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中国·淮阳 >> 新闻中心 >> 淮阳大事记 >> 浏览文章

清1645年--1949年(1)

2010年09月20日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顺治二年(1645)

清军初至淮阳。

顺治五年(1648)

夏,淫雨百日,四门舟楫入市。

顺治十五年(1658)

五月,雨雹。大雨淹麦,民舍倒毁。秋,沙河决,大水,棉、豆俱无收。

康熙七年(1668)

六月,太白昼现。十七日,地震。七月申时,陨星现于西方,坠地有声,光芒丈余,腾跃如蛇状。

康熙十五年(1676)

六月,有大风自西骤至,屋瓦乱飞,城堞崩坠,损坏民舍无数。明都宪张养志石坊被吹到。

康熙十六年(1677)

大雨弥旬,蔡河水溢入城,四门行舟,居民房屋多倾塌。

康熙十七年(1678)

大饥,斗粟三百文,民间多有卖子女者。次年春,官府赈济。

康熙二十年(1681)

十二月,雷电大作,大雪月余。岁大饥。

康熙二十九年(1690)

夏,大旱,秋禾尽枯。牛疫死者十之八九。

康熙三十年(1691)

夏,麦始收,飞蝗自南而北,日飞夜止,积地盈尺。州官用火炮攻之,散去。继生蝻,掘大坑埋之,禾无大害。

康熙三十三年(1694)

六月,蝗蝻遍野,州守张喆亲率僚佐、缙绅、百姓冒暑扑打,旬余尽毙,秋禾无害。

康熙四十八年(1709)

三月,淫雨。七月,复大雨,秋禾俱损,减赋赈灾。地产野菜,俗称莩苗,饥民采食。

康熙四十九年(1710)

麦秀两歧。秋,丰收。

雍正八年(1730)

河水淹秋,减赋、赈灾。

雍正九年(1731)

三月,灵芝生苏湖亭畔,一茎高六寸、一茎高四寸多,云头金边,色微紫。

雍正十二年(1734)

置淮宁县为陈州府附郭。

乾隆四年(1739)

夏秋,淫雨,贾鲁河、沙河皆决,淹没田禾。十二月,大雷不雨。免赋、赈灾。

乾隆五年(1740)

四月,蝗,旋扑灭之。麦秋丰登。两歧双穗,所在多有。

乾隆八年(1743)

春大疫,民大饥。帝遣兵部侍郎纪山、都御史刘统勋赴陈慰问抚恤。

乾隆九年(1744)

大有年,太昊陵北,麦一茎四穗。白马沟民谷印地内,麦一茎五穗,两歧。所在多有。

乾隆十六年(1751)

五月,雷击太昊陵享殿。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六月,大雨八昼夜,水几与城墙平,漂没庐舍田稼,谷价腾贵,人多饿死。

开封、归德、陈州、汝南四地治水完工。

乾隆四十七年(1782)

沙河决杨桥、龙家湾、牛家口,淹没瓦罐坡以下秋禾。

乾隆五十年(1785)

    三月,雨雹,大如鸡卵,平地深尺余,麦尽伤。红风如火,黑风昼晦。秋大旱,斗谷钱三千,人多饿死。

乾隆五十一年(1786)

夏,麦大熟。人多疫死。秋,飞蝗蔽日,坠地深尺余,禾尽伤。

十二月,地震。

嘉庆十三年(1808)

重修包公祠。

嘉庆十七年(1812)

有五色怪风。

嘉庆十八年(1813)

夏大旱,二麦歉收,虫食豆苗殆尽。六月,始雨,补种荞麦。八月,霜打荞麦,人乏食,多有卖子女者。

嘉庆二十年(1815)

民多疟死,秋禾无人收割。

道光六年(1826)

鞍子岭小崔庄武进士崔联奎殿试,赐榜眼及第。

道光二十一年(1841)

七月,河决,境内被灾。人多逃亡。十二月,平粜淮宁县仓谷。

道光二十三年(1843)

四月,淫雨成灾。八月,黄河决中牟九堡,邑大水,漂没民房无数,集众堵筑李集西故黄河堤。次年七月,水复暴发。九月,赈县三个月水灾口粮。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大有年,斗豆钱八十,农民以之肥田。

咸丰元年(1851)

太平军声势大震,清军由陈州南下西平集结,追地方出兵车,急于星火。

咸丰三年(1853)

太平军200余人与清军战于李埠口、高山顶等处。

咸丰四年(1854)

三月,太平军复至周家口,越三日,夜去。

咸丰七年(1857)

九月十八日,捻军至戴家集等地。十月攻占周家口。

咸丰八年(1858)

    十月,捻军占领周家口,杀通判王可思。二十九日,捻军经新站集、冯唐集等处东进。咸丰九年(1859)

三月初三,捻军攻柳林集。九月,捻军克陈滩寨、倒栽槐、祁花园、李庄等。咸丰十年(1860)

七月二十九日,捻军攻破鞍子岭、侯家铺等处。

冬,大雪,平地深七尺,毁民庐舍。

咸丰十一年(1861)

彗星出西北,尾长竞天。

二月初七日,捻军自光山、固始来县境至搬口。八日,捻军兵马万余攻城未克。三月八日,捻军骤至王七店。六月,捻军首领张乐行子率军自东南沿沙河至新站集。七月二十日,捻军至刘老家。

同治元年(1862)

正月二十六日,捻军入张普还庄,二十八日攻克洼张寨、戚洼寨。二十九日又克龙王庙寨、胡庄、孙寨。二月初三捻军入白店,十六日攻破鲁台集。七月十九日捻军复驻戴家集、卢家堡各村。

同治二年(1863)

六月十七日,捻军复入县境,频繁活动于碱庄、观音堂、小李庄、郭庄、麻家庄等处,民众多响应。

六月二十二日,漕运总督袁甲三因镇压捻军无术,气急生病,死于陈州防所。

同治四年(1865)

六月二十九日,捻军至城北九里沟。

同治五年(1866)

三月初三,捻军进入城西河坡村。

同治十二年(1873)

黄河决,民众于城西南袁路口修长堤一道,并加固护城堤。

光绪元年(1875)

端午日冰雹,大者如碗,碎木杀禾。

光绪三年(1877)

夏,大旱,飞蝗成灾。次年春,大饥,民卖妻女,流亡载道,络绎东南。三月始雨,麦大熟。夏,大疫,死者枕藉。

光绪六年(1880)

二月初六日,空中有火光如斗,流入西南。三月,雨雹。六月初七日,地震。初八日,无云自雷。

光绪八年(1882)

八月,日三环。彗星现东方,长数丈,光芒竞天。

光绪九年(1883)

四月,三次雨雹,伤麦。

八月十一日,彗星现。

是年,民患霍乱,死者甚众。

光绪十年(1884)

麦秀双歧。重修文庙。

光绪十一年(1885)

八月,月波寺火药库发生火灾。彗星现东方。

十一月,太白昼现,夜流星如织。

光绪十三年(1887)

八月,黄河决郑州,淮宁大水,淹没庐舍无数,牛多瘟死。

光绪十五年(1889)

五月十五日,周家口沙河北岸,火烧民房6000余间。七月,沙河决于杨湾,淹百余里。

八月,大疫,人死无算。

光绪十六年(1890)

四月初一,大风昼晦,拔木、毁屋、伤人,吹飞大车,折断石狮,扫落县城雉堞13处,李家集一带尤当其冲,毁房决基,死30余人。五月,赈淮宁风灾。

英籍牧师戴存义来县设堂传教。

光绪二十年(1894)

十二月二十八日,夜雷,有光现南方如火,大如斗。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夏,雨水淹禾。十一月,寒虫如虻,食麦,至来年立夏乃止。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四月,大雨淹麦,城门水围深八尺,乡民乘舟入城。大饥。五月,大风折屋毁堞。

光绪二十六年(1900)

正月十六日,日中有黑子。

七月,荧惑入南斗。

十月,日初昏,东南有光如炬,大如轮,坠地。二十七日夜雷。

光绪二十七年(1901)

正月,黄风三次折屋拔木。二月十四日,大风五色,其气腥,民皆骇。

六月十九日,大风拔木,天寒如严冬。十二月,有雷声如鼓鸣。日出四耳。

光绪二十九年(1903)

知府刘更寿在柳湖书院创办陈州府中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

四月五日,县始设邮政代办所。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城内建巡警局。

光绪三十二年(1906)

知县左辅于试院建劝学所。

光绪三十四年(1908)

文凤岗在城内首创歆生西医院。

宣统元年(1909)

知府陶福同创办陈州府初级师范学堂。

二月,火烧太昊陵钟楼、东廊。

宣统二年(1910)

庞丕化等筹集银元500元,在城内建棉织厂。

宣统三年(1911)

春,连阴雨90余天,大水围城,斗麦三千零。

四月,有星大如斗,长丈余。太白昼现。

八月,太白经天。

十月十四日,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县城,同盟会员维恺等积极响应,发动师生民众剪辫子,以示坚决反清,并率众串街宣传,指骂府、县官为剥削民众贼头。

主管: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  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国共产党周口市淮阳区委宣传部  中共周口市淮阳区委网络中心

网址:www.huaiyang.gov.cn 新闻中心邮箱:hycfzx@126.com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羲皇大道与教育路交叉口档案馆综合楼