物一掠而空。 5月14日国民政府军某连在鞍子岭北小焦庄,截击日军汽车两部,击毙日军20多人。次日,日军到小焦庄报复,全村160余间房屋被烧毁。 6月17日日伪军袭击冯塘寨,烧民房500多间。 县抗日游击队发展到400多人,长短枪500多支,活动范围扩大到方园100多公里,辖900多个村庄,创建了淮(阳)太(康)西(华)抗日根据地。 12月民国县政府设水寨、鲁台、焦炉埠口、指挥营、黄华镇五个区。 民国30年(1941) 2月“皖南事变”后,县抗日游击队及中国淮阳县委奉命北上,支援睢杞太根据地。 5月干热风为害,小麦歉收。 7月大旱。8月飞蝗遍地,遮天蔽日,秋粮绝收。 11月在薛孟庄建中共淮阳县工作委员会,孟繁馨任书记,重新组织抗日武装。 伪县政府横征税额235万元,其中省税9万元,县税8万元,其他税65万元。 12月日军包围国民政府军第一战区泛区抗日游击挺进十七纵队方守卿部,激战一天,方部牺牲百余人。 同月国民政府军某部在城南耿楼与日军遭遇,激战后,日军伤亡百余人。 民国31年(1942) 1月8日日军百余人在黄路口一带扫荡,与国民政府军十五集团军何柱国部遭遇,激战两天,毙日军70余人,何部阵亡近500人。 春大饥,树皮树叶吃净,路旁沟壑尸骨枕藉。据统计,全县共饿死852万人,外逃607万户2428万人,卖儿女105万人,仅齐老乡就饿死162万人,死绝749户,卖儿女56人,卖妻子11人,两户自食儿女。 6月撤销中共淮阳县工作委员会。 冬日军诱迫农民,大种罂粟(大烟),鼓励吸毒,仅刘振屯乡现属村庄统计,当时种罂粟8600亩,占耕地面积40%,吸毒者108万人,成瘾者3630人。 民国32年(1943) 1月30日驻汲冢集团国民政府军鲍汝礼部500多人,在葛店、徐寨一带遭日伪军300多人袭击,激战一昼夜,鲍部惨遭覆没。 2月5日中共水东(即睢杞太)特委派薛丕渡、杨木林(现名叶本瑞)回县,恢复大杨庄、薛孟庄、任庄三个党支部。 民国33年(1944) 7月中共水东军分区独立二大队南下,恢复淮太西根据地,先后拔掉东夏亭、刘屯、齐老家等日伪军据点,歼敌1000余人。 8月中共淮太西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同时成立县大队。 伪县事务部抓劳工100名,运往商丘,后转抵日本。 民国34年(1945) 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军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十五集团军司令何柱国,奉命在新站向日军代表津井武夫宣布授降事宜。日军离城时,如丧家之犬,民众欢腾,鞭炮齐鸣,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8月20日“和平救国军”第四方面军五十六师师长魏凤楼率部2000余人,在柳林集起义,开赴中共淮太西县委驻地东夏亭。 9月国民党淮阳县党部、民国县政府由水寨镇迁回城内。 12月25日民国县政府成立参议会。次年3月召开首届一次会议。 民国35年(1946) 1月民国县政府调整区划,全县共设10个区,辖49个镇,229人乡,面积25445平方公里。 6月联合国通过河南救济总署在县泛区赈济并设粥厂一处。 9月2日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和六分区(水东地区)三十团,在太南支队配合下,首次解放县城,活捉县长刘知凯、保安司令冯开运,俘官兵1000余人。 淮太西根据地的薛孟庄、高堂、张满集等村试行土地改革。 12月中共淮阳县委(以下简称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简称县政府)在戴集建立,党若平任书记,郑良瑞任县长。县政府设财粮科、教育科、交通科、公安局。 民国36年(1947) 2月3日中共豫皖苏军区独立旅警卫团和二分区独立团与国民政府军八十一师一三八旅在李柿园遭遇,发生激战。 3月中共淮阳县委建宣传部、组织部、民运部。 同月中共淮阳地委、淮阳专员公署及二分区在戴集一带建立。 5月县委书记党若平、县大队长李哲先率队在冯塘消灭民国县政府地方武装100余人。 8月刘邓大军杨勇部南下过境,县为其筹集粮饷、军鞋。16日晨,解放县城后,大军抵达新站,17日拂晓,先头部队强渡沙河成功。遂在新站、祝湾架设浮桥,20日全军胜利通过。 同月中共中原局政委李先念,后勤部长张旺午带领十三旅开辟华北与大别山通道,在黄集驻扎。 9月9日中共豫皖苏军区主力在县地方武装配合下,第三次解放县城,毙敌300人,俘虏14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6挺,长短枪1200余支,电台3部。活捉民国河南省七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张镇江、副司令王成章、淮(阳)太(康)鹿(邑)柘(城)四县联防司令于子器、县党支部书记于伯龙、县长张绍九、县参议长鲁瑞武。 11月建立中共淮阳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置周口县。县人民政府建保健委员会、情报委员会。 29日魏凤楼部在沙河北岸田口一带歼灭民国县政府地方武装黄治礼部近300人。 冬至次年春 县对44个乡734个村进行急性土地改革。 民国37年(1948) 1月地主反动武装还乡团疯狂残害农村基层干部,仅黄集一带被残杀者100余人。 2月刘伯承、邓小平在沈丘县直河头召开部队、地方县团级以上干部会议,纠正急性土改中的错误做法,县委领导人参加会议。 同月淮阳专员公署创办淮阳联合中学。 7月31日中共淮阳市委、市政府遭还乡团张庆禄(张豁子)部袭击,26名干部惨遭杀害。 8月2日中共白马区委、区人民政府干部、战士21人,在沙河南韩庄被还乡团绳三春部包围袭击,政委石磊等17人遇害。 9月县支援淮海战役,组织担架500副,2700人次;大、小车1600辆,6700人次,运粮190余万公斤。 11月17日奉调赴开封工作的13名县团级干部,所乘汽车在县城南门口因雨路滑,翻进城湖,12人遇难。 民国38年(1949) 2月支援淮海战役的担架队,历时六个月,转战豫、皖、苏、鲁四省,胜利完成支前任务返回。 3月县人民政府建秘书室、司法科、邮政局、中国人民银行淮阳支行。 同月县委、县人民政府由戴集迁入城关,淮阳市奉命撤销。全县划12个区,建区人民政府。 同月县召开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建民主妇女联合会。 全县在499个村庄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21日县成立支前指挥部,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过境南下。 全县范围内开展禁毒运动,铲除大烟苗9139亩,缴获烟土7216两,海洛因104两,逮捕毒品贩781人,严重吸毒贩毒罪犯杨玉振被处决。 8月连降大雨,积水成灾,淹毁庄稼1714万亩,约减产177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